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孙豹生气了,冲着曝布叫道:“派个人去告诉郡守,公子不过是个戍守辎重大营的五大夫,他去行辕干什么?晋阳有两位上将军,还有一位少上造将军,军方的事当然由他们出面处置。你叫人问问他,他是不是老糊涂了,连大小尊卑都搞不清了,还做什么郡守?”
宝鼎的脸色也阴沉下来。师傅这是干什么?这么屁大点的事情就要我出面?你要太看不起我了吧?要我出面可以,把事情再闹大,闹得不可收拾了我就去。王翦、桓齮、麃公都不露面,任由部下闹事,这明显就是以武力威胁咸阳,你以为我不知道?可惜你们都低估咸阳了,咸阳那位大王就等着你们闹了,闹得越大越好,最好是发生激烈冲突,那大王的目的就达到了,我也就可以出面了。现在你们虚张声势,把事情闹得这么小,我怎么出面?我出面了还是无济于事,无法帮助我返回咸阳啊。
第一卷 崛起 第一百章 他为什么要逃?
晋阳波涛汹涌,众人各自忐忑。这顿酒自然吃得难受。
琴唐和唐仰不敢久留,酒筵刚一结束便提出告辞,宝鼎却婉言相留。琴唐和唐仰以为宝鼎只是客套,坚持要走。宝鼎犹豫了一下,忽然问道:“你们和咸阳之间一直保持联系吗?”
琴唐迟疑了片刻,微微颔首,“如果事情紧急,三天内可以把消息送到。”
宝鼎凝神沉思,稍许,伸手相请。琴唐下意识地以为宝鼎有什么事需要联系咸阳,但事关机密,不得已利用他们的渠道,于是跟着宝鼎走进了偏帐。唐仰却留在帐外,与乌重闲聊。这两人有共同语言,谈的都是回易之事,非常投机。
琴唐本想拿着书信就走,谁知宝鼎进了偏帐后又陷入了沉思,眉头深皱,颇为踌躇。琴唐看他想得入神,不好打扰,只好先坐下了。等待宝鼎拿主意。
“小家主离开晋阳之前,可对先生说过什么?”宝鼎坐到了琴唐的对面,低声问道。
琴唐手抚长髯,沉吟不语。他从宝鼎的眼神里看到了一丝危机,显然,宝鼎要办的这件事关系重大,不是送封信这么简单,或许需要巴蜀人的帮助。
“隗(kui)氏家主离开晋阳之前,曾到辎重营找过我,与我长谈了一次。”琴唐郑重其事地说道,“公子或许不清楚我的身份。在秦国我是大匠,在巴蜀琴氏,我是琴氏小家主的大父。我这一辈有十七个兄弟姊妹,我排行第九。在我前面有四位兄长,如今都已作古。”
宝鼎闻言,当即露出了笑容。琴唐这句话说得很清楚了,他在琴氏家族说话有相当的份量,之所以还留在晋阳,其实是受隗氏所托,继续关注晋阳的形势,必要时候给公子宝鼎以助力。幸好隗氏做事考虑周全,否则自己今天即使想到了破解晋阳局势的办法,也因为距离咸阳太过遥远,鞭长莫及而错失良机。
“先生,隗氏能否影响楚系的决策?”宝鼎又问道。
琴唐白眉紧皱,犹豫了片刻问道:“公子要办的事是否与今日晋阳局势有关?”
宝鼎摇摇头,笑道:“晋阳局势无关紧要。关键是咸阳,咸阳的决策直接决定了晋阳局势的变化。”
琴唐虽然听说了宝鼎有惊人的天赋和与年龄完全不相对称的成熟,但一直将信将疑,现在与宝鼎面对面坐着,看他举止,听他说话,琴唐不得不承认,眼前这位公子的确非同一般,尤其此刻表现出来的成熟和老练,没有丝毫的造作和伪装,让人完全忘记了他的真实年龄,不敢再把他当作一个涉世未深的弱冠少年。
琴唐预感到宝鼎要做一件大事,而这件大事以巴蜀隗氏的力量未必可以做到。
“我无法回答公子。”琴唐郑重说道,“隗氏世代与楚国芈(mi)氏王族联姻,与楚系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一代的隗状、隗藏兄弟与相国昌平君熊启是表叔侄关系,称呼华阳太后为表姑祖母,关系自然深厚,但隗氏背景太复杂了,以致于楚系外戚一直有意识压制隗氏,以防止隗氏对楚系造成威胁。”
“隗氏自入巴蜀之后,便与蜀国(当时是开明王朝)开始了联姻。几百年下来,隗氏在巴蜀的势力极其雄厚。秦国灭蜀之后,以蜀国子孙为君侯继续统领巴蜀。昭襄王时期,秦国把公主嫁给了隗氏,正是要利用隗氏的力量迅速削弱蜀国王室在巴蜀的影响。现在蜀国已经成为历史,其王室子孙早已沉寂,隗氏取代了蜀国王室成为巴蜀最有实力的家族,再加上他又是嬴姓王族的外戚,一旦崛起,必将严重削弱楚系的力量,对楚系造成沉重打击。”
“以隗氏和楚系目前的关系,隗氏可以影响到楚系的决策,但要看什么事,要看这件事对谁有利,如果对巴蜀人有利,那就不行了。”琴唐望着宝鼎,面露歉意,“所以,如果我不知道公子打算在咸阳干什么,我的确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宝鼎略感吃惊,他低估了隗氏的实力,而隗藏也有意隐瞒自己的真正实力,如果没有琴唐这番话,他还不知道隗氏在巴蜀竟有如此庞大的势力。有关古蜀国的历史,宝鼎略知一二,是从论坛上看到的。古蜀国有五个王朝,第五个是开明王朝,大概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最后被秦国灭了。其实他应该想到的。隗氏的大隗国位于蜀国和楚国之间,自然与这两国都有密切关系,只是这古蜀国的历史早已湮灭,后世也就从考古方面有所发现而已,宝鼎对它极其陌生,当然不会把隗氏和古蜀国联系到一起。
不过这对宝鼎来说是个好消息,他就担心隗氏实力不够了,既然隗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影响楚系的决策,那事情就有成功的希望。
“我要保住一个人。”宝鼎说道,“这个人非常关键,直接影响到了咸阳未来政局的发展,也影响到了巴蜀人在咸阳的崛起。”
琴唐疑惑不解,目前除了宝鼎,他实在想不出来还有人可以直接到咸阳政局的发展。
“公子可以告诉我吗?”琴唐笑道,“请公子相信我,我们琴氏和隗氏血脉相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根本不分彼此。”
这话宝鼎相信,因为自从隗氏在历史上消失之后,琴氏也就消失了,这两家还真的是同生死共存亡。宝鼎略略踌躇了一下,考虑到此事要完全拜托巴蜀人。他现在别无选择,只有把真相说出来。
“桓齮(qi)。”宝鼎说道,“我要保住桓齮上将军。”
琴唐大吃一惊,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会是桓齮,宝鼎竟然要保住一个楚系的中坚人物,这是为什么?原因呢?
“大王要杀死桓齮?”琴唐吃惊地问道,“就因为宜安大战?宜安大战不是还没有定论吗?”
宝鼎笑了起来,“如果大王要杀桓齮,楚系会让他杀吗?”
琴唐马上明白过来,更是吃惊了,“楚系要杀桓齮?”
“楚系杀不杀桓齮我不知道。”宝鼎说道。“我只知道楚系要放弃桓齮上将军,要拿桓齮上将军做替罪羊,以遮掩楚系决策失误的事实。”
琴唐有些茫然,想不通,绕晕了。楚系要放弃桓齮?要知道桓齮可是楚系在军方的领军人物,把他放弃了,楚系岂不要失去对军方的控制?那不是自毁长城吗?
琴唐毕竟是大匠,研究弓弩大兵非常在行,搞这些权谋斗争却远远不及隗藏这些人。现在宝鼎已经把事情说出来了,按道理琴唐即使想不明白也不要问了,这里面很复杂,有些东西可能牵扯到更多的机密,但琴唐实在太好奇了,于是不假思索地脱口问道:“公子,楚系为什么要放弃桓齮上将军?”
宝鼎的确不想再解释了,因为这都是他的估猜,根据历史上的记载推测出来的。历史记载宜安大战后桓齮畏罪潜逃,藏匿于荒野深泽,从此杳无音讯,也有记载说他逃到燕国化名樊于期,但不论那种记载,桓齮都是逃了。
桓齮为什么要逃?在这个时代,战争太多,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所以统率即使打了败仗,也罪不至死。大部分统率都因为得到君王的信任,励精图治卷土重来,倒霉一点的降职解职,只有极少数人因为政治斗争恰好成了牺牲品。
就当前的咸阳政局来说,桓齮就算全军覆没了,也没有必要逃,他的背后有强大的楚系外戚。现在宜安大战最坏的结论就是惨败而已,桓齮有什么理由要逃?依照大秦律,叛逃的将领要夷灭三族,桓齮一个人逃了,他的亲人家眷却难逃一死。三族尽诛,几百口人啦,他白痴啊?就为了自己一条性命却让几百位亲人死于非命,谁会干这种事?以最坏的情况来说,桓齮无论是被杀还是自杀,他只要不逃,家族几百口人的性命就保住了,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