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类史上七大帝国的没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称留后。于是“河朔三镇”又脱离了中央控制,被裁的士卒,纷纷投奔麾下。新的割据者朱克融、王廷凑、史宪诚还是实行原先的旧传统。裴度的*军无功而还。朝廷因为军费浩大,无法支撑长期作战,只好承认现实。

经此,唐朝中央再也没有恢复河北的打算,也失去了恢复的能力。即使在唐朝尚能控制的区域内,也新出现一些较弱的割据者、如徐州大将王智兴逐节度使崔群,自领军务,朝廷即授以节镇。泽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刘悟擅囚监军使刘承偕,朝廷无可奈何,宣布流放刘承偕,刘悟才将其释放。后来刘悟子孙三代据有泽潞,直到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在李德裕主持下,才平定了泽潞。这次被称为“会昌伐叛”的胜利,对于稳定中央直接控制的地区起了积极作用。总之,这一期间,藩镇有所复活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不过程度还是不如第一阶段厉害。

扰攘纷争

唐僖宗乾符二年至唐亡(875~907年),是藩镇相互兼并的时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五代,历史要等到宋太祖赵匡胤出来才能疾风扫沉霾,开晴空万里。乾符二年,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爆发,唐廷连忙征集各镇士兵围剿,并委任都统、副都统为统帅,实际上和以前的若干次剿叛一样,指挥并不统一,许多节镇都想利用时机扩充自己的实力,谁也不愿意在为唐王朝平叛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力量受到削弱。也许在诸镇的心里,这已经是一个波谲云诡、有机可乘的时代,群雄逐鹿、问鼎王室是迟早的事,当下之急在于积蓄力量、伺机而动,有谁还会傻呵呵的为唐王朝真心实意地卖力。所以叛军的势力日见燎原。

中国卷 第二编  人世里的无可奈何(9)

广明元年十二月(公元881年1月),黄巢军队攻入长安,唐朝王室又一次播迁流离,中央政权实际已经瓦解,这时在全国逐渐出现了许多割据势力,有的原是唐朝的节度使(如高骈);有的则是自己形成一个武装集团之后,唐朝已无力管理,就顺势授予节度使(如杨行密、董昌、钱镠)。这样,割据的藩镇空前增多。农民起义军失败后,这些藩镇立即转入互相兼并的战争中,数十年不断,你方唱罢我登场,几乎遍及全国。

地方大小军镇,叛乱不断,下级军官发动变乱驱逐主帅的事件层出不穷,兼并过程中涌现出几个割据一方的大藩镇,如朱温、李克用、钱镠、王建等,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是抢天子以令诸侯,直到干脆弑帝自立,这也是乱世常有之态。王权不立,诸侯坐大,称王称帝,也并不怎么稀奇。曹操不是曾经直截了当地说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让县自明本志令》)。晚唐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五代的分立,多国长存,天下大事,又回到合久必分之际。天祐四年(907年),名义上的皇帝唐哀帝李祝也在让位后被朱温杀掉了,年仅17,唐王朝正式灭亡。

藩镇割据使安史之乱后一百多年的大唐王朝,一直笼罩在中央和地方拉锯战的阴影之中。双方力量虽间或互有消长起伏,但唐室从来没有能够完全控制藩镇。地方势力的过于强大,直接把大唐的琉璃乾坤敲的粉碎,所以后来者宋太祖再也不敢让武人掌权,一杯酒削掉了所有的武将功臣,开了一代文治盛世,但同时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软弱受气,遭欺凌于周边异族。这在中华大一统的王朝当中是绝无仅有的。因此,中央和地方的军事力量该如何平衡,才是我们今人该重新思考的问题。

3。废公营私———朋党之争

自从曹丕说了“文人相轻”之后,这句话好像就成了真理,代代的历史人物挤进来给它做佐证。大唐包罗万象的天下自然也不会缺少。是非功过后人评说,唐朝社稷却再也唤不回来。

唐朝后期,在藩镇勃兴、宦官干政的同时,朝廷里的官员们还在热闹的搞着党争,最为后世所熟知的莫过于“牛李之争”。朋党在中国古代政治中一直是一个贬义词,东汉的党锢、宋朝的元祐党人、晚明的东林党,都属于这种类型。党人大多都不是奸邪小人,但党人这顶帽子却是被政敌打击的最好武器。同时,一旦结成党派,往往将党派利益看的高于国家利益,意气用事,把道德标杆摆到了不可企及的地步,以此来衡人,因而往往有正人良臣因为些须小事不慎,就被无限上纲上线,加以攻击,造成国家的损失甚至是混乱。这不能不说是结党带来的最大弊病。所以钱穆先生曾说:“道德自为人生不可缺少之要素,然亦只是人生中一端。过分看重,不免流弊。譬如健康,亦人生一要端,若其人唯一看重健康,即不免种种流弊也。过分看重道德之流弊,又可分两端言之:一则道德乃人人普遍所应有,并非可以争高斗胜。若专以道德来分别高下,便造成社会上种种过高非常不近人情的行为,而其弊且导人入于虚伪。二则道德乃事事各具的一种可循之轨辙。若做事太看重道德,便流于重形式虚名而忽略了内容与实际。”(钱穆·《国史大纲》)此论诛心。牛李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历穆、敬、文、武、宣五朝,闹闹嚷嚷了近半个世纪,其余韵流响甚至与大唐王朝相始终。

党争的三位主角李宗闵、牛僧孺、李德裕在政坛上此起彼落,大唐帝国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围绕着他们展开,当年的刻骨铭心,永不宽恕,没想到“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帷幕初张

元和三年,唐王朝像往常一样举行“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制举,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竟是中唐几十年党争的祸源。

和进士科不同的是,制举考试登科就可以授官。伊阙尉牛僧孺、陆浑尉皇甫湜和前进士李宗闵的文章针砭时弊、议论风生,被主考官韦贯之列入上第。这引起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吉甫的极大不满,他泪流满面地向宪宗控诉牛僧儒等人对自己的无理攻击,李吉甫是削藩策略的制定者;宪宗最倚重的宰相。宪宗下令免去了参与复核卷子的裴、王涯的翰林学士,裴改任户部侍郎,而王涯贬虢州司马。韦贯之也被贬为巴州刺史。

中国卷 第二编  人世里的无可奈何(10)

牛僧儒等人也不得不陆续离开了长安,栖身藩镇。元和三年这一科高中的十一人中,将有四位日后的宰相,是未来政治生活的重要角色。

李吉甫也许永远也不会想到,他和牛僧孺的恩怨,使儿子李德裕一生都纠缠往复于其中,不能自拔,同时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

李吉甫病故、武元衡遇刺后,裴度成为了新一轮的削藩之策的坚决执行者。此时的宰相群体中,有一位没什么政绩却胸怀险恶的配角———李逢吉,就任太子诸王侍读。他的学生中,有一位后来的天子李宥。只要宪宗坚持在战场上解决藩镇割据问题,裴度就一定会受到重用。他不垮台,李逢吉就只是一个配角。李逢吉清楚地知道要打击裴度,就必须反对武力削藩之策。《新唐书》载“裴度讨淮西,逢吉虑其成功,密图沮之,趣和议者请罢诸道兵”。

不过,李逢吉的目的落空了。裴度对他的想法洞若观火,伺机反攻。元和十二年七月,征伐淮西已经进入了第四个年头。长期的战争使民间怨声载道,连宪宗皇帝也似乎有所动摇了。在延英会上,他向宰相们征求意见。李逢吉抓住机会亲自出马,以师老财竭为由力劝宪宗罢战。这时,裴度清醒地意识到对决的时刻到了。如果耗费了无数资源的伐蔡之役就这样草草收场,承担起糜费国力的罪责之人只能是他。所以当宪宗征询裴度的意见时,他慷慨激昂地表示:“臣请自往督战。”

几年来,官僚们喋喋不休地争吵和让人伤心的推诿已让宪宗早已厌烦了。裴度的主动请缨使他深为感动,立刻任命裴度为淮西招抚使。这样,裴度用自己的勇气挫败了李逢吉的图谋。李逢吉丢掉了宰相高位,南谪东川。李逢吉和裴度的第一次争斗以李逢吉完败收场。

宪宗的暴卒使长安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元稹、李绅、李德裕等翰林三俊得到新皇李宥的赏识,成为朝廷里最引人注目的新星。

长庆元年(821年)三月的进士科考试中,即将出赴西川节度使的前宰相段文昌,在离开长安前,向主考官钱徽推荐了杨浑之。翰林三俊中的李绅也推荐了周汉宾。但钱徽没有买他们的账。而是让与自己关系不错的李宗闵女婿苏巢及杨汝士季弟殷士及第。段文昌、李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