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炝Γ涣硪环矫嬖蚴且蛭⒗畋旧淼墓锨坝辛酥实姆稍尽!!!!�
在西进的过程中,克里姆不但将埃及全境和苏丹北部的阿拉伯人聚居区并入了阿拉伯联邦的版图,还将西亚的英国殖民地全部解放,而伊拉克、阿曼、也门这三个英国的附庸国也被阿拉伯联邦吞并,甚至连沙特相对独立的国家也因为出兵帮助英国、政治制度又是克里姆深恶痛疾的世袭独裁而被克里姆派兵灭掉,进入中东后所向披靡的克里姆甚至还抓住维希法国尚未正式入轴的机会、出兵袭取了在法国投降后选择了效忠维希政府的法国叙利亚殖民地。。。。。。
由此,阿拉伯联邦的版图大幅扩张。疆域囊括了整个北非和除了伊朗和土耳其之外的整个西亚,国土总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苏联,位居世界第二,同时阿拉伯联邦的人口也由此激增到1亿以上(注1),仅次于中国、苏联和美国,排到了世界第四位,克里姆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将阿拉伯联邦的国防军扩充到200万之众,总动员的话更是可以轻松超过500万人。有了这么充足的人力资源。再加上阿拉伯地区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和无比丰富的自然资源,即便该国的工业和海空军实力还严重不足,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再敢小觑了。
而在阿拉伯联邦本身强大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的伊斯兰国家同盟则令阿拉伯联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大。而且军事政治同盟的性质意味着它获得的不仅仅是软实力、同时也有不容忽视的硬实力。
到1941年底的时候。简称为“伊盟”的伊斯兰国家联盟已经拥有阿拉伯联邦、毛里塔尼亚(法国)、马里(法国)、尼日尔(法国)、尼日利亚(英国)、乍得(法国)、苏丹(英国)、埃塞俄比亚(注2)和伊朗这9个成员国。总人口超过2。3亿。。。。。。
其实克里姆最想拉进伊盟的还是在奥斯曼帝国时代曾经奴役了阿拉伯人数百年的土耳其,因为土耳其拥有这个时期所有伊斯兰国家当中最为发达的工业(与欧美列强相比还是很落后的,但与德国援建完成之前的阿拉伯联邦相比还是强得多了。也比起抗战时期的中国要强一大截,人家至少有能力自造巡洋舰。。。。。。)以及对于轴心国来说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铬铁矿(历史上这是德国铬铁矿的唯一来源)。
一开始尝试外交解决却没有成功的克里姆决定改用武力手段逼迫土耳其就范,虽然拥有80万军队的土耳其想要灭掉并不容易,但只是逼迫其加入伊盟的话,克里姆认为只需要消灭土耳其10…20万军队便足以令其屈服了,这对如今的阿拉伯联邦来说并不困难。
但令克里姆意外的是,死活不愿意加入伊盟当阿联小弟的土耳其政府虽然被他的百万大军吓住了,但却想出了更加巧妙的办法来应对这次危机,土耳其出人意料地直接加入了轴心国阵营,这可是小胡子努力了很久的,自然欢迎之至。这样一来,土耳其与阿拉伯联邦这两个国家之间成了盟国关系,克里姆就拿土耳其没办法了,好在土耳其虽然没有加入伊盟,但毕竟与阿联之间化干戈为玉帛了,这就令克里姆能够腾出手来巩固其对西亚新占领土地的统治,从这一点来说,克里姆的目的还是达成了一半。。。。。。
克里姆对土耳其尚未开始便提前结束的军事进攻,虽然客观上帮助德国将之前屡次拉拢无效的土耳其拉上了轴心国的战车,但小胡子却并未因此领他的情,反而由于克里姆这段时间近乎疯狂的扩张而生出了警惕之心,为此一度大幅减小了对阿拉伯联邦工业和军事援助的力度,直到克里姆在压力下同意让伊盟成员国全部加入轴心国阵营、并与苏联一刀两断,德国才恢复了部分援助项目,但与最初的计划相比,力度还是差了很多。
其实由于克里姆的关系而加入轴心国的并不仅仅是土耳其这一个国家,之前一直自称中立的维希法国政府也终于明目张胆地挂上了轴心国的旗帜,这一方面是因为土伦湾之战和英国人将仇结大了,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不这么做,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就要被克里姆全都解放了。
要知道,现在无论是哪一个法国政府,都没有余力向非洲派出足以阻止阿拉伯联邦南下大军的强大部队,一旦那些殖民地被其“解放”而成为独立国家,那可就很难再回来了。。。。。。
注1:二战时期阿拉伯世界的总人口难以考证,只能由现在的数据反推,目前阿拉伯世界的总人口大约为3。4亿,综合考虑到穆斯林生育率较高、战后却又有大量人口流出(主要前往西欧),二战时期阿拉伯世界的总人口应该在1亿上下。
注2:由于埃塞俄比亚实力不弱,克里姆并没有只靠强硬手段逼其加入伊斯兰国家同盟,还许下了一些优厚的交换条件,其中包括默许它吞并索马里(分属意大利、英国和法国)和厄立特里亚(意大利殖民地)。(未完待续。。)
第五百六十九章 阵营的壮大
ps: 感谢书友“人间有梦”的打赏和书友“夏(⊙o⊙)殇”投出的月票,继续求推荐票^_^
而且与宗主国主动同意独立的殖民地普遍会对原宗主国抱持好感、因而前宗主国还可以通过一些间接的手段继续从原殖民地吸血不同,依靠武装斗争赢得独立的殖民地人民必然会将昔日的殖民者视为死仇,两相对比,这差别可太大了。
虽然现在维希法国政府才入轴未免晚了点,诸如马里等殖民地都已经被得到阿拉伯联邦支援的殖民地人民武装解放,但至少最为精华的西非沿海地带还是大都保住了,对维希法国政府来说,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好吧,去掉早已并入阿拉伯联邦疆域的北非西部,以及利比里亚等一些本来就不属于法国的沿海殖民地,现在维希法国也就控制了西非沿海地带的不到三分之一,但有怎么也比没有强好吧?
其实,维希法国之所以加入轴心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或许是担心阿拉伯联邦变得愈发强大之后会影响到德国对于轴心国阵营的掌控,小胡子开始有意识地提升阵营内老三、老四和老五的地位以进行平衡,他甚至向维希法国的贝当政府表示可以有条件地归还除阿尔萨斯和洛林之外的德占法国领土。。。。。。
至于条件,则是维希法军必须消灭相当数量的盟军,为了让法国人有个盼头,德国的方案是一个省一个省(法国本土有96个省)地归还。各省按照其面积、人口、资源、工农业和富庶程度被分为5个档次,其中分值最低的省需要维希法军消灭(只计算永久性减员)100万盟军正规部队、或者10万吨作战舰艇或者100万吨商船或者。。。。。。
按照这样的标准,维希法国只有独力击沉英国目前总拥有量两倍的舰艇和商船、击落超过30000架盟军飞机并毙俘盟军500万以上,才能将疆域恢复到一战之前的样子,而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但是德国同意将各类标准叠加计算、只要各项战绩总和折算后达到一个省的标准便可换回之后,维希法国至少有了收复部分失地的可能性,这已经足以令维希法国政府对盟军的战意大大增强,而相应的,流亡英国的自由法国政府日子则更加难过。。。。。。
目前维希法国的陆军除了镇压国内的反德人士,基本派不上用场。海军的主力舰又损失殆尽。虽然沉没的三艘黎赛留级战列舰当中捞起来两艘,但要完全修复至少也得大半年时间,而在建的黎赛留级战列舰改进型更是因为资金不足而被叫停,因此维希法军能够立功的。也只有老艇退役后仍有四五十艘的潜艇和随着几大飞机制造厂的陆续重启而开始迅速恢复实力的空军了。
其中前者很自然地加入到德国规模日益扩大的潜艇战中。一同参战的还有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潜艇部队。虽然一开始它们因为对狼群战术不熟悉而表现不佳,但还是大大缓解了德国潜艇部队青黄不接(老式的u艇早就停产,而水滴形的新型号中形成战斗力的数量又实在太少。)的窘境。至于飞机数量迅速恢复到1500架以上的法国空军。则很快就参加了德国对英伦三岛的大规模空袭,当然,他们并不是这次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空战的主角。。。。。。
当初占领法国之后,小胡子为了避免与英国开战、以便集中力量对付他心目中最大的敌人苏联,曾向英国发出妥协的要求,但却由于他之前一次次的背信弃义导致无人再敢信他、以及丘吉尔一直以来对德强硬的政治主张,而遭到了其断然的拒绝。
谈不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