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该说,日本人要发动“九一八”事变并不是完全无迹可寻,就在9月18日那天下午,两个日本兵剪断北大营电话线这样的细节,也被中国方面捕捉到了。
但从事后的反应来看,东北当局在防范上显然又是严重不足的。莫非他们以为身边的关东军是传说中的Hello Kitty?
对此,我也觉得十分郁闷。人家都在你家门口放火了,你却愣是说闻不着烟味,连点最起码的准备动作都没做,这话讲出来谁信?
史料中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
“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闯入了张学良在沈阳的府邸,从他的保险柜中搜出了一大堆收款单。
军官们不看犹可,一看就瞪大了眼珠。因为这些收款单的收款人都是日本人,而且还不是普通的日本人,个个都是日本政界要人。
点一点,总共有53张之多,少说也有千把万元。数字最大的一张是50万,收款人是床次竹二郎。
这床次竹二郎在日本政坛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是日本两大党之一的政友会的主要干部。后来政友会的犬养毅上台组阁,床次还做过内阁铁道相。
为什么给床次竹二郎的钱最多?
因为当时床次想竞选首相,需要选举经费,张学良就把宝押在了他的身上,希望通过提供“政治献金”的方式帮助床次顺利上台。
张学良身为东北少帅,钱自然是有的。但话又说回来,谁的钱都不嫌多。这些钱花出去,自然也都是要派用场的。
按照走关系的传统,砸出去的银子一般有三种用处:其一,拉拢对方。其二,替我说话。其三,帮我办事。
既然收据都拿了,那就是说目的肯定达到了,中国政坛的潜规则移到扶桑后同样适用。因此,我猜测,少帅并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完全没有作出任何防范动作。
53张收款单,那就意味着53个人情,53条信息渠道,53份保证书。
的确,那时候虽然相当多的日本政客嚷嚷着要动拳头,其实也不过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在国内选民面前唱唱高调,表表姿态而已。真要说马上动武,没几个人会赞成。
也许,正是基于这种日本短时期内不会动武的判断,才使张学良在事发前未做任何认真准备。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猜测。
至于东北军为什么在事变前防备如此松懈(容忍和防备应该是两码事情),真实的想法和原因就只能问他们自己了。
第20章 不可思议的战争(1)
日本的冒险家们正在行动。
石原莞尔待在旅顺,坐等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后者当时外出,对整个行动计划尚不知情。
板垣则坐镇沈阳特务机关办公楼,统一指挥攻击行动。
9月18日晚的东北:今夜,将注定无人能够入眠。
时间是深夜10点。川岛中队在柳条湖铁路段实施爆破。
要搞爆破,这里存在着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因为那段铁路属于日本自己所有。
炸自己家的铁路固然心疼,但最重要的是还不能出事故,万一铁轨坏了,列车也上了天,那边北大营却没能攻下来,这就真成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因此,事前石原专门请了爆破专家进行精确测算。
先算出一个安全长度,大概一米半长,然后又规定了炸药数量。
在“皇姑屯事件”中,河本光炸药就倒腾了120公斤,要用30个大麻袋装。
现在的黄色炸药一共用了42包。
别看数量不少,其实并不多,因为都是小包。
42包是有讲究的,少一包炸不了铁轨,多一包得翻车。
它要求达到的最终效果是:铁轨虽然炸断了,但高速行驶的列车能够安然无恙,就算暂时晃那么一晃,通过绝对没有问题。
你别说,搞到这么精确,还真得找个专家才行。
为了使效果看起来更逼真,他们把炸药埋在土里,这样一旦爆炸,就可以制造出烟尘弥漫的景象。
由于投资少了,再怎么折腾,跟炸张作霖列车时的壮观场面还是不能比。好在也不是给别人看,自己知道就行了。
铁轨总算是炸了。
没等鼓掌庆祝,就发生了一件让他们心跳不止的事。
早不来,晚不来,一列自长春开出的列车呼啸着来了,经过爆炸地点时还特地歪了那么一下下。
这些家伙差点一口气没接上来。
幸好,过了。
列车没事。
川岛中队怪叫着向北大营冲去。
一个中队相当于一个连,一共105人,比水浒的108将还少3个,而且这个中队属于守备队,并非关东军的正规部队。
北大营里驻扎的,是王以哲第7旅。
这个旅有一万多人,步枪、机枪、大炮样样齐备,属于东北军的“王牌部队”。
100比1。就算不是精锐,不是“王牌”,围成一圈,踩也能把你给踩死。
账谁都会算。显然,日军105将完全是抱着必死决心往里面闯的。悲观一点的,恐怕连遗嘱都准备好了。
抛开立场,我觉得这105将无论如何都算是好汉。明知必死,还要飞蛾扑火,那真是需要一点不把自己当人,只当炮灰的决心和勇气的。
可是等他们闭着眼睛冲进去的时候,一睁眼,才发现情况大出预料之外。
那一万多人不是准备和他们拼杀的勇士,倒像是一万多头待宰的羔羊。
天照大神啊,是你在保佑我们吗?
接下来便出现了世界战争史上难得一见的奇观。
一百多人追杀一万多人,而且追得荡气回肠,毫无顾忌。
都是军人,还号称“王牌”,对方不过是看看铁路的守备队,当兵的差距怎么会这么大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东北军那里没人指挥。
此时,北大营的最高军事长官、第7旅旅长王以哲,竟然不在营内。
哪里去了?
既非开会,也不是汇报工作,而是找乐子去了。
旅长不在,不是还有团长吗?
三个团长,一个都不在。
去了哪里?
也是找乐子去了。
幸好还有一个负责的。只是这个负责的等于不负责,因为据说他不会打仗。
这位兄弟的职务是旅参谋长。
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混上去的。参谋长不会打仗,也算世间一奇。
不会打仗但会打电话,赶紧请示更大的参谋长——负留守责任的东北军参谋长荣臻。
火烧眉毛的关头,居然还能想到先请示领导,这参谋倒也没白当。
荣臻那两天正在给他老爷子办寿诞,忙得晕晕乎乎,电话打过去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只好先用张学良前一阵给他的类似外交辞令的指示应付一下:暂时不允许抵抗,等待命令。
然后赶紧打电话请示北平的张少帅。
住在北平的张学良夜生活还是蛮丰富的,像他的将官一样,这么晚了还在找乐子。
他在看梅兰芳的《宇宙锋》。
得知这一情况,赶紧从戏院跑出来,连夜召开东北军政首长会议。
集体商讨的结果是不能抵抗。
不能抵抗,虽然仅仅只有四个字,但里面包含的意思很多。
首先是对日军此次发动进攻意图的判断。
张学良的看法,是关东军只不过仿效当年的苏军,想通过一场局部战争来要求更多的“南满特权”。
是局部,还是全局,是想要求“南满特权”,还是要获取整个东北。这很关键。
如果是前者,战争无非就是推动谈判的手段,最终大家还是会回到谈判桌上,那么最后关东军该回哪里还是回哪里去。
如果是后者,那就关系到端东北军的老窝了。张学良不是二傻子。出来混靠什么,一靠部队,二靠地盘,而部队又得靠地盘提供给养,如果没了地盘,他张学良和东北军还靠什么立足?
所以,前者可不必抵抗,而后者则非抵抗不可。
张学良选择的是前者。
不必抵抗,就是说可以抵抗,也可以不抵抗,那为什么一定要选不能抵抗呢?
这还得说中苏之战给张学良以及他的东北军留下的印象实在太深了。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
就在那场战役中,东北军伤亡将近一万多人,海军全军覆没。
按照张学良的想法,关东军的实力比苏联的远东红军还要强(实际并非如此),如果东北军独自跟关东军作战,必然损失不小。
正是基于这些复杂的考虑,他给荣臻的回复是:要避免扩大冲突,不得开枪还击。
命令传到第7旅那个参谋长那里,明确为:部队既不许开枪还击,又要立即突围。
这一番茶话会开下来,北大营的东北军已经在地上躺了一大片。
官僚主义搞到这份儿上,也真是古今无二,丢脸算是丢到家了。
回过头来看,这些“抵抗”、“不抵抗”的问答其实也都是在扯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