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工业霸主(完结)-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邱庆洋嘿嘿笑道:“老郎,你的标准我知道,过去就为了你这个用人标准,我得罪了多少关系户啊。”

郎冬道:“尤其是这些关系户家里的孩子,更是不能用。学技术不努力,天天想着要坐办公室。干活嫌累,发钱嫌少,批评几句的话,七大姑八大姨全来了。”

“得得,老郎,你就别发这些牢骚了。”邱庆洋连忙举白旗投降。

谢春艳道:“我支持郎经理的意见,咱们汉华重工现在也是大型工业集团了,人员素质的问题一定要抓好,否则未来后患无穷。尤其是咱们将来有大量的海外工程,如果工人的道德素质不高,或者吃不了苦,到海外去是要丢国家的脸的,这个问题可马虎不得。”

听到谢春艳这番话,林振华说道:“要说道德品质好,吃苦耐劳的,我觉得那就莫过于农民工了吧?为什么咱们不考虑招收一些农民工呢?”

“农民工?”众人一齐看着林振华,眼神里透出疑惑之色,似乎都觉得他的话很是不可思议的样子。

农民工这个概念,在当时更多地是被称为民工。遇到修路、修水坝等工作,国家和企业都会招募一些民工来承担。把民工用在工业生产领域的情况,非常少见,在大家的心目中,民工就是临时工,基本上就是今天干、明天走的,怎么可能培养成为技术工人呢?

但林振华能够看到的东西,与大家是完全不同的。在他经历过的年代,农民工是企业的主体,全国有2亿农民工在各个岗位上工作,像长三角、珠三角的那些生产线上,几乎清一色都是农民工。

“这个问题,我们回头再琢磨吧。”林振华道。在今天这个会上,他并不想就此事过多纠缠,他想说的是另外一个想法:

“各位,我们刚才算来算去,都是按照由咱们汉华重工承担所有生产任务而计算的。事实上,咱们的许多工作,并不一定都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完成,我们完全可以请其他企业进行协作。这种方式,叫作外包。”


261 招标

261 招标

“不会吧,这些人都是企业家?”

毕敏坐在一张写着“登记处”字样的桌子后面,一边给人发着登记表格,一边小声地对身边的田效兰嘀咕着。

在她们面前,排着一条长长的队伍,足足有上百人之多,所有的人脸上都带着激动和期盼的神色。在她们的头顶上,拉着一条大字横幅,上面写着:“热烈欢迎全国企业家、业界精英加盟汉华重工基地,参加汉华重工供应商招标”。

这就是林振华想出来的主意,他提出,既然汉华重工自己无法马上解决劳动力资源的问题,那就索性把能够外包的业务分包出去,请其他企业来协助完成。这样做当然会分流掉一部分的利润,但它可以充分利用各企业的管理力量,弥补汉华重工在管理人才上的不足。

在把一部分业务分包出去之后,汉华重工只需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核心业务即可,边缘业务完全通过合同关系来进行管理。这种分包模式在发达国家早已十分普遍,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还是非常新鲜的尝试。

在计划经济年代里,企业间的协作都是通过计划部门来安排的,供应商与采购商之间缺乏直接的沟通渠道,协作中一旦出现什么问题,解决起来十分困难。为了避免生产上的风险,也是为了省心,许多企业都倾向于自己生产所有的配件,这就形成了所谓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

林振华此次提出的分包方式,打破了这种经营上的陈规,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他根据自己在后世的经验,提出了一整套供应商管理以及避免供货风险方面的思路和作法,赢得了整个领导班子的赞同,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次面向全国的供应商招标会。

与普通的业务外包不同,汉华重工这次招募供应商有一个特殊的地方,那就是要求所有的供应商必须把自己的企业迁到浔阳,最好是直接迁到汉华重工的附近。在那里,浔阳市政府已经划出了一片2万亩的土地,其中的3000亩地已经完成了三通一平,随时可以开工建设厂房。

这2万亩地,就是林振华向洪予安建议的浔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林振华提出,可以以汉华重工为核心,吸引一大批配套企业落户开发区,形成一个机电工业的产业集群。大工业生产需要众多企业的分工协作,只靠一家企业单打独斗,是不可能有长远发展的。

洪予安对于林振华的这个设想当然是十分赞同。他承诺,所有入驻开发区的企业,三年之内免征土地出让金,税收减半,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优惠政策。

与取得了洪予安的支持后,林振华亲自安排,在全国十几家报纸上刊登了招标公告,声明汉华重工有大量业务需要寻找长期的供应商,诚邀全国各地的企业前来投标。一时间,天南地北的小老板们像闻着腥味的猫儿一样,全都向浔阳扑来。

1985年是中国的公司元年,号称十亿百姓九亿商。无数的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冲进了商品经济的海洋之中,其中有些人本身有某个方面的专业技术,也有些人虽不懂技术却擅长经营,当然,也绝对不乏除歪门邪道之外其他一无是处的废材。林振华的意思,就是要把这些有一技之长而且敢于闯荡的人才挖掘出来,利用汉华重工这个孵化器,帮助他们成为未来的企业家,与汉华重工一道,去搏击国际市场。

招标会的现场,安排在汉华重工公司办公楼前的大空场上。毕敏和田效兰负责对投标者进行登记,空场上搭起了几十个临时的棚屋,那是投标者向面试官陈述自身能力和设想的地方。

站在毕敏和田效兰面前的这些人,虽然一个个踌躇满志,但大多囊中羞涩。他们身上穿着一件几十块钱的劣质西装,脚下往往踏着一双解放鞋,上面满是泥点。他们的脸大多是黑黝黝的,像是刚刚从地里归来的老农。在他们填表时,毕敏看到他们手上长满了老茧,显然此前摆弄钢管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摆弄笔墨的时间。

这就难怪毕敏会发出这样一句感叹:他们就是企业家?

“毕敏,你可别看不起他们,我家右军当年也是这个样子呢。”田效兰小声地回答道。

毕敏道:“那可不一样,岑经理长得多帅啊,哪像这些……”

“嘘”田效兰连忙制止了毕敏的诽谤,不过心里也是暗自觉得好笑。这次来投标的企业家们,实在没有几个长得顺眼的。最关键的是他们的装束,就没几个能够把西装穿出一个形状的,有些人还装模作样地扎个领带,那领带简直脏得像用过无数次的围嘴一般。

所有登记完毕的企业家们,都被分配到某一间棚屋里,去与汉华重工的面试官交谈。

“我叫冯茂乔,安徽铜陵人。我是我们乡齿轮厂的厂长。我们厂有18个工人,2台车床,2台铣床,还有1台磨床。”一名投标者这样介绍着自己。

“我考你一下,我这里有一个圆柱齿轮的图纸,你看一下,能不能跟我说说加工工艺该怎么设计。”面试官骆沁生把一张图纸推到冯茂乔的面前,对他说道。

冯茂乔拿过图纸,仔细看了看,然后便指指点点地说开了:锻坯、正火、粗车、拉花键孔……此人看起来土里土气的,技术方面还真不含糊。这种小企业的厂长,一般同时也就是厂里的技术权威,如果技术上没几把刷子,根本就开不了厂子。

骆沁生按着林振华事先的吩咐,一边倾听对方的答辩,一边观察着对方的神情,同时在本子上记录着初步的印象:技术熟练,有生产经验,为人老实,思路活跃……

等冯茂乔讲完,骆沁生对他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好感,他接着问道:“冯厂长,我们的招标条件你也知道了,如果要成为我们的供应商,必须把厂子迁到浔阳来,你们能做到吗?”

冯茂乔道:“可以,我那18个工人,只要能挣到钱,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只是,我们厂子本钱小,要建厂房可能建不起,我们想在边上租农民的一间房子来当厂房,不知道是不是符合你们的要求?”

骆沁生道:“这个你不用担心,我们已经为你们这样的小企业准备了专门的厂房,你们五台机床,可以占车间的一个隔间,和其他企业共用一个车间,你看怎么样?”

“那租金……”冯茂乔有些担心地问道。

“第一年,租金全免。从第二年开始,如果你们挣不到租金的钱,我们也没必要合作了,冯厂长,你说是不是这样?”与骆泌生坐在一起的彭少哲回答道。

“没错,没错。”冯茂乔连连点头道,“这位后生说得对,如果我们连房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