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说明朝三百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越的军事才能。

陈友谅和张士诚是朱元璋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消灭他们势在必行。朱元璋的多数将领主张先打张士诚。刘基则认为如果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定会乘虚而来;若先攻陈友谅,张士诚则不会轻举妄动。主张先攻打陈友谅,被朱元璋采纳。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亲率军队西征陈友谅。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上,陈友谅战死。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挥戈东进,征伐张士诚。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攻占平江(今江苏苏州),张士诚自缢而死。自此长江中下游尽归朱元璋所有。朱元璋深感刘基策略的正确,称赞他说:“先生是我创立江山的第一等功臣。”将他比做汉代谋臣张良,尊称他“老先生”而不呼其名。从此更加倚重刘基,经常和他一起商量军政大事,有时遇到重大决策,仅召他一人密议。对他几乎到了依赖的程度,连刘基母亲去世他想回乡奔丧都不愿意准假。后来虽然勉强准假,还经常写信给他请教军政大计,并提前召他回来。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朝建立,刘基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和太子赞善大夫。他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理论,主张宽仁之道。他认为治世应该德刑并用而以德治为主,要有仁爱之心,关心和爱护百姓,反对暴政;主张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以维护封建秩序。刘基同丞相李善长纂成《大明律》,作为治国大法。刘基任御史中丞时,处死了犯法当斩的李善长亲信、中书省都事李彬,引起朝野震动,连朱元璋也赞扬他的刚直不阿。刘基还多次以天旱求雨为由,请求明太祖处置天下积案、释放无辜百姓,以体现朝廷宽仁之心。

刘基在举荐贤能方面,主张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他不念私人恩怨,顾全大局,建议太祖以李善长为丞相。李善长辞职后,朱元璋想让与刘基私交很好的杨宪接任,刘基认为不合适而反对。又直言了当否定了太祖看好的汪广洋和胡惟庸。他不以恶己者为恶,好己者为好,而是是非分明,秉公无私,堪为历史上一段佳话。朱元璋没有听他的,先后选用了杨、汪、胡三人为相,结果个个都出了问题。

刘基祠堂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论功行赏,授刘基弘文馆学士,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等。第二年(1371年)受淮系排斥的刘基致仕还乡。洪武六年(1373年),丞相胡惟庸在皇上面前诬陷刘基,说他图谋不轨。朱元璋听信谗言,革掉了刘基的俸禄,准备严加查办,刘基被迫赶往京师谢罪。怕再受诬陷,于是留在南京,结果积忧成疾。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重病不起,被送回故乡,一月后去世(一说为胡惟庸毒死)。享年65岁,谥号文成,著有《诚意伯文集》。

“开国文臣第一”刘基(2)

刘基死后,明太祖下诏令其子孙世代承袭诚意伯爵位。天顺元年,刘基六世孙奏请立诚意伯祠,天顺三年建成刘基庙。正厅塑有刘基及其二子坐姿仪像,神态庄严。大梁与巨柱上分别悬有历代名流题书的巨匾和楹联。如明代正德皇帝的撰联是:“占事考详,明有徵验,开国文臣第一;运筹画计,动中机宜,渡江策士无双。”近人蔡元培先生的撰联:“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庙堂馨俎豆,枌榆故里,群瞻遗像千秋。”

凄凉惨死的旷世奇才解缙(1)

解缙像解缙(1369~1415),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内阁大学士。据说解缙聪明绝伦,他的母亲在地上写字教他,他过目不忘。解缙六七岁时就能即席吟诗作对,被誉为神童。关于他童年的传说故事,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家喻户晓。他十九岁考中进士,授以中书庶吉士,因才华出众被明太祖朱元璋所器重。后因上“万言书”批评朝政,尤其是指责太祖屡改政令,杀戮过多,惹怒了朱元璋,被罢官达八年之久。到建文帝即位后才再度受到重用。永乐初年,担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永乐大典》,深得成祖重用。永乐五年(1407年),以“泄禁中语”、“廷试试卷不公”等罪名,贬到广西。永乐八年,他到京城奏事,正好成祖不在京师,于是他拜见太子而还,结果被加以“无人臣礼”的罪名下狱,后在狱中被杀。著有《文毅集》、《春雨杂述》等。

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缙参加江西乡试,考中第一名为解元,次年参加南京会试,被取为第七名,殿试后录取为三甲进士,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四月的一天,解缙侍从朱元璋。朱元璋谈到时政,并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少年得志的解缙年轻气盛,当天便写了“封事”万言书,批评朝政,指责太祖屡改政令,杀戮过多。解缙因此而名声大噪,但也因此触犯龙颜,被罢官回家,十年不许入京。直到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才再度被起用。后来,“靖难之役”爆发,燕王朱棣攻进南京时,解缙率先迎接朱棣进城。朱棣准备登基时,命著名才子方孝孺草拟《登极诏》,但方孝孺忠于建文帝,宁可招致杀身灭族之祸也不肯写。于是解缙写了《登极诏》,为他以后受到朱棣重用奠定了基础。

朱棣即位不久,解缙便从翰林待诏升任本院侍读,由九品官一跃至正六品,后又受命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成为朱棣身边的顾问。一时诏敕号令,颁布四方,皆出其手,“论思献纳,多所裨益”。甚至有时在深夜,朱棣上床就寝时,还赐座给解缙,让他坐在床前,商议国家大事。前人曾把他比做宋代欧阳修、文天祥,可见他当时在朝廷中的地位和作用。解缙进入内阁的同时,杨士奇、杨荣、胡广、胡俨、金幼孜、黄淮六人也被选入内阁,朱棣赐给他们七人金织罗衣各一件,他们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内阁之臣。

永乐元年,朱棣下诏,由解缙任总裁,曹国公李景隆为监修官,茹瑺为副监修官,重修《太祖实录》。由于前车之鉴,解缙小心翼翼,书成“尽焚旧草”,这同当时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在追杀建文旧臣的恐怖气氛中,史官不得不审慎行事。因为这次修改实录主要是删去其中涉及朱棣夺位的部分,并非真正重修,因此到第二年六月便完成。但是,担任《太祖实录》总裁给解缙来带来极高的荣誉,他的同僚甚至上司都只是担任了纂修官。修成《太祖实录》后,朱棣又命解缙等人动手编辑《列女传》,只用了半年时间便完成,朱棣亲撰序文,刊印颁行。

永乐二年(1404年)二月,解缙出任会试主考官,这一年是甲申年,故称甲申科,此科共取录四百七十人。但是十分凑巧的是:廷试取录的状元曾棨为永丰(今属江西)人,与解缙相识,榜眼周述、探花周孟简均为吉水人,二甲第一名杨相为泰和人,第二名宋子环也是吉水人,第三名王训为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第四名王直又是泰和人。前七人均属吉安府,令天下举子大哗。而主考的内阁学士五人解缙、胡广、杨士奇、胡俨、金幼孜竟也都是江西人,而解缙、胡广、杨士奇又都是吉安府人,如此一来,很自然地使人想到其中定有隐情。所以后来解缙被弹劾廷试阅卷不公,他有口难辩。

《永乐大典》解缙还主持纂修了《永乐大典》,这是中国第一部最大的综合性类书。编辑《永乐大典》动用了三千名专家学者,从永乐元年开始,历时六年完成,共有22937卷,装订成11095册,总计3亿7千多万字。

但这一次解缙未能参与修竣全书,因为在永乐五年(1407年)二月,解缙出任广西布政司右参议,极不情愿地离开了内阁近侍的位置。他离开京城的原因与“立储之争”有很大关系。成祖朱棣有三个嫡子,长子朱高炽敦厚仁孝,二子朱高煦雄武强悍且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战功,并笼络了一批武臣,一心夺嫡,三子朱高燧以英武闻名,最得朱棣钟爱。朱高炽的地位岌岌可危,不过要朱棣废长立幼,一时决心难下。于是他就征求解缙的意见,解缙是极力反对废除嫡长子的,他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成祖听后默然不语。事隔不久,成祖拿出一幅虎彪图,命廷臣应制作诗。解缙见图,很快写了一首诗呈上,诗道:“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成祖见诗,心中有所感悟,加之群臣也大都主张立高炽为太子,于是朱棣不再犹豫。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初四,正式册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为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