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邓小平时代(港版无删节全本)作者:傅高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社会科学院的计划。1977 年秋天中国社科院成立时有 2;000 人,邓小平复出后指派 1975 年拟定这项计划的胡乔木 
担任了第一任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成为了直属国务院领导的部级单位。'666'它独立于教育部,使之可以相对摆脱宣传 
的压力,学者们得以集中精力从事研究,不必去做传播现成知识这种相对普通的工作。 
新的科学发展七年规划的初步方案包括 108 个项目,提交给了 1978 年 3 月 18 日至 31 日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 
邓小平在科学大会的开幕词中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枣这个说法曾在 1975 年给他带来麻烦,毛泽东认为这是把 
科学看得和阶级斗争一样重要。然后他介绍了从美国华裔科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他说,世界上正在进行一场科技革命, 
出现了一些全新的领域:高分子、核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航天和激光等等。然后邓小平以他的典型方式,安抚并 
提醒那些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听众说,劳动总是与科技知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的进步具有普遍性,可以为全人类所用。 
邓小平承认,一些科学家有必要从事工程学之类应用领域的研究,这可以使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加快进步。但是他关注的 
重点是科学,他一再强调要学习国外的尖端科学。'667' 
邓小平的讲话表明他得玩点花样枣在与专家共同制订该领域具体发展规划的同时,还得打一场政治战。甚至在 
领导挑选项目及计划工作时,他也必须继续挑战一些旧式毛派领导的认识。他说,科学十分重要,应当把它看作生产力, 
应当把脑力劳动也视为劳动,要允许科学家专心从事专业工作,不必受政治活动的干扰。他虽然没有提到「红」与「专」 
哪一个更重要的争论,但他的回答是明确的:「专」更重要。为了能让专家去做对实现四化最重要的事,他随时准备打 
一场政治战。 
1977 年 7 月邓小平恢复了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职务后,他的正式排名在华国锋主席之后。但作为总参谋长,他要 
负责军队的规划工作。'668'此外,他有多年领导军队的经历,他要维持他个人对军队的控制权,以免落入华国锋手中。 
和毛泽东一样,邓小平希望军队的领导干部严格服从自己,他也随时准备要求他们严格服从。军队很清楚邓小平与华国 
锋相比,对军队握有更大的权力。 
「实践标准」挑战「两个凡是」 
中央党校在 1977 年重新开学后,很快就成了党内立意革新的学者和学员的一个中心。研究党的理论和党史的学 
者从 1977 年 3 月开始工作,学校则是在 10 月迎来它的第一批学员。这一级学员共有 807 人,其中大约有 100 名学 
员是由各部委和各省选送的特别有前途的中年以上干部。他们要在一个「高级班」学习半年。'669' 
 
 
在头几批毕业后有望跃升要职的学员中,有一种特殊的兴奋感。高级班的 100 名学员中,大多数人都在文革中受 
过罪,他们既想分析过去 20 年出了什么问题,也想讨论对中国未来的看法。当然,这些学员的批评和设想受到了限制, 
但是在界限之内,他们对各种新思想持十分开放的态度。党校的教员和研究人员也分享着他们的热情,急切地想为确定 
新时期的理论和政策方向作出贡献。'670' 
这种探索新思想的愿望得到了胡耀邦的全力支持。中央党校的名义校长是华国锋,第一副校长是汪东兴,但是作 
为第二副校长的胡耀邦要比他们更经常地到学校里来,对学员、教师和他们的思想也有着更大的兴趣。他鼓励新思想, 
教师学员对他的鼓励也反应热烈。中央党校很快就成了党内创新思想的中心,一些老干部也偶尔放下日常工作,来这里 
跟教师和学员一起探讨新思想。 
第一批学员来到中央党校之前,胡耀邦的部下就在 7 月 15 日创办了一份名为《理论动态》的期刊,它只供一小 
批高级干部阅读,旨在探讨新思想,提出新解释,在形式上要比党的其他出版物更加自由:它是每隔几天就出一期的带 
有序号的简报,不对外发行,只供内部传阅;但是它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因为它代表可以被党接受的新思想的最前 
沿。 
《理论动态》在 1978 年 5 月 10 日出了第 60 期简报,标题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671'该文已经酝 
酿了数月,是由南京大学哲学系青年教师胡福明、中央党校理论教研室孙长江和《光明日报》总编杨西光枣他是中央 
党校 1977 年秋季入学的学员枣数易其稿而完成。'672'  杨西光在 1978 年初担任了《光明日报》总编,他一向注重为 
读者提供新思想,在 5 月 11 日的《光明日报》上转载了这篇文章。为安全起见,文章的署名是「特约评论员」。5 月 
12 日《人民日报》和军队报纸《解放军报》也转载了这篇文章,随即又被许多地方报纸转载。 
这篇文章认为,评价真理的唯一方式是人民群众广泛的社会经验。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思想体系,而是必 
须根据经验不断重新作出解释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某些情况下,对真理的认识有可能出 
错,但是如果经验表明它是错误的,就应当加以改正。这样一来新的经验和实践可以带来新的理论。如果马克思列宁主 
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现有表述带有局限性或造成了灾难,也应当加以纠正。'673' 
文章问世后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些读者大加赞扬,但是政治局中负责抓宣传工作的常委汪东兴和《人民日报》 
前主编吴冷西却十分恼火。一周前的一篇题为「按劳分配」的文章就曾让汪东兴光火,他要求查清发表这篇文章得到了 
哪位中央领导的同意(后来他才知道是邓小平及其部下支持这篇文章)。 
胡耀邦和几位自由派干部利用了一项规定的空子,才使这篇文章得以面世。这项规定是,《理论动态》由「特约 
评论员」撰写的文章,可以不经汪东兴及其手下人的常规审查就由报纸转载。'674'否则,汪东兴及其手下一班保守派人 
马在文章见报前就会将其扼杀。汪东兴和吴冷西准确地意识到,此文是在鼓励对他们所信奉的正统毛泽东思想提出质疑: 
如果阶级斗争和继续革命造成了灾难,那就应当加以抛弃。汪东兴和吴冷西也正确认识到,文章批判「僵化的教条主义」 
和「个人崇拜」,是在攻击「两个凡是」,并且是在暗指应当对此负责的人枣华国锋和汪东兴。汪东兴认为,没有共 
同的信条就无法维护党的团结,他亲自给胡耀邦打电话,批评他同意发表这种文章。'675' 
邓小平后来对胡耀邦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刚发表时,他并没有注意,争论热起来以后他才找 
来看了看。他说,这是一篇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好文章。他表扬了胡耀邦组织的《理论动态》理论班子,并且说应当 
让它继续工作。胡耀邦希望跟汪东兴等领导人搞好关系,邓小平安慰他说,在这个问题上,因为另一些领导人支持「两 
个凡是」而发生一点斗争也是难免的。邓小平在争论的关键时刻给予了支持,这让胡耀邦大受鼓舞。如果没有这种支持, 
胡耀邦和其他很多人也许会心灰意冷地屈服。'676' 
「实践标准」和「两个凡是」这两篇文章成了磁铁的两极,各自吸引着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人。双方的争论暴露 
和加剧了华国锋支持者和邓小平支持者之间的矛盾,前者担心正统思想松动的后果,后者则要极力摆脱顽固僵化的教条。 
辩论使用的是意识形态语言,其热情却是源于政治背景。在中共内部,公开直接批评领导人一向属于禁忌,但文革的受 
益者普遍支持华国锋,文革的受害者则普遍支持邓小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团结了这样一批干部枣他们认为华国锋不足以担当领导国家大任,但又不 
敢明说。它也有助于军队领导人站到邓小平一边,其中包括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他是文革中最早受迫害的人之一, 
也是一位极为干练的领导人,曾与邓小平共事多年。'677'在此后的几个月里,随着围绕两篇文章的论战如火如荼地进行, 
它也日益成为双方的一场政治斗争:一方赞成「实践是唯一标准」,认为邓小平才是最好的领导人;另一方则坚持「两 
个凡是」,拥护华国锋。摊牌似乎无可避免。 
 
 
'6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