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科学家 作者:何事公-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政府给个说法,让我们这些不明真相的群众能够感受国家的温暖。

此致敬礼!

——

袁世凯对于这封上访信件的处理方法,是直接转给黎元洪这个当事人。黎元洪看完气得直跳脚:枪毙张振武具体什么情况,你袁世凯还不知道么?直接把信转给我是什么意思?想让我主动认罪?

尽管生气,但袁世凯转来的信件还是要认真答复的。如果不答复,黄兴肯定还会闹出闹蛾子来。既然不能拉拢,至少不能让他使绊子。所以黎元洪只好低声下气地写了封回信,一边回忆去年的同袍之谊,一边诉说自己的情非得已。黎元洪写完,自己都被感动得痛哭流涕。

最后是孙元起。

黎元洪与孙元起只有一面之缘。也就是今年年初孙元起出川路过武昌那一次。说实话,黎元洪对孙元起没什么太大印象,也没有什么太好印象。在他看来,孙元起很年青、很英俊,也很文雅。是典型的名家子弟、青年才俊,如果在承平时节,在翰林院熏陶一番,再外放历练几年,然后回朝做个侍郎、尚书什么,倒也文采风流。

可现在是什么时候?现在是改朝换代、群雄逐鹿的乱世。孙元起论沈机默运、智勇深沉,比不上袁世凯;论明测事机、襟怀恬旷,比不上孙中山;论坚苦卓绝、一意孤行,比不上黄克强;要说统将典兵、待人和厚,他也比不上自己。不过是凭借运气得了川陕之地,终究是刘表、刘璋一般的人物。不足为重。

虽然现在新中国党在参议院中极力倒黎,但黎元洪对说服孙元起很有信心,因为长江水道和汉冶萍公司都捏在自己的手上。如果他不识抬举,等湖北平定之后,自己也不介意以剿匪为名,率八镇精兵沿江而上,平定巴蜀做一回刘备!

想到这里。黎元洪心情大悦,提笔给孙元起写信一封,信中对张振武遇害之事一带而过,却大谈川鄂两省唇齿相依的关系,绵里藏针地对孙元起提出告诫。黎元洪相信,只要袁世凯、孙元起保持中立,即便黄兴趁人之危,他也有十成把握把张振武遇害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除了北京的张振武案,黎元洪最关心的还是能否尽快平定襄阳,捉住张国荃和方维。此次攻打襄阳、郧阳。主要由鄂军第七镇、第八镇负责。

鄂军第七镇下辖第十三、十四协,原驻扎荆州、宜昌、施南三府(州),因为荆门州临近襄阳,正在方维逃亡的路上,所以第七镇被抽调出来追剿方维所部。不成想却造成宜昌府空虚,给了川军刘明昭、尹昌衡部可乘之机。

至于鄂军第八镇,原拟驻扎襄阳、郧阳两府,不过襄阳一直被张国荃盘踞,他们只好在其他府县寓居。此次追剿方维并顺带荡平张国荃部的任务,他们自然要奋勇当先。

这两个镇虽然编成不久,训练略显仓促,但他们都有前清陆军第八镇的老底子,而且人数上万,武器半数以上都是崭新的汉阳造,算得上是较为齐整的正规军。而反观对手的实力,方维手下的将校团和军令司卫队虽然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可人数只有两千人左右;张国荃手下人倒是多,足足编成三个协,不过却是手持木棍、菜刀的农夫,丝毫不足为惧。所以对于这一战,黎元洪有信心,第七镇统制唐牺支、第八镇统制季雨霖也很有信心。

在方维所部匆忙撤离襄阳四天之后,第七镇、第八镇终于在宜城一带会师,然后北上迫近襄阳府。张国荃虽然心里恨极惹来祸端的方维,却不甘就此退出襄阳,于是亲率麾下三个协在城外设防,准备迎头痛击来犯的敌军。

唐牺支、季雨霖尽管看不起连棚长(班长)张国荃,但也不敢掉以轻心,对面毕竟是三个协七八千人。就算是七八千头猪等着让他们去抓,冲突之下也会有所损伤啊!何况是七八千手持武器的青壮年?第七镇、第八镇依照步兵操典扎下营寨,挖好战壕,妥善布置步兵、炮兵的位置。待到第二天早上六点,季雨霖一声令下,两镇集中仅有的数十门劈山炮、迫击炮,开始向当面的张国荃部阵地狂轰滥炸。

此刻张国荃部大多数人刚刚起床,有人在穿衣服,有人在四处找饭吃,还有的仍在打瞌睡。第一颗校准试射的炮弹落在营地里的时候,大家有一点发蒙,同时转头向爆炸的方向看去。紧接着便是数十枚炮弹劈头盖脸砸下来,所有人顿时醒悟过来,叫骂声、哭喊声、惨叫声响成一片,很多士兵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在阵地上到处乱跑,直到被炮弹撕成碎片。不知是谁发了声喊:“快跑啊!”众人像是听到了命令,同时转身向襄阳方向跑去。

等鄂军十分钟准备炮击结束,对面阵地上只剩下炸烂的军营、遍地的死伤,以及数公里外狼奔豕突的张国荃部败兵。

第三六八章为报倾城随太守(上)

我叫刘汝明,字子亮,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河北省献县抛庄。先人世代务农,只是个中等以下的人家。后来因为子孙蕃衍,家产不断分割,到我祖父那一代,家里已经仅有薄田五亩、土屋三间。所幸父亲懂得一点医术,能够为人看病,可以稍稍补贴家用。后来父亲听人说,关外遍地是黄金,闯关东不少都发了洋财,只是那里缺少医生,很多人为了治病,出手就是几两金砂、一根老山参、貂皮熊掌什么的。父亲听了大为心动,便去东北谋求发展。

谁知刚到东北不久就爆发了鼠疫,父亲当时正好在哈尔滨,也不幸被感染,危在旦夕。就在这时候,时任钦差大臣、办理关内外防疫等事务的孙先生命人将父亲接进养病院,细加调护。随后孙赵夫人发现了特效药百浪多息,父亲才转危为安。

经过此番磨难,父亲也息了在东北发财之心,辗转回到老家安稳度日。但他时常对我们兄弟讲:“我这条老命是孙老爷和孙太太给的,相当于我们刘家欠人家一条命。我老了,又没什么本事,只怕这辈子都无法报答,但你们还年青。如果你们长大了有机会,一定要记得报恩!”

关于孙先生的名讳,我是很早就知道的。

在我十岁左右的时候,父亲还在家里,日子也还过得下去,便把我送到镇上的学堂。那时候北方风气未开,教育落后,虽然科举已经废除,老师们还是讲授《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之类的老古董。直到某天学堂来了一位年轻的先生,带来一套商务印书馆印制的全新的教科书。让我们每个人借阅。翻开每本书的第一页,都是位英俊年青人的画像,我们大为好奇,便问先生:“先生,这书上画的是谁啊?”

“他便是编写这套教科书的孙百熙孙先生!”年轻的先生一脸景仰。

“所有的书都是他编的?”我们大为惊讶。因为这套书覆盖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数理化、文史地都有,足足有上百本。

“是的!”年轻的先生非常肯定地点头:“这位孙先生学问非常大,就像孔圣人一样!他渊博似海,学究天人,甚至全世界的洋人看见他都要毕恭毕敬地行礼。”

在我们幼小的头脑里不知道什么叫“渊博似海。学究天人”,只听说洋鬼子是很凶残的,他们甚至不把皇帝和太后放在眼里,一生气就打进了北京城,把皇帝、太后全都赶到西安去了。为什么洋鬼子会对书上这位年青人毕恭毕敬呢?我们想不明白。

不过我们知道孔圣人,因为我们上学头一天就被领取给他的画像磕头。孔圣人长得很丑。而且满脸的长胡子,看上去就很厉害的样子。而书上的这个人长得很英俊,又那么年青,真有那么厉害么?后来听到父亲的讲述,才对孙先生的伟大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

宣统三年十月,父亲在县城行医的时候听说湖北有人造反,孙先生被任命为四川总督。沿途招兵前去平叛,便急忙赶回家里,让我前去投兵报效。

那时候我刚十六岁,正在学堂刻苦读书,心里有“学而优则仕”的想法,以图改变家庭面貌。然而科举制度已经废止,读书已经做不了官。要想有个好出身,必须要念到大学。要想找个好工作,至少也得是高中。可是我有一姐一妹一弟,家里生活很艰难。根本没有条件供我读到高中。所以心里很是苦闷。

父亲原来想我继承他医术,母亲则想送我去商铺里做学徒,但无论学医还是从商,都和我性格不合。此时突然听说父亲让我从军,顿时觉得眼前一亮。从军不仅可以替父亲报恩。还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如果将来有出息,也可以赡养父母、扶助姐妹幼弟。父亲跟我说的第二天,我便带着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离开了生活十六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