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元朝前期,元朝政府曾做了许多恢复经济的工作。比如在中原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招募流民。忽必烈在位时期,在中国北方开垦牧场,并将牧场和屯田合二为一,对北方垦荒实行奖励政策。元初的经济曾一度发展很快,但是元朝的农业税却水涨船高。元朝的农业税征收,取自两税法的内容,且实行歧视性的征收方式,南北赋税不同。南方农业税比较重,不同民族之间按照等级划分,赋税的轻重也各不相同。元朝的农业土地税,有丁税和地税,丁税即人丁税,地税即土地税。元朝佃农的丁税,是3石,自耕农的丁税是1石,地税最高5升,最少3升。从表面上看,元朝的农业税并不高。但实施起来却不是这样:元朝农业税的缴纳,随着纸币的发行,开始采用纸币的方式缴纳。但元朝纸币发行日益泛滥,货币一直在贬值,如此一来水涨船高,农民负担也就越来越重。

而另一个事实是,从元太祖忽必烈到元顺帝的至正年间,这短短70年里,元朝的盐税增加了20倍,茶税增加了240倍,商业税增加了10倍。而与此同时,元朝实行“包税”政策,元朝人叫“扑买”,即由商人替佃农代缴税赋,然后佃农再以高利息偿还,其实就是变相的高利贷。忽必烈时期的阿合马,就是做这种事的老手。

在商业税方面,元朝的商业税一直被认为很低,表面看似乎如此,而事实上,元朝的商业税低,只是以不同的名义课税而已。除了商税外,元朝商业税的另一内容是杂课,比如贩茶业有茶课,酒业有酒课,金、银、湖泊、玉、铜、铁、水银、木,皆征收额外的税课,另外还有“额外课”32种,可以说是花样繁多,巧立名目,实在苦了元朝公务员们起名字了。

税收不断严苛,那么元朝政府的经济收支又怎么样呢?

【二】

看看元朝政府的经济收支,可以说更加触目惊心。

比如公元1292年,元王朝财政收入是统钞2978305锭,支出却是3638543锭,属于严重的赤字财政。而后,更出现税赋支付短缺的情况。比如公元1309年,应收岁入400万锭,实际收到的却只有280万锭。计划内的钱收不上来,税赋的增加幅度却日益加大。比如公元1309年和公元1292年相比,元朝的各类杂课,增加了20倍,但是收上来的岁入,却没有相应增加。税收的短缺,税源的匮乏,是元王朝自始至终都面临的问题。

与此同时,元王朝还不得不面临巨大的花费。元朝支出最大的几个项目,一是岁赐,二是创立衙门。元朝的王妃、公主、王公、后妃,皆享有国家的“岁赐”。而且随着成员的繁衍生息不断增多,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同时元王朝的衙门也是“官冗于上,吏肆于下”。贵族也享有特权,蒙古人有72种,色目人有30种,单是这些支出,就足够把元王朝的家底掏空。

事实上,从元王朝建立开始,就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经济形势,但元王朝自始至终,都采取了一种最简单粗暴的办法来增加收入——纸币。

元王朝的纸币,是元朝对整个人类经济的一个贡献。早期的元朝纸币,承袭宋朝的交子,体系相当完善。元朝的纸币,开始于忽必烈在位时候的公元1260年,以丝绸为本位,以银两为单位,起初尚且稳定,在元朝建立的早期,起到了稳定恢复经济的作用。但是之后随着元朝财政危机的加剧,元朝几乎把纸币当作了唯一的法宝。每次没钱的时候,就大肆地发行纸币。结果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纸币日益贬值。根据《中国经济史》的换算,仅仅是公元1287年的元朝纸币比值,就比公元1260年发行时贬值了五分之四,而公元1287年的纸币,又比元朝1309年的纸币贵5倍。公元1299年,元朝中书省就曾奏报说,国家计划内的财政收入,和实际收到的财政收入,其实差了一倍,不够的那一部分,只能靠增加发行纸币来填补亏空。到了公元1355年,元朝的钞票更加泛滥。当时不但有国家各个阶段发行的钞票混杂,更出现了大量假钞。最搞笑的是,还出现了专门的“画钞”,也就是用笔画出来的钞票,竟然都能在市场上堂而皇之地流通,当然也值不了几个钱。这时候的元朝纸币,已经形同废纸一张了。

而元朝经济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元朝从建立开始,保留了许多野蛮落后的制度,比如佃农制度。元朝的佃农形同农奴。在元朝,地主有权随意处死佃户,更可以整家整家地将佃户买卖,佃户的人身关系和家庭关系,都完全从属于主人,这几乎就是从封建制向奴隶制的大倒退。同时元朝的土地兼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剧烈的。元朝的王宫贵族经常掠夺民田,且可以不用任何手续就宣布将民田征用。一个自耕农如果运气不好,自己的地被哪个贵族看上,可能一夜之间就会一无所有。

元朝的手工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元朝极度重视工匠,战争年代,每攻克一个城市,都将当地的工匠集中起来。元朝的官府手工业,主要依靠这些掠夺来的工匠们,他们毫无人身自由,大多都是无偿劳动,只能领得微薄的口粮。因此元朝的手工业品,和宋朝相比,仅以现代出土的文物论,相差何止千万。

与元朝经济相关的,还有发达的海外贸易。在元朝的大部分时间里,海外贸易的发达是元朝一个重要特点。但是元朝中期以后,大量日本倭寇窜犯东南沿海,沿海海路遭到阻遏。为抵制倭寇,元朝曾颁布了禁海令,但禁海的结果,就是市舶司的收入锐减,原本一度是政府岁入大头的市舶司,逐渐陷入萎靡之中。元朝经济,其实从一开始就入不敷出,然后财政赤字越来越严重,元末农民大起义,与其说是农民暴动,不如说是国民经济的彻底崩盘。

【三】

元王朝统治的结束,是从公元1355年爆发的红巾军大起义开始的。起义的由头,是治理黄河的河工们遭到了盘剥,怒火被迅速点燃。而事实上,这次由贾鲁主持的治理黄河工程,是一个牵动元王朝国运的工程。因为比起明末的连年旱灾,元末的特点是连年水灾,特别是在公元1344至公元1355这11年里,黄河泛滥竟高达9次,更重要的是,国家连赈灾的钱都捉襟见肘。比如淮河两岸发大水,大量农民逃荒,元朝当时根本拿不出赈灾粮来,只能拿纸币充数,结果,被灾民们当作废纸一张。元朝灭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政权,元朝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彻底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化的转型。在农业手工业方面,保留着落后的奴隶制度,在工商业方面,却又太过超前,两种矛盾长久交织的结果,就是国家不可收拾的局面。


=======================================================

【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 


第一章 朱元璋成功的另类奥秘

大明王朝近300年的沉浮沧桑,自然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得天下开始。

朱元璋得天下,在朝代更迭里,是一段草鱼化苍龙的传奇:放牛娃出身的苦孩子,削平群雄北逐暴元,开创享国近300年的大明王朝,赫然成为中华五千年出身最贫寒的开国皇帝。成功之神奇,为历代所称颂。而数个世纪以来,一个问题却始终争论不休:他是怎样做到的?

历朝看法各不相同,主修《明太祖实录》的明初大儒董伦感叹:“盖因天命所属,时运眷顾也。”一句“天命”,颇有“君权神授”的味道。改革家张居正言:“太祖得天下,因不拘成法也。”说“不拘成法”,赞朱元璋,顺便也给自己的改革“贴金”。清朝史学家赵翼评:“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也。”草根出身的“淮右布衣”,成了清朝史家眼中的“复合型人才”。近现代台湾史学家李光涛则归结出了朱元璋成功的六字要诀:用贤,善学,敢战。时代更迭,后世旁观者清的见解,各有千秋。

各有千秋的见解,串联起朱元璋的成功史。无数的历史画卷中,被遗忘的却是发生在大元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的一个“盲点”,恰是这个盲点,藏着朱元璋问鼎江山的答案。

【一】

这个盲点,是一次普通的问答,主人公是朱元璋与刘基。背景简单:一个是已占有南京,基业初立,却身处元朝廷、张士诚、陈友谅三强夹缝中,争天下局面正走到“十字路口”的“红巾义军将领”朱元璋,一个是声名在外的江东大儒,乱世中久历沉浮,经多次邀请方投奔而至,初来乍到的大谋士刘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