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隽并没有这么做,这是爱惜民力,不事张扬。
没有了这仪式,对于解晋他们这些劳苦功高的将领们来说是一种遗憾,因而李隽决定以一顿小吃来补偿。然而,这小吃又蕴含着一种深意。灌汤包是汴京的招牌食品,自从宋室南迁之后,正宗的灌汤包就很难吃到了,将军们在汴京吃灌汤包就更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今天他们在此情此景上吃到灌汤包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因而,一顿小吃看似平常,其实一点也不平常,既节合俭实惠,又蕴含着特别的深意,是对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肯定,可谓别开生面。
据他们对李隽的了解,李隽如此安排,必然是成竹在胸,吃了这顿饭后又会踏上新的征程,这无疑是别开生面地饯行。
“谢皇上隆恩!”廖胜功他们很是感动地道。
李隽冲段干木打个手势,道:“干木,送上来吧。”
段干木应一声,指挥一众侍卫端来灌汤包,在众将面前放好。
“灌汤包色如琥珀,晶莹透明,皮薄、肉鲜、汤美,是汴京地美食,你们别错过了。”李隽拿起筷子,夹起一个灌汤包放在洁白的瓷碟上,道:“灌汤包地吃法有讲究,你们别闹笑话哦。”
解晋问道:“皇上。要怎么吃?”
李隽的脸上挂着几许诡笑,道:“当然是一口一口地吃。”
他这话等于没说,什么东西不是一口一口地吃?解晋听了这话,差点给噎死,嘀咕道:“不说就不说嘛,还吊人胃口。”夹起一个灌汤包一口咬下去。这一口咬下去,可不得了。汤水一下溅在手指上,解晋鼻子不住翕动。道:“好香好香。”
“这是我请玉楼地大厨专门为你们做的,当然香啰。”李隽一边吃着灌汤包,一边解释,提醒解晋道:“你小子不要去吸手指,当心流到背上去。”
手指上的汤水流到背上,这事出现的机率太低,解晋对李隽在用兵打仗方面绝无怀疑。但是对这事却是一点也不相信,嘀咕道:“有这么邪门?”开始吸吮左手手指。他这一吸可不得了,那汤水顺着手指流到了手臂上,解晋忙去吸手臂,可是汤水又流到肘部。
解晋叫道:“流得这么快?”手臂抬得老高,这一来,汤汁流得就更快了,一会儿就到了肩部。跟着就到了背部。
“真够邪门的,真的流到背上了,还这么粘,这么烫。”解晋一下站起来,右手向背后伸去。
他的话立即引来一片笑声,李隽笑道:“你小子不信邪。现在信了吧?你小子仗是打得很好,吃东西嘛就不敢恭维了。这灌汤包,不要从中间吃,要从底部吃,先把汤吃掉,你从中间一咬,还不汤水四溢地。你手抬这么高,汤水只流到背上,没流到脚跟上,算是对得起你小子了。”他隽的话引来一片爆笑声。
“皇上。你早说嘛。我地背现在还疼着呢。”解晋埋怨起来。
清风子把一个灌汤包放在洁白的瓷碟上,再夹起来。指着连着瓷碟和汤包的汤丝,道:“解将军,你还没有发现这个吧?”
解晋是万万没有想到汤水竟有如此神奇之处,一双虎目睁得老大,惊奇之极地道:“这也不断?他们本事真不小,居然能把水抽成丝。”
“要不然,人家能叫大厨?”李隽笑言。
廖胜功咬了一口灌汤包,感叹道:“我们今天在汴京享用这等美味,固然高兴,又遗憾。”
他的话立即引起了清风子的的兴趣,问道:“廖将军,遗憾从何而来?”
“道长有所不知,我们今天能坐在这里吃汤包,固然有将士们的功劳,也有皇上地功劳,更有祥甫和履善的功劳。”廖胜功解释道:“特别是祥甫,为了筹措军费,他的华发多了许多,看着就让人心疼。要是他能坐在这里与我们一道吃这汤包,估计他的华发都会变黑。”
他的话当然不能理解成李庭芝是食客,见了美食就乐不可支,而是说要是李庭芝能在这里与他们同吃汤包的话,那是对李庭芝辛勤工作的最好回报。李庭芝宵衣旰食,为的就是光复汴京,汴京光复了,在汴京吃汤包,其意义非常之大,李庭芝必然是开心无已。
他地话一下子让众人的胃口大减,再也没有了食欲。这很好理解,他们在这里大快朵颐,而最应该得到肯定的李庭芝却没有吃到,他们哪里还有心情再吃。
李隽笑道:“你们不必内疚,朕已派人给临安送了一批灌汤包过去,要祥甫给朝中大臣们都分发一些。高将军和柳将军那里也送了一批过去,要他们给有功的将士们分上一些。陈宜中那里也送了一批过去。我们能坐在这里吃汤包,是全体将士们的功劳,是朝中列位臣工的功劳,我们不能独享。”
唐明皇为了讨好杨贵妃,从广东送新鲜地荔枝,被人讥笑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李隽给李庭芝他们千里送汤包,虽是距离遥远,破费在所难免,但是清风子他们是绝对不敢把两者联系起来,因为这是对李庭芝他们辛勤工作的最好回报,与其说是送吃的,还不如说是送的喜讯!
“皇上!”解晋他们是感动无已,难以言语。
李隽笑道:“你们别只顾着说话,吃吧。吃好了,我们还要商量大事呢。”解晋他们胃口大开,猛吃起来。
清风子赞叹道:“皇上不饰过,不掩功,德过唐宗。”
这话的意思是说李隽记着臣子们地功劳,承认臣子们的功劳,给予臣子应得的奖赏。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历史事件让人叹惜。他们的失败不是在于失败之时,而是在于成功之际,究其原因在于帝王居功,不承认臣子地功劳。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一句非常有名地感叹之词“共患难易,共富贵难”。比如,越王勾践成功之后杀文种。
而能记住臣子地功劳地皇帝。恐怕要数唐太宗了,他对功臣不是学汉光武帝刘秀地做法“退功臣,进文吏”,而是重用如故,只是要他们好自为之罢了。
李隽虽是仅仅请解晋他们这些功臣吃一顿汤包,这是小事,但是其中的情谊就不同了,这是承认将军们的功劳。其意义非同凡响。
李隽哪有不明白清风子之意,道:“济济多士,爰成大功。”这是《诗经》里的话,用来赞美周文王礼贤士,人才济济的盛况,李隽借用这句诗。意思是说汴京能够光复,是将士们的功劳,请他们吃顿汤包,是他们该得的。
清风子以无限钦佩之情赞道:“皇上真仁圣之君!”
XXXXXXXXXXXXXXXXXXXXXX
“皇上,汴京光复战中,鞑子地军队杂乱无绪,象没头苍蝇似的,贫道以为忽必烈很可能在炮火中遭到重创,才使得鞑子军队无人指挥,给我们以可乘之机。迅速收复汴京。”清风子分析着。道:“现在汴京光复,朝廷一面要准备围歼旭烈兀。一面要准备渡河北上,趁鞑子没有恢复过来之前,收复燕云之地。”
廖胜功很是赞同清风子的见解,道:“道长所言,我深表赞同,还请皇上下令。”
“道长这是深谋远虑之举措。渡过黄河北伐,趁鞑子没有恢复过来之前收复燕云之地是必然之事。”李隽点头赞同,道:“鉴于目前的情势,朝廷一方面要集中兵力用来围歼旭烈兀,追击郭侃残部,另一方面还要围剿那些散兵游勇,这兵力的需要会很大。再说了,集中所有的兵力同时渡河,这不现实,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船只。因而,我认为,应该分批渡河。先抽调出一批精锐部队,就不要他们参与围歼旭烈兀的行动了,进度短暂地休整,然后马上渡过黄河,攻占一些沿河城市,为后续部队的渡河创造条件。”
南宋目前面临的形势非常好,但是依然是“任重而道远”。渡过黄河后,要是仅仅是收复燕云之地的话,那也太对不起人了,因为还有大量的国土需要光复,东北、西北、西藏、新疆等地从秦汉之际就是中国的领土,现在却是境外之地,应该乘大胜之机一举光复。
再者,收复燕云之后,蒙古人地残部必然会向北撤退,会撤到大草原上去,利用广漠的草原休养生息,等到实力恢复得差不多了再向南进攻,企图恢复以前的霸业。这点,历史已经很好地给汉人上了一课,也先南下,上演的“土木堡事件”连明朝的皇帝都给活捉了。
因而,趁蒙古人大败之际,元气大伤之时,集中大军深入漠北,进行战略追击就成当务之急。战略追击的重要性,熟悉历史的李隽当然不会忘记汉武大帝所做的事,漠北决战后,匈奴主力被歼,国内很多人以国力大耗,“户口减半”“马匹短少”为由,上书汉武大帝要求不要再打仗了。汉武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