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在战斗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但的确大大加强了美军的步兵火力。。。。。。
比起军火产量的激增,美军恐怖的扩编速度更是令人震惊,距离珍珠港事变不过半年时间,在先后损失了超过10万军人的情况下,美军的总兵力已经如滚雪球一样迅速增加到了200万以上,而这同样只是一个开始。。。。。。
美**火产量的增加由于保密措施得力。各国政府对此并不十分清楚,但胡卫东这个穿越者却可以根据历史上的情况作出大致的估测,而美**队的迅速扩编则是根本瞒不住的。
与美军暂时只有潜力而实力尚显不足相比,现在的苏联红军无论是在空中还是在地面,都拥有不逊于德国的强大实力,1942年6月苏联的作战飞机数量已经超过2万架、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的总数同样超过2万辆,火炮数量更是超过全世界所有其他国家的总和,而且如今苏军的武器装备已经大多完成了更新换代,虽然暂时还比不上德军,但差距已经不像历史上苏德战争爆发时那么大(注1)。
而苏联的动员能力更是德国所望尘莫及。光是常备军就有550万人。同时因为其独特的“隐形部队”制度,令其可以在极短的时间(理论上只需要24小时,实践中也只需要不到20天。)内再动员数量相当的后备军,他们的战斗力虽然比不上常备军。但因为军官都是现役作战军官。而非预备役人员。他们军事素质过硬,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而且彼此之间本来就长期一起共事。配合上也十分默契,而军官是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关键,所以新动员的军队比起常备军也差不了太多,远非其他列强的预备役可比。
而且苏联的动员体制并非到此为止,“隐形部队”成为正规军后,他们自己的“隐形部队”军官班子也会迅速建立起来,使得苏联的兵力源源不绝。在不丢地盘的前提下,苏联能够一直维持超过1000万的军队规模,并将其中500多万投入一线的战斗,这是德国根本无法比拟的。
综合这些因素,胡卫东认为如果德国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被苏军偷袭到了,很可能连一年都撑不过去就被横扫了,即使苏联像历史上那样被德国人先下手为强而吃了大亏,只要美国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给苏联,二战的结局也一样毫无悬念,区别只是盟国要为胜利付出多大的代价而已。当然,这些估测都是排除了中国这个因素的前提下作出的。。。。。。
因此胡卫东认为,之前确定的疏远轴心国的策略必须作出一些调整,为了让二战打得更惨烈一点、持续时间更长一点,中国必须想办法帮帮轴心国。当然,直接参战是不可能的,那只会将综合国力还很有限的中国拖入深渊。。。。。。
为了表明中国严守中立的态度,也为了避免给苏联干涉的借口,中国政府最终还是按照原定计划将德国在华的武装人员统统赶了出去,但与此同时却又秘密与德国进行了最后一次技术交换,与此前都是中国占便宜不同,这次中国政府并没有在价格上斤斤计较,胡卫东一分钱没要就将59式中型坦克的设计图交给了德国,以德国的工业基础,完全有能力将这款具有5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优秀坦克山寨出来,而能够在美苏先进坦克装备部队后继续保持德国坦克的性能优势。
胡卫东给的59式设计图只是最初的型号,性能与后世的所谓“59魔改”根本没法相比,但在二战时期也绝对可以横着走了,堪比重坦的火力、防御力和强于中坦的机动性、可靠性结合在一起,那简直就是无敌。而且胡卫东考虑到目前各**队都大量装备了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炮,甚至坦克炮的炮弹也大多采用了反装甲能力超强、并且受炮弹初速影响不大的破甲弹,而特地给59式的原型增加了格栅装甲(可以理解成铁丝网)的设计,这个设计虽然十分简单,但却可以令聚能破甲原理的敌方弹药杀伤效率至少减半(格栅装甲能够令破甲弹完全无效,但是它无法覆盖整个坦克,所以实战中也就能够令破甲弹毁伤坦克的效率减半,当然这已经很不错了。。。。。。。),并大大降低坦克被彻底摧毁(无法修复)和人员死亡的概率,并且对坦克性能的影响相当有限(最大时速降低两三公里而已),实在是惠而不费。。。。。。
注1:当时苏联的很多新式装备性能并不比德国的差,但装备部队的数量还很有限,因此战争初期德军的武器装备优势还是很明显的。而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苏联的新式武器虽然开始大量装备部队,但因为前线急需的缘故而不得不降低质量以加快生产速度,结果苏军武器装备与德军的差距不但没有减小,一段时间内反而进一步增大了。(未完待续。。)
第六百七十七章 最后的交流(上)
ps: 感谢书友“李老老爷子”、“ghoulli”、“llz432”和“nqm”投出的月票,今天是除夕,在此提前拜个早年,祝大家来年事事顺心^_^
由于中国也准备采用59式坦克作为日后二十年里中国的主战坦克,即便采用了复合装甲后外观会有很大变化,但内行只要一看负重轮就能明白。因此胡卫东便玩了一个心眼,他并没有将设计图直接给德国,而是故意露出破绽让德国间谍将其偷走,这样一来不但堵住了盟国的嘴,还有了与德国断交的借口,毕竟纳粹干的那些罪行洗不干净,中国早点与其撇清干系是很有必要的,反正就算断了交,生意也还是可以照做的嘛!
坦克再厉害也怕飞机,但由于德国的fw190b/c/d三款机型的性能已经几乎达到了活塞式飞机的极限,提升的潜力不大,而且稍作改装用于战术轰炸也很不错,所以战术轰炸机的改进也没有太大的必要了。至于战略轰炸机,胡卫东不太了解,德国的国力也不支持,因此双方最后一次技术交换的重点就集中到了未来的喷气式飞机上面。最终两国的专家都有不小的收获,中国的喷气式飞机研制进度大为提前、而德国后来研制出来的喷气式战斗机在可靠性方面也较历史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而胡卫东选用煤油作为喷气发动机燃料并提前展开研究的建议更是令德国获益匪浅,历史上早期的喷气式飞机没有专用的燃料。一般是汽油与煤油混合使用,由于汽油挥发性强、易燃易爆的缺陷,早期喷气式飞机的事故率奇高,如果能够提前能够将航空煤油搞出来,无疑能够大大降低飞行员的死亡率。
此外,胡卫东还说了三个后来对二战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点子,一是近炸引信不但可以用到高射炮弹上对付飞机,也可以用来对付地面部队,杀伤效果非常惊人,就好像高射机枪和小口径高射炮对付地面部队同样给力一样;二是与可以导致近炸引信提前触发而不能炸到真正目标的无线电干扰机。虽然这类电子对抗的办法一旦被敌人了解就很容易破解。但初次使用的时候还是可以收到奇效的,如果利用得好,完全可以让敌人的主力舰队遭受致命打击;三是预警机,虽然目前德军缺乏好的飞机平台、雷达技术也不能与历史上预警机发明时的水平相比。但是至少80公里的警戒范围还是可以做到的。再稍微改进一下就能达到120公里以上。这样大的警戒范围已经足以令敌人从海面或地面上发起的任何偷袭提前暴露,并及时让己方的飞机升空迎敌,只是预警机对于飞机更多、而且也有大型运输机作为平台的美国价值更大。所以德国何时将其拿出来很值得斟酌。。。。。。
至于海军装备方面,中方没给德国多少帮助,但却从德国获得了两项看似不起眼但却相当重要的技术。一是可以取代氧气鱼雷的过氧化氢鱼雷,这能够令航空鱼雷这种已经被中国海军淘汰了的武器重新变得很有价值,并由此大大增强中国的海防力量;二是用于潜艇上的通气管技术,这个发明的价值更大。
冰岛战役中德国虽然取得了相当惊人的战果,但从战役的目的来看,他们终究还是失败了。而且水滴形潜艇长距离航行时速度反而慢于老式船形潜艇的弱点也逐渐暴露了出来,并因此导致两艘昂贵的水滴形德国潜艇先后被美军击沉。
为了解决这个严重影响水滴形潜艇战略机动性和生存能力的巨大弱点,一位德国的工程师提前(历史上要到二战后期,那时德国已经差不多大势已去了。)想出了给潜艇装上通气管的办法。
这样一来,潜艇就可以在水下开动柴油机,需要的空气由通气管引入,产生的废气也由通气管排出,潜艇不再需要上浮就可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