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才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朔州可是大地方,比起那个没人知道的什么险山不知道好了多少。打个比方,就好象现代社会的西藏某县的县长和内地的县长,虽然都是正处,可区别却大了去。

想必李成梁也会喜极而泣,有一种天上掉馅饼的感觉。

却也不亏他。

批红之后,吴节又将话题转到戚继光头上,装出一副很随意的语气,说道:“陛下,臣从福建回京之后,戚继光将军还托臣一件事情,想让臣替他在京城走走门子。”

嘉靖表情严肃起来:“走门子,他戚继光要走什么门子?”

吴节笑道:“不过是想换个地方,戚继光说,福建倭乱已平,虽有残部作乱,可有谭纶大人在,倭寇也翻不了天。如今之计,安抚甚于剿灭,政治高于军事。再留大军在福建已经没有任何必要,如今厘金已废,国家养着这么一支军队已经没有任何必要。就想请臣给他运动一下,看能不能找个好的差事,最好能够回北京来做官,享几年清富。臣当时就道,官员任免乃是国之重器,自有万岁爷一言而绝,我们做臣子的,等着陛下的恩典就是了。”

嘉靖的面色缓和起来:“吴卿倒是个忠臣,不过,国家再留那么一支大军在福建也是没有必要,不若裁撤了。朕也想过这个事情,戚继光不是能打仗吗,就调他去大同做总兵官好了。”

吴节:“戚继光的台州军训练不易,乃是少有的虎贲之师,这么解散了,却是可惜。”

嘉靖沉吟起来。

吴节接着道:“陛下,何不将戚继光的台州军移镇去东北。这支军队训练不易,必须保留,可若让戚继光带着部属去大同,新人旧人必然有冲突,却是麻烦。不如保留建制,统统发排去东北。东北那地方地广人稀,也需移民实边。有戚继光这支军队在,一旦蒙古俺答有移同。台州军就可以与宣、大军东西对进,对蒙古保持钳形攻势。”

“好!”嘉靖猛地提起如意在玉罄上敲了一下,对走进来的太监道:“今天内阁是谁在值守?”

“回万岁爷的话,徐阁老和张、高两位阁老都在。”

嘉靖:“传他们过来。”



第四百四十五章定调子

吴节也没想到内阁的三大阁相都在西苑值房,心中未免有些疑惑。

自从嘉靖于二十年前将办公地点转移到西苑,再不上朝之后,为了与他配合。内阁、司礼监都在这里设了值房,平日间都会有一个阁臣值守。

因此,西苑也成为大明王朝事实上的中枢核心要地。

这一规矩一直延续下去,不但明朝后来的几个皇帝都在这里办公。到清朝时,满清皇帝也都住在这里。到现代社会,更是成为大名鼎鼎的中南海。

像今天这种三大阁臣同时值班的情形,以前还从来没与碰到过。

见吴节疑惑,嘉靖道:“还有半月就是春节,内阁需去年各项开支按各部和两京一十三省的实际用度整理出来,然后上报。哪些该结,哪些不该结,都要有个说话。再过得几日,明年的几宗大开支,也得让各部提出来,户部综合算一下,然后内阁拟票,若成,就把红给批了。时辰不等人,三个阁臣已经熬了几天夜了。”

“原来年度财政会议就要举行了。”吴节恍然大悟:“难怪阁老们都在。”

自从实行厘金制度之后,没有了浩大的军费开支,国家财政算是喘了一口大气。到如今,倭寇已经剿平,未来也没有什么大的战事。部队和东南军事机关该裁撤的裁撤,该遣散的遣散,总体来说,明朝的财政还是向好的。

不过。国家如此之大,事务如此至多,到处都要用钱。没有巨大的军费开支。别处需要用钱的地方又钻了出来,按下葫芦浮起瓢,就没有个消停的时候。

如今,嘉靖又要修宫观,在西苑里大兴土木,又不肯自己掏腰包。

如此一来,国库依旧是窟窿巨大。堵不胜堵,倒苦了阁臣们。

严嵩昨天死了老婆,严府新丧,诸事繁杂,自然没办法来内阁视事。

所以,如今的内阁其实就是徐、高、张三驾马车在勉强维持。

其实,严党的倒掉估计就是最近的事情,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严嵩父子来不来内阁。已经不要紧了。

大不了。大家将来年的开支商量出一个结果之后,让严嵩这个橡皮图章拟票了事。

嘉靖回头微笑着对吴节说:“让台州军移镇去辽东一事你写个条陈出来,等下给阁老们看看。”

这算是嘉靖给吴节的一个考验。阁老们从内阁值房走到这里,大约要花十来分钟时间。

吴节必须在这十来分钟里从构思到成文,写出一篇看得过去的边策来。

一般人若是用毛笔。光誊录都不够,更别说现写一篇了。

这却难不倒吴节,其实,对于东北的边策,吴节已经想了好几年了。毕竟这关系到明朝未来的走向,关系到自己的子孙后代是否要做亡国奴的大事。

当下。吴节也不推辞,快步走到皇帝御案前。拿了铅笔,用行草飞快地写了下去。

等到三大阁员进了玉熙宫精舍,吴节这一篇六百来字的短文恰恰写完。

硬笔书法可是吴节的强项,虽然比不上用电脑打字,但相比起古人的毛笔字,堪称神速。

嘉靖见吴节文不加点,速度又如此之快,心中欣慰,暗想:“朕亲手点这个状元果然不凡,这两年来确实提朕大大地长了脸。”

嘉靖接过稿子大略看了一遍,然后将调戚继光军去东北的事情同三人说了,就将文章转了过去。

吴节这篇折子除了保举戚继光任辽东总兵官之后,还提出两点靖边策。

一,改入归流,废除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土官制度,迁移山林里的渔、猎民户屯垦,设置地方官进行管辖。如今的东北地区很多民族还在实行部落酋长统治的奴隶制度,而一旦遇到天灾,少数民族就会在部落首领的带领下进汉族地区进行抢劫。只要一开始放手抢劫,那些少民发现抢劫实在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在不肯安心生产。又因为通过抢劫,部落的势力得以壮大,渐渐尾大不掉,顿成明王朝的祸害。如果将他们都迁移到平原地区开垦,实行流官制度,就算碰到天灾,也能得到中央政府的赈济。几代人下来,都会同化成汉人,自然就不会有以后的女真南下了。

二,台州军进驻辽东之后,可对蒙古俺打形成夹击之势。若蒙古人进攻大同,辽东军从东向西攻击。若蒙古人进攻辽东,则大同军由西向东攻击。若蒙古人直接攻击北京,则两军东西对进。

对于改土归流一议,嘉靖和三大阁臣都深以为然。他们以前治理边的时候,大多选少数民族的头人首领为关官,对本族人进行管理,官职世袭。比如东北的建州卫,都由女真的头人们把持。

听吴节这篇文章一说,大家才意识安抚并不是长久之计策,要想彻底平靖边事,还得使用归化这一手段,这也符合圣人教化之道。

顿时眼睛一亮,深以为然。

至于戚继光移镇去东北,大家也觉得这事可以做。都是为政多年的老人,自然知道一支打过仗见过血的军队有多宝贵,尤其是台州军这种百战百胜之师。若就此解散,也是一大损失。

移镇去东北,倒是一个好办法。

中原王朝对于北方草原民族的戒备由来已久,从汉朝的匈奴开始,再到突厥、回鹘、蒙古,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矛盾几乎是不可调和。所谓的边务,其实就是从延安到大同到居庸关再到辽东一线的防务,历来都是明王朝军事议题的重中之重,敢不用心?

所有的人都同时点头称赞,心中暗道:吴节这人文才卓绝,在陛下身边历练了两年,如今又带过兵,算是使出来了,后生可畏啊!

见三大阁臣们都连连点头,嘉靖也有些兴奋。

不禁道:“嘉靖三十九年的时候,蒙古俺答,率兵围我京师半月。等到各路勤王兵马一到,却毫发未损地回去了。辱朕极甚,当年,若是有一支大军截其归路,定能全歼俺答于城下。这样的脸,朕不想再丢。”

他越说越激奋:“蒙古俺答不是视我大明如五物吗,如今朕就将戚继光调过来放到你身边。人说戚继光外号戚老虎,有虎在侧,朕也让他尝尝食不知味的感觉。他若再来,出来戚继光和大同军同时出击外,朕让吴节带兵同他打,哈哈!”

说到这里,嘉靖一声长笑,显得有些得意。眼睛发亮,面上也带着一丝红润。

吴节心中苦笑,暗想:我懂得什么军事,真若派我去带兵,只能将一切军务交给手下人去办,当个甩手掌柜。好在我是一个现代人,知道那些将领可用,并且能够打胜仗,真到那一天,倒也不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