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说明朝三百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小就养成了吃苦的习惯,虽然后来坐上了皇位,但深知奢侈之风不可开,故对自己要求一直很严格。他一生谨言慎行,很少接近娱乐歌舞,不看戏听曲,更无酣酒夜饮的习惯。唯一的嗜好就是下棋,以此调节过重的脑力劳动。他一般不款待群臣,也不设宴席,就是设宴席也极其简朴。据说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后,设宴款待开国元勋,每人席上也只有一碟炒猪肉、一碗炖山羊肉、几样蔬菜、一壶水酒而已。

壮志未酬失帝位 不知所终千古谜(1)

壮志未酬失帝位不知所终千古谜——明惠帝朱允

明惠帝朱允炆像明惠帝朱允炆(1377~?)是明朝历史上的第二位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后,年仅21岁的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故史称“建文帝”。四年后,朱允炆的亲四叔、燕王朱棣率兵攻入京城,情急之下,朱允炆一把火烧了皇宫,他仅有的四年帝王之旅遂告结束,可谓“壮志未酬”,其生死也成为千古之谜。尽管如此,朱允炆作为一个主张“仁义化民”、“仁德治国”且颇富人性的皇帝,仍然常为后人追记。

“仁明孝友”的建文帝朱允炆出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十二月五日,自幼聪慧好学,仁义孝顺。其父皇太子朱标辅佐朱元璋处理公务时,由于其本性仁厚,“于刑狱多所减省”,救回不少人命,惹得天性好杀的朱元璋很不高兴。朱允炆为皇太孙时,辅佐老皇帝处理朝务,也“复佐以宽大”。由于当时武臣谋士几乎被朱元璋杀光了,加上“隔代亲”的感情,朱元璋没有再对孙子发怒,一直“龙心甚悦”。朱允炆还根据《礼经》,参考历朝刑法,对洪武律令中特别不合理的七十三条重法予以删改,深得民心,“天下莫不颂德焉”。

朱允炆十四岁时,他的父亲太子朱标患有重病,身上长了个大肉瘤,苦不堪言。朱允炆尽心伺候,日夜守在身边。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逝,朱允炆“居丧毁瘠”,不食数日,悲哀异常,体现了封建时代人子的纯孝之情。心如铁石的老皇帝朱元璋也哀不自胜,抚着孙儿的背,劝说道:“你真是孝顺呵!别这样悲哀不吃东西,会拖坏了身子骨,我还活着啊,让我怎么办!”朱允炆这才稍稍进食,收泪强忍哀痛,以使皇爷安心。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将三个年幼的弟弟接到一起,对他们的饮食起居照顾得十分周到,并没有让他们觉得孤独。朱元璋病逝前,脾气异常暴躁,许多人担心因此遭到祸患,朱允炆亲自服侍,常常整夜无法入睡,但他也没有一句怨言。

朱标死后,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是不二人选,可惜他在十年前就死了,这样朱标次子朱允炆就成为首选。然而朱元璋担心朱允炆儒雅仁柔,难以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有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翰林学士刘三吾认为不可,“立燕王,置秦、晋王于何地?且皇长孙四海归心,皇上无忧矣”。朱元璋于是下定决心,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朱元璋召集诸子于东宫参见朱允炆,行宫廷仪制,也就是让朱允炆的叔叔们拜见未来帝国的皇帝。厚道谦和的朱允炆内心很是不安,于东宫按朝廷礼仪受拜后,赶忙入内殿,以“家人礼”拜见诸叔。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在遗诏中说朱允炆“仁明孝友”,这是为史家所认同的。于是,生性“仁明孝友”的朱允炆在21岁的时候被推上了权力的巅峰,正式即皇帝位,改第二年为建文元年,继承了朱元璋开创的一统天下。两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朱元璋最初不愿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害怕朱允炆像他的父亲朱标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重,日后驾驭不住众臣会吃大亏。但外表仁弱的皇太孙登基伊始,就开始着手变革他祖父所开创的大明王朝。

“秀才朝廷”朱允炆即位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史称“建文新政”。

朱元璋用武力夺得天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尚武轻文的局面。朱允炆有意结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风,大力加强了文官在国家政事中的作用。初登大宝之时,他自己确定新年号为“建文”,与祖父的年号“洪武”形成鲜明的对照,从中可见朱允炆治国方略的改变。他还将六部尚书升为正一品,大开科举考试,并下诏要求荐举优通文学之士,授之官职。

南京贡院朱允炆身边几个被委以重任的大臣都是饱读诗书的才子: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翰林侍讲方孝孺等。由于朱允炆所依赖的大臣多为文人,所以人称新朝廷为“秀才朝廷”。朱允炆使文人们获得了比以前更高的政治地位,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像洪武朝那样动辄以一言获罪,因此他们的胆量也大了,对朝政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对朱允炆忠心耿耿,这也是后来大批文臣甘愿为他殉难的原因。

朱允炆采纳这些谋士的建议,首先重德省刑,锐意文治,崇尚礼教。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以刚猛治国,严刑峻法。朱允炆即位仅一个多月,就下诏全国行宽政,平反冤狱,使洪武时期的一些冤假错案得到了纠正,一批无辜的官吏得以恢复自由,被发配远方的人也得以回到家乡。据记载,建文朝监狱里的罪犯人数比洪武朝减少了三分之二。其次是均免赋役,减免历年逋租和天下荒田租税。针对江浙赋役过重的情况,朱允炆特下诏“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对于佛道势力多占良田的现象加以限制。

壮志未酬失帝位 不知所终千古谜(2)

另外,在吏制方面,朱允炆也进行了改革,重新更定官制,大力精简机构,革除冗员。他在位的四年间,撤销了九个州、三十九个县以及一大批冗官冗吏和税务机构,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朝廷内,朱允炆对宦官管教甚严,同时又诏谕地方官,一旦发现宦官奉使横暴、虐害士民即擒送京师,加以严惩。

可以说,朱允炆的一系列措施,改革了洪武时期的不少弊政,充分体现了他仁义礼乐化民的治国思想,给百姓、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时政通人和,所以后人有“四年宽政解严霜”之誉。

削藩失策朱允炆为皇太孙时,“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视其为黄口小儿,骄横之情溢于言表。身肩明帝国未来重任的朱允炆当时心中就很忧虑。有一天,他问侍读的太常寺卿黄子澄:“我几个叔叔各拥重兵,何以制之?”黄子澄儒士出身,深谙历史故事,马上一五一十详细地把汉景帝实行削藩政策、平定七国之乱的史实讲给他听。朱允炆听后心喜,觉得事情并不难办,“吾获是谋无忧矣!”

朱允炆即位后,新政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削藩。当时的藩王多是他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权,经常在自己的藩地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备造反。就藩于北平(今北京市)的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当时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亡故,朱棣成为皇子中的最长者,而且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已经成为对皇权最大的威胁。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允炆的削藩就是针对燕王一人的。

但朱允炆在决策上犯了一个严重错误:没有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而是从其他藩王下手,先后废了周王朱等五王为庶人,引起了藩王们的岌岌自危,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朱棣加紧做出准备。当朱允炆决定向朱棣开刀时,为时已晚。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在做了充分准备后,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挥师南下,争夺帝位,史称“靖难之役”。

黄子澄像朱允炆部署兵力,奋力平叛。尽管燕军气势汹汹,但鏖战三年,仅据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而已,战争出现僵持局面。这时一些被朱允炆处罚过的不法宦官向朱棣透露了京师空虚的情报,并表示愿充当燕军内应。朱棣正确分析了形势,觉得只要朱允炆在一天,地方军队就会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