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世龙腾-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殿下,既然城中现在缺粮,那我们就送粮给他,但是又不能给的太多,按照马士英等人的性格,他们是不会理睬百姓的死活,那些粮食也不可能卖给那些百姓的,王室、官员、军队这三者需要的数量就是个天文数字了。如果殿下每日所送出的粮食只能让少数人吃饱的话,南京城内的百姓肯定会对马士英他们不满,甚至军队都有可能搀杂其中,暴动恐怕才是活命的最佳的办法了,如此一来,南京城不就是唾手可得了,也不需要浪费我大唐的一兵一卒。”顾炎武一脸的奸笑。

“不错,我军什么都缺,但是银子与粮食不缺。既然如此,就按照亭林的去办,每日也不用开炮浪费炮弹了,就用投石机每天投上上百袋大米进去,让他们狗咬狗吧!我等只要坐等南京城门大开就行了。”李无庸欣喜的说道:“此战若是成功,亭林当为首功。”

“谢殿下。”

三天后,唐营每日都向南京城内投放两百袋大米,马士英等人果然象顾炎武猜测的一样,大米只能让番王、官员等人食用,而士兵们只能喝点稀汤,百姓就更不用说了。情绪激动,只有打开城门才能活路,现实逼迫着南京城的百姓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于是在十天后,南京这个堡垒终于被李无庸从内部攻破,兵不血刃的占领了明朝都城,也同时有了与北方有了对峙的本钱了。

龙生九子 第一百三十四回 李无庸孝陵祭拜 吴三桂冲冠一怒

炎黄七年七月六日,天大明,甲辰、龙月,干支壬午五行属木,二十八宿为参,月建为满,易祭祀,嫁取经络。

唐王李无庸在众人的陪同下携带九公主朝紫金山下的明孝陵行去,明太祖乃是明朝开国帝王,在臣民士绅心中拥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关防大事甚是紧要,由不得李无庸不重视。想当初朱棣入南京前,郑成功围南京之时,都曾先往孝陵拜谒,以示对太祖的尊重。而在清朝的时候,康熙、乾隆每次南巡都会祭祀明孝陵,康熙皇帝更是对明孝陵实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可见明孝陵在帝王心中的地位,祭祀明孝陵不光是对朱元璋的敬佩,最主要的是收服民心,李无庸刚入南京城,虽说南京城中的官吏与百姓暂时归依于李无庸,但是毕竟不是真正的心服,祭祀明孝陵一方面是显示自己的心胸宽广,另一方面也是安抚明朝遗老遗少的心。

大清早,李无庸便在有司官员的安排下沐浴熏香,不进饮食。待吉时一到,与九公主上了龙辇,由明皇城正门而出,近卫军侍卫队在前面开路,从台湾赶来的文武百官紧随其后,队伍后面是宫廷歌舞队,而李无庸与九公主则坐在龙车上走在队伍中间阵容整齐,仪仗威武,再现皇家气派。在仪卫簇拥下自南京城而出朝紫金山而去。沿路官员百姓早得了音信,不论贤愚老幼,愿或不愿,皆用黄土覆地,清水泼街,然后鲜花香案摆放于门前,全家老幼尽出,远远见了唐王仪卫过来,尽皆山呼舞蹈,跪拜如仪。隔过黄幔望着周围跪拜的人群,李无庸不由的一叹。

“你叹什么?”旁边响起了九公主冰冷的声音,自从成亲后,两人再也没有说过话了,也没有象这样的呆在一起,虽然九公主十分希望能嫁给李无庸,但是却不想自己的婚姻中搀杂着政治因素,更不想在那种情况下嫁给李无庸,然而事实就是这样,自己还是嫁给了一个自己又爱又恨的男人,在熟悉又陌生的皇宫里,九公主一直冰冷着俏脸,与诸女也不说话,弄的皇宫中冷冷清清,李无庸也因为战事繁忙,两人接触的机会甚少。如今两人虽然在一起,却还是因为祭祀太祖皇帝,九公主也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主,当然知道李无庸拉她过来的目的,民心、士子之心,就此行的目的。

“我已经接到情报,你那几个弟弟安王、永王都已经跑了出来,我已经派人去接了,太子虽然还在李自成手上,想来他也不会为难一个孩子的。”李无庸并没有回答她的问题。

“你准备怎样处置他们?”阿九心里一惊,玉手紧紧的拉了手中的绣帕。

“放心,我会封他们为安乐侯的。”李无庸叹了口气,抓住那双冰冷的玉手,阿九抽了又抽,见李无庸抓的很紧,也就没有再抽了。

“这样也好,让他们远离权力之争吧!这样还能保存我朱家血脉。”九公主当然知道李无庸这样做已经是仁至义尽了,须知每代王朝灭亡后,他的子嗣是不可能有好日子过的。如今得到李无庸的承诺,朱九九脸上也微微松下了寒冰,倒更有一些皇家威严。让旁边的李无庸暗暗的松了口气,呆会祭祀的时候,朱九九整着一冰冷的俏脸,这可不是一件好事。

明孝陵在南京城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陵墓的神道从四方城开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于卫桥与中山陵之间,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其顶部已毁,仅存方形四壁,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块,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明孝陵的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门额上书“明孝陵”三字。碑亭后原建有两御亭,西边叫宰牲亭,东边的称具服殿。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方城以大条石砌成,正中开拱门式斜隧道,有台阶可步入,计54级。出隧道东西各有石级可登城顶。城顶原建有宫殿式建筑明楼,明楼顶部及木质结构已毁,现仅存四面砖墙,南面有拱门3个,另三面各有拱门一道。在方城顶上极目远眺,东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园,北面是“宝顶”,四周树木葱茏,松涛阵阵,不禁令游人发思古之幽情。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

明黄色龙袍,束发金冠,李无庸由神道向上而登,由正门而入,过宝城、明楼,一直至崇丘而止。在早就搭好的祭台上,李无庸站在最前面,九公主落后半步距离,然后刘谦、顾炎武等文臣武将,然后就是南京城中留守官员钱谦益、黄道周、姜曰广、张慎言等人,高攀龙、吴应箕等国子监、太学等博士东林党诸人,其他各府、各道等官员以及南京城中的富商百姓等千余人位列其后。

祭祀用的“少牢”(牛头、羊头和猪头各一个)放在陵墓前的案板上。一班和尚的法事活动拉开了这场祭祀活动的帷幕,法事活动之后,一位手持拂尘的太监尖着嗓子宣布唐王上香开始,然后李无庸从太监手里接过檀香,虔诚地下拜上香。上香不过是祭祀活动的开始,更复杂的祭祀活动还在后面,其后的跪拜、行礼、读祭文等活动,每一项都十分讲究,同时也很繁琐,仅一项跪拜就进行了两次,首先是李无庸和九公主跪拜“先皇先祖、地臧菩萨和过往神灵”等,在优美的文舞和虔诚的武舞之后,李无庸又率领百官分三次跪拜了九下。这就是三跪九叩,由此可见李无庸心之诚了,最后就是朗读祭文了,祭文也是李无庸等人炮制出来的。“崇祯十七年七月初六,甲辰,后学末进唐王李无庸谨昭告于明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即,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之灵曰:国家外患,振古有闻,赵宋末造,代于蒙古,神州陆沉,几及拜年。我太祖高皇帝本布衣,应时崛起,十有二年,遂定大业,禹域清明,污涤膻绝。廓清中土,日月重光,河山再造,光复大义,昭示来兹,再现我大汉辉煌,其驱除光复之勋,未有能及太祖之伟硕者也。后世子孙不肖,不能敪厥武,委政小人,自成祖以来,国家妖孽众生,上无有抚民强国之道,下贪污横行,宦官专权,正义之士陨于奸佞之手之手不计其数,到崇祯年间,内有盗贼作乱,外有强敌入侵,后学李无庸兴兵于台,紧以太祖为师,再造乾坤,定鼎河山,救民于水火,还我汉家辉煌。敬告,再拜。”

“礼毕。”随着太监的喊声,李无庸此次祭拜朱元璋陵墓就这样结束了,然而它的影响却没有结束,在日后的几天里,南京周围的城市,浙江的一部,安徽的一部都已经归顺,只剩下史可法等人仍然盘踞在浙江一线,左良玉盘踞在武昌,刘泽清据守安徽,云南沐家仍然尊明为正统,史可法等人还尊兴献王嗣子朱厚形为帝,定都于武昌,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