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揭仓挥姓飧龌帷

说完,就发布命令,让自己中军核心三千禁军和一千骑兵,徐徐移动,直驻扎在一处小丘陵之上,这是永不动员的部队。

才移动完毕,就见对方一声呐喊,起兵上前。

沈法兴和杜伏威,终于还是选择了最后一搏。

战幕至此全面拉开。

杨宣凝顿时命令:“举战旗,发布命令。”

目光所到之处,战旗飞舞,而传令兵,也疯狂的奔驰命令。

虽然在上午,但是巨大烟花也冲上天空,并且连绵不断,一里一发,一直传递到远方十几里处,这是传达给水师。命令其自动攻击——具体指挥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只要水师自行攻击就足够了,形成二面攻击的局面。

一下接一下传来的战鼓,越来越高昂,充满了整个战场,到,以五千人为一单位的军阵,分成十个单位,缓缓而上,杀气弥漫整个战场。

决定性地一刻。终于来临。

二军都缓慢靠近,要知道,人的体力是有限的。如果快速奔跑,只怕跑上几百米就没有力气作战了,因此二方都有意保持体力,等直到二方面只有二十步时。几乎同时,双方统帅发出了命令,顿时,一阵震天鼓声,二方面都向前冲奔,这个声音。震动着整个战场。

二方一旦咬上。彼此厮杀。这时断无后退之理,原因很简单。一旦后退,立刻就是崩溃之局,眼见双方五万军都已经对上,这时,传达什么号令都没有意义了,因为传达过去,其实也没有作用。

杨宣凝才冷哼的说:“尉迟敬德!”

“臣在。”尉迟敬德上前一步。

“寡人给你三千骑兵,给寡人突破,打乱敌军阵势,破开对方的战斗。”

“臣遵旨。”

尉迟敬德翻身上马,带着五百亲兵,持着号令,顿时三个千骑的千骑长都受到号令,一声呐喊,跟随着尉迟敬德就上前。

一股钢铁洪流,一个叁角形地尖锥,以雷霆一样的速度,直刺向敌人的心脏。

尉迟敬德策骑走在这尖锥的尖端,刹那间投进重重敌军内,所到之处,敌人纷纷在血溅中倒下,不到一刻,五千骑兵在他的率领下,杀入敌阵,顿时,原本相持的敌方阵列,立刻被撕开,把先部队冲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一旦敌军撕开,此部立刻崩解,杨唐军士气大震。

“杜伏威要出来了。”杨宣凝早有预料的说着,果然,敌军之中,二千骑奔出,为首的正是杜伏威。

尉迟敬德在敌阵内来回冲杀,所向披靡,骑兵士气高昂,在他带领下,有如虎入羊群。但是突然一队骑兵杀奔过来,尉迟敬德顿觉压力大增,眼一看,就见得一员大将。

“杜伏威!”尉迟敬德一声长啸,不惧反喜,策马直冲而上,手中武器化作厉芒,所到之处,拦截者纷纷跌倒,声势惊人之极。

而杜伏威也一声怒吼,策马上前,就要斩杀敌将。

“轰隆!”二个兵器相交,宛然雷声震响,二人都有若触电,整个人连着惨嘶的战马往后拋跌,骇人之极,不过都立刻翻身跳下。

尉迟敬德地兵器也是赐予的神兵,并没有被毁,但是也全身一震,半空中吐出一口血来,而杜伏威脸色一青,手中武器折断,又迅速转白,也显是受了内伤。

一交战之下,二败皆伤。

以杜伏威的城府之深,仍禁不住生出悔意。

当他见得杨宣凝只守不攻时,就应该知道双方在粮草上地差距,就应该退走另外选择战场,而不是继续对峙,而且,前天知道杨唐水师攻入了吴郡,更应该立刻退走才是。

战场上不急细想,他跃空闪躲,虽然兵器已毁,但是他的工夫是袖中乾坤,一拳所向,只听“轰”的一声,一个冲上来的骑兵顿时翻滚在地,杜伏威使出压箱底地本领,左袖扫过,劲气交击,附近二骑顿时吐血跌下。

杜伏威翻身上马,目光所到,只见尉迟敬德也自翻身上马。

尉迟敬德哈哈大笑,声镇全场:“杜伏威,你可知道,你现在已经输了?你还有余力抵御我方第二支骑兵吗?有我在,你还想走?”

目光所到,杜伏威立刻色变,只见又是三千骑,蜂拥而出,在另外一边,贯穿而去,将联军的阵列冲入,所到之处,杀声震天。

杜伏威心下大骇,怒喝一声,顺手夺过一把长刀,就带着自己的骑兵,向后退去,尉迟敬德哈哈一笑,直追上去。

这一战直杀到当日中午,三千骑破开多处联军,联军崩溃,杨唐军取得全面胜利,在联军崩溃之时,水师方面二万人又赶到,乘胜追击,杀得血流成河,横尸遍野。

是役,杜伏威二万大军,仅二百人幸免,冲出战场,而沈法兴六万军尽灭,仅以身免,突围而去,全军崩溃。

次日,余杭郡、宣城郡、吴郡,宣布投降。

此战,完美的体现了“临之堂堂正正之师”,以及“用钱压死人”的兵法正道,正是历史上,李世民的兵法精要所在。

第二卷 一刀转战三千里

―第九十四章 … 春江花月夜―

杭郡、宣城郡、吴郡三郡一落,江都郡宣布投降于杨时,杜伏威部和李子通部,二被截断,形势危急之极。

五万大军直入江都,虞世基、虞世南、裴矩等大批隋朝文官投靠杨唐,其中还有隋炀帝的皇后萧皇后,以及后宫无数佳丽,甚至还有隋炀帝的幼子赵王,时年十一岁。

江都宫中,四千禁军先入之内,进行排查,而宋玉致也得以先入内,统领宫女,清点诸妃,编制太监。

李播等人,与杨宣凝一起乘巨舰而来,此时已经是下午,诸人都意气风发,只见一片晴川,水天如镜,江水滔滔,自西而东,滚流不休,不觉心神为之大快。

周奉露出缅怀回忆的神色,悠然神往的说着:“扬州,我们终于回来了。”

周奉从龙甚早,但是到底是混混出身,才能基础有缺陷,作到了正四品将军,就一直没有再进,这次因为他是扬州老人,因此也随驾回江都。

扬州(江都),是通汇各地的水陆枢纽,尤其水路方面,处於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又是长江的出海海岸,其地理的优越性可以想见。

陆路方面,扬州乃东达山东、西至四川,南延湖广的驿路大站。成为海、陆、河的枢纽要地,南北水陆转运的中心。

像长江这种汇集天下水道的大河,谁也没有能力完全又或长期封锁。要把扬州重重围困,更非容易。

“王上起于江都,今又归于江都,可见王上实是天命所归。”陪驾的还有一人,那就是海沙帮帮主韩盖天,他极其恭谨的说着。海沙帮本以余杭郡为根据地,现在这情况,当然只有投靠了。

“韩卿说的不错,寡人今日回到江都,实是感慨万千啊!”杨宣凝平淡的说着,曾几何时。这个本来是庞然大物的海沙帮地帮主,现在只是病猫一只,授予了水师正五品,就收编其船队,看其低眉顺耳,不敢丝毫有违的模样,就让人感慨人生无常。

“王上,码头到了,还请王上准备入城。”江都码头已到。码头上早是兵马如云,原本隋朝旧臣,都密密麻麻的等候其中。

“先生。隋朝多官员,先生可一一选用,能够随驾的臣子,都是一时之选。虞世基和裴矩献城有功,寡人任其为虞世基为中书舍人,而裴矩为兵部侍郎。”杨宣凝说着。

诸人听了,都不由眉毛一跳,中书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甚至专断朝政。

“王上要设中书舍人?”

“正是,我设中书院,中书舍人为其官,中书侍郎为其次,掌制诰,拟草诏旨,以后以有文学资望者充任,正五品。掌侍进奏,参议表章,以后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

“是,臣等明白了。”

既然王上心意已决,那就如此推行,只是诸臣心中都不由暗中计量,心想王上对这二人,还是相当信任的。

等到码头之上,顿时,黑压压的数万人,一起跪拜:“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一声传来,人人都惊,个个面面相觑,杨宣凝也眉宇一凝,显是有些意外,这花样,不知道是虞世基还是裴矩搞出来地。

如果是虞世基搞出来的,还是让他日后去翰林院当个清闲官吧,不适宜当中书舍人,原因很简单,中书舍人参与皇帝机密,要谨慎甚微,厚重淳朴,如此喧哗取宠,实是不宜。

翰林自唐时而建,专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虽然日后演变成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专掌内命,参与由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