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就要说说和杨广争夺太子位的杨勇。杨勇之所以最终被废,除了杨广会装外,其实他有两条犯了隋文帝杨坚夫妇的忌讳。第一是杨勇信佛,且喜好奢华,对于厉行节俭的隋文帝来说,这可以说是顶风作案。第二个忌讳,隋文帝本身就是一个性情内向阴沉之人,杨勇偏偏子不类父,性格率真且喜怒尽形于色,偶有争执,即容易和杨坚变脸,长此以往,父子关系日益冷淡。比如他曾在公元600年冬至接受百官朝贺,担心儿子抢班夺权的杨坚,心里犯了嘀咕。杨勇败亡的导火索,就是杨广就任扬州总管时,行前与独孤皇后辞行,母子涕泪交流,杨广更趁机说杨勇要害他,并散布谣言说杨勇的妃子是被杨勇毒死的。独孤皇后听后大怒说:“若此子登位,我儿恐无幸免。”至此杨勇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公元600年十月,杨坚正式下诏废杨勇太子位,改立杨广为太子。值得一提的是,杨广诬陷了杨勇这么多年,但一直到杨勇被废太子位,却无一言攻击弟弟杨广,史书上说杨勇“性宽厚”,诚非虚言。
隋王朝此时经过杨坚励精图治,已成盛世之相,最需要的就是一位守成之主,就如同汉高祖身后的文景二帝。而性格宽厚的杨勇,显然更符合这个条件的,无奈厚道人无好命,会装的杨广,继承了这笔遗产。
客观上说,杨广本人的能力,在当时也确实是杨坚5子中最出众的,有过战功,博学多才,且有治理地方的经验,更有一干重臣的拥戴,不管从哪个方面说,他似乎都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那天下大乱的局面,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二】
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驾崩,杨广即位,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隋炀帝,当然,不是什么好名声。
有关隋炀帝在位时期的种种恶行,史书上不胜枚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3条:开大运河,征高句丽,数度巡游。
而细观这3项恶行,却不难发现,尽管事情的最后结果是闹得民怨沸腾,天下大乱,但3件事情的发生,本身却都有各自的道理。
先说开凿大运河。其实从隋朝建国以后,开凿运河就是国家的一项战略重点。隋文帝在位的“开皇之治”时期,隋王朝就曾数次发动大规模的运河工程,在南方疏通了从建康到苏北的河道,在陕西疏通了渭水至长安的支流,甚至在甘肃河西地区,也曾多次修筑水利工程,河西地区在唐朝时期能够成为天下最富庶的州郡,底子就是隋朝时期打下来的。而说到大运河的开凿,早在隋文帝开皇十年,就有江南地方官请求开凿运河,以削减税粮运输成本。隋朝平定南陈后,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赋税激增,但是大量的赋税运送到北方,长途跋涉成本甚大,而按照隋朝的税法,百姓税粮的运送成本,即“损耗”,也是由百姓自身承担,在隋文帝时期,仅是江南地区的税粮,分摊到每个百姓身上,其要缴纳的“损耗”,竟然是赋税本身的9倍。而随着隋王朝不断拉拢突厥、吐谷浑等部族,赏赐日益增加,对于南方税粮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拓通南北交通要道,减少运输成本,成为自隋文帝时期开始持续10多年的呼声,在隋文帝在位的后10年,有关请求开凿运河的奏章,从中央到地方累积就有50多封,其中不乏高绍、杨素之类的重臣。可以说,在当时,开凿大运河,是一个举国上下的呼声,并非隋炀帝自己的心血来潮。
京杭大运河的整个施工设计,是由隋朝时期最著名的工程家宇文恺统筹规划的。宇文恺最初的计划,是以百姓分批服役的方式,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塘江5大河流,建立一条连接京杭的大运河。在宇文恺的最初设想里,这个浩大工程的每一个细节步骤,他都考虑得非常详细,比如他建议,不宜一次性调动太多民夫,而是由百姓分批分散服役,保证每年动用民夫总数不超过20万人,而且凡是参与劳役的民夫,都由国家出粮给予补贴。以当时隋王朝在南方的粮食储备,做到这一切是不困难的。宇文恺最早的工程设想,是计划11年全线贯通,但奏报送上去之后,隋炀帝却嫌慢,11年?1年他都等不及,最后颁布下来,大运河工程的期限,被缩短到了7年,而粮食补贴也一概不准,又要马跑又不让马吃草,才是隋炀帝本身的性格。
结果,从公元605年开始,大隋王朝调动民夫110万,开始了这项声势浩大的工程,而且与宇文恺最早的循序渐进不同,隋王朝采取了同时开工的策略,即从中原到江南,5大水系的工程同时上马。同时开工固然进度快,但如此一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6省大部分百姓皆被征调,生产一下子陷入瘫痪,生产瘫痪税还不能少,该交的赋税照样要交。整个帝国举国之力,都花在了这项虽然利在千秋,却足够把隋王朝折腾到筋疲力尽的工程上。比如负责监工的河道官麻枯,被称为麻阎王,他滥用民力,以至于他的名字在中原农村都能止小儿啼哭。既要把活干完,还不让老百姓吃饭,外加横征暴敛,如此作为,老百姓自然苦不堪言。
到公元611年,这项纵贯南北的大工程全线完工,期间共调动民力200多万,6年的时间完成这样的工程,是人类古代工程历史上的奇迹,但奇迹的背后,却是中原百姓的斑斑血泪。仅就税赋而言,这6年里隋王朝在这6省的税赋,比隋文帝在位的时候缩减了许多,至于人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更是比比皆是。修是该修的,可这么个修法,任谁也受不了。
与修筑大运河同样遭到骂声的,是隋炀帝的三征高句丽,如果说开凿运河是滥用民力,那么征讨高句丽,更被后人骂做穷兵黩武。但是后人很少有人意识到一个问题,在当时,高句丽,是必须要打的。
我们可以把目光放在后世,代隋而立的唐王朝,对高句丽同样采取了强硬政策。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御驾亲征高句丽,一样遭到了失败,直到唐高宗李治时,方才以大兵平灭高句丽。与高句丽的战争,贯穿隋唐两个王朝的交界时期,甚至贯穿整个贞观之治和永徽之治。为什么两个不同的王朝,四代统治者,对于这个中国东北的小政权,却一样采取了坚决打压的政策?难道仅仅是为了炫耀武力,穷兵黩武?
要了解这个问题,先要看看高句丽是一个怎样的政权。
高句丽,地处中国东北以及朝鲜半岛,是一个从三国时代就存在的政权,这个政权向来与中原王朝时战时和,起初以游牧为主,后来转为半渔猎经济方式。在南北朝的末期,高句丽迅速壮大起来,到隋朝时期,高句丽人口已有500万,常备军多达50万,俨然已是辽东劲旅。事实上,隋朝在建国初期,对高句丽曾采取通好政策,但是最先挑衅的却是高句丽,他们觊觎隋朝辽西领土,在隋文帝在位时就曾发兵侵犯。为此,隋文帝曾经调遣30万大军北征,企图一举摧毁高句丽,却被高句丽击败。比起突厥这类游牧民族来,高句丽经济相对发达,处于半农耕状态,其国家政权组织严密,远非突厥这样松散的游牧民族能比,假以时日,必成中原王朝大敌。
隋炀帝登基之后,吐谷浑臣服,突厥接受了册封,唯独东部的高句丽,一直在不停地进犯,就在隋炀帝倾举国之力开凿大运河期间,高句丽在中国边境也不断有动作,一面遣使索取辽西领土,一面不停在隋朝边境攻杀。此外,他更与突厥汗国的不少部落结盟,互相呼应,骚扰隋朝边境,因此,通过一场战争重创高句丽,就是隋王朝维护边境安全的必然选择。
但是隋炀帝显然又犯了开凿大运河的毛病:操切。隋炀帝的目的不是重创,而是要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高句丽边患。因此在大运河工程接近尾声的公元610年,他调动百万民夫以及118万军队,发动了对高句丽的征伐战争。为了这场战争,他在山东蓬莱打造巨型战舰300艘,仅造船的民工,就有十分之三死于这场强制劳动。公元611年隋军出师,水陆并进,却不料遭遇顽强抵抗,虽然隋军前锋一度杀到高句丽都城平壤城下,却终因孤军深入而退军,隋炀帝本部的30万大军,回国的竟然只有2700人。随后的公元613年和614年,隋炀帝又两次出兵攻打高句丽,结果国内发生了民变,不得不草草收兵。
今人有“隋亡于高句丽”之说,主要是因为公元611年,因为抗拒征伐高句丽战争,山东农民王博起义,揭开了轰轰烈烈的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二征高句丽的时候,重臣杨玄感又率兵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