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食王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需要验证,如果一个风车的造价高到没多少人能承受得起,也就只好作罢

暂时就只能先做这么多了,打发走了眼睛盯到图纸就舍不得挪开的阎立德,王况不禁叹了一口气

“夫君为何不试试让京畿一带也学了建安,养鱼养鸭呢?”王况连续几天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写写画画的,林颖芝每天都是抱着儿子陪在旁边,王况要做什么,她是知道的,想的是什么,她也知道,打谷机和禾扇对她而言并不鲜,建安就有,只是没推广开来而已,因为走得比较匆忙,所以只将东西交给黄良后就出发了,也不知道效果如何

“养鱼养鸭,谈何容易呀,这个世上,总得有个带头吃螃蟹的,然后才有人跟着,在建安好办,大家都抢着吃螃蟹,但这是长安,怕是难”王况有自知之明,哪怕全天下再将他传的神乎其神,在没见识到效果之前,大多数人还是执观望态度的,而养鱼养鸭初期的收益不高,又不是程老魔王他们这些人能瞧得上眼的,总不能自己为了鼓动他们去养而夸大了收益?

这个从江南地区的养鱼养鸭的推广进度缓慢上就看得出来了,建安人养鱼养鸭成规模化也已经有几个年头,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扩散到扬州去,这里面,交通不便是个原因,从一州到一州近的步行就要好几天,远的来回花上一个多月也不鲜见,而那些能用得起马车的,大多都是有其他赚钱的营生,也是瞧不上养鱼养鸭这点利润的,所以消息传递得就慢

另一个原因就是王况怎么也改变不了的事实,那就是观念的落后,环境可以轻易改变,生产条件要改变也不难,最难的就是观念的变革,后世知识大爆炸的年代,改革开放都要用了二三十年才能改变人们的观念,但就是如此,在王况穿越来的那一年,还有不少的地区,依旧是恪守着故老相传的观念,比如说大学生去养猪这个在国外司空见惯的事就会引起一片争论,许多思想观念都要经过好多年才能被人接受,那就别谈这个时代了

自己养也不是不可以,但自己养的又如何能说服别人相信这个真的能赚到钱?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一个困苦人家,肯按了王况的指点去养,街坊都看到眼中,自然也就眼见为实了,如果是在建安,这个根本不成问题,王况只要放出一句话,说有个从来没有人做过的赚钱营生,保证来找王况的建安人是络绎不绝,但这是建安,王况可没自大到认为还能跟建安一样,虎躯一震,就有许多人跟着跑

“何不找牟掌柜试试?让他养鱼,反正他店铺里做鱼丸每天用的鱼是不少,春夏秋还好办,有河鱼,可一到冬天,鱼价就高起来了,若是夫君出面劝说,牟掌柜肯定肯做的”

“倒是可以让牟掌柜试试,还是颖芝心细不过这北地养鱼,却是要从头开始,气候不同,水质不同,前面很是容易亏了本的,估计这第一年,能少亏就不错了,想要收效,怕是没个两三年的摸索也是不成,还是要想个其他的法子的”这才是王况最头疼的问题,李世民在问王况有没有让那些农户们有活干的时候,王况第一个就想到了这点,也正是考虑到时间要长,所以当初只是一闪就过了,时候再也没细想

但现在林颖芝又提了出来,倒是让王况也想开了,对呀,当初自己也跟李世民说过,仅建州就花了自己十年的时间,那么想要惠及天下,可就不是十年这么简单了,李世民又没规定自己的时间,还是自己钻了牛角尖了

!#

阅读最最全的小说

第四三二章用皇庄做试验(上)

e^看e^看第四三二章用皇庄做试验

既然时间这道坎想要迈过去是无比的困难,王况也就不再愁苦这个问题,总的来说,他已经做了许多,光是耕种法和番薯的补充,已经提前了至少几十年让天下百姓填饱了肚子,不必再每日为了吃而奔波忙碌请牢记

人心都是不足的,尽管那些和知足常乐这个意思相近的警语是常被人挂在嘴边,但真正能做到的很少,随着目标一步步的完成,人们往往又会给自己提出一个高的目标,这是好事,社会的发展,正是由这些不足推动的,如果真的能够人人做到后世理解的“知足常乐”,那么人类离灭亡也不远了

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足常乐?在王况看来,这个“足”指的应该是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满足,也就是说,认清了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如果目标达到了或者接近了这个能力所能达到的极限,那么就可以满足了,如果达不到,就应该去争取,知足常乐是提倡人们量力而为,而不是后世被人曲解了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那种阿q心态而这个“足”的标准应该是随着自身能力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着的,是告诫人们你只能吃两碗饭的量,千万不要硬撑着吃下四碗饭,那是要被撑死的

认清了这一点,那么只需要朝廷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内加以正确的引导,社会的发展度肯定是飞快的,社会的发展有个摩尔定律,具体内容王况不知道,只知道大意是发展度是有个加度的,而这个加度的值是一直在变大的,前提,当然是在没有负面影响之下

当不能吃饱的情况下,人们通常渴望的就是,要能吃一顿饱饭,那就满足了而当肚子问题不愁了的时候,人们就会想,要吃能穿的暖和了就满足了,而当温饱都解决了,那么住的问题也就提上了日程,而等住的问题解决了,就又会开始考虑到要吃得好的问题和精神层面的问题,然后是穿得好,然后是住得好,然后是行得好,然后是……,如此往复循环,要求越来越多,也就是需求越来越多,那么就会促使人们不自觉的往有所需的方面去从事生产

摸清规律就好办事,王况心中已经隐隐有了计划,所缺的就是吃螃蟹的人和能吃的螃蟹,只要这两个都有,跟风的人保证不会少

再有几天,王凌就要回建安赴任,早在王况到长安后的第二天,长孙皇后就让人捎了话来,说是让陈丫儿及林颖芝她们带着小一辈的进宫去一趟,尤其是点了小王晟的名只是王况忙着带王凌去认门,然后又忙着接待回访的客人,林颖芝她们自然就要接待女眷,也就一直拖延着没去,现在是要进宫了,好在只是林颖芝这些女人们带孩子进宫去,不需要王况陪着,这让王况舒了一口气的同时,也有那么一丝丝的失落

让家人先和宫里确定了进宫的时间后,建安侯府就忙碌了起来,进宫不比去其他大佬家串门,着装打扮都有讲究的,林颖芝好办,她本来就有一个长孙皇后送的凤冠,只要在衣服上下工夫就好了,而陈丫儿则是王凌晋司马,在建安也找不到好匠人来做一身行头,也就没做,按制,陈丫儿姐妹因为是平妻,不论大小,只论姐妹的,她们都随王凌的品级而有诰命在身,所不同的是,林颖芝的诰命是经过正式册封的,而陈丫儿姐妹的则是按制随夫的,所以在穿戴上会有所体现

进宫其实没花多少时间,毕竟长孙皇后做为一国之母,能抽时间来见一见,已经是不错的恩典了,几个孩子都得了赏,尤其是小王晟,因感于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将好东西送给长辈和还没影的弟弟或妹妹,长孙皇后又特地的多赏他了两件,把个小家伙乐得直嚷嚷姨姨真好

也不知道这小王晟是哪里学来的,王况兄弟三个绝对不会这么教他,陈丫儿他们也不会,但这个小家伙的嘴巴就是甜,见到和自己母亲年纪差不多的就叫姑或者叫姨,见到年纪和自己阿婆差不多的就叫阿婆,见到年纪和三丫头差不多的就叫姐姐,当然,只是针对女人,若是面对的是男子,那就叫得中规中矩了得亏是长孙皇后,要是武媚娘现在就掌握了权柄,王晟还这么叫她的话,这个后果就不知道是福还是祸了

让王况诧异的是,林颖芝她们回来还没一个时辰,皇庄的廖小四就找上了门来,说是皇后吩咐了,以后但凡是有农林之事需要做试验的,皇庄全力配合,要人给人,要地给地,至于花费,也不用建安侯出,就从内府拨付,花费多少,收益多少,都会一笔笔的详细记录

这个支持不可谓不大,可以说是用皇家的信誉来给王况背书,如果一旦试验成功,这个影响比起找牟掌柜他们这些人来试验的效果要好过太多,而且保密性强,完全可以在试验成功了之后再公布出来,消除前期实验亏本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个平常人可做不到

也就是说,这个皇庄里面,王况想怎么折腾都可以,哪怕是他搞十样,只成功了一样,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也就只会是成功的那一样,至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