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拔也部的投降,在当时的草原民族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撼,之后草原各民族纷纷归附,柔然势力如日中天。当年放过柔然一马的拓跋珪,或许做梦也想不到,就是因为当初的手下留情,成就了柔然的崛起,草原民族的崛起,有时候恰恰是这样的规律:你给他一个机会,他就会迅速翻身。柔然如此,后来的突厥也如此,之后的蒙古和女真更是这样。
翻身的后果,就由北魏自己来承受了。这时候已经是公元5世纪的早期,北魏正在吞并群雄,完成着统一北方的大业,但是柔然也在不断给他们找麻烦,北魏的早期有很多次这样的情况。每当在中原的战争就要获得全胜,因为柔然的侵扰,使得他们功亏一篑,柔然,已经日益成为北魏头上的一把刀。到了公元402年,社仑自称可汗,正式建立了柔然汗国,这标志着柔然民族开始进入了全盛时期。建立汗国的柔然,不是自称可汗这么简单,当时的他们已经不再是游牧部落,已经建立了奴隶制度,而且他们效仿北魏,设立了军制与战阵,这种发迹的剧本,和之前的匈奴以及之后的蒙古也格外相似。这时候的柔然,其领土已经格外广大,向西他们控制了丝绸之路,迫使西域各国臣服,向东,他们的势力甚至扩张到了鸭绿江一带,社仑可汗自称拥有精骑50万,这个数字虽然带有水分,但以后来他们和北魏的战争来看,三四十万铁骑是绝对有的。
这样一个强大的政权,当然不会满足简单地占有中原,事实上柔然和北魏之间的关系,和后来蒙古与金朝之间的关系格外相似。北魏鲜卑,也是起源于东北黑土地的,在他们征战的早期,就和柔然民族关系密切,渊源颇多。然而观后来金朝的历史,金朝在占有了中原汉地之后,没有灭亡在世仇南宋的手中,相反却被早年的奴隶蒙古打得落花流水。而在公元5世纪的时候,柔然显然也打起了同样的算盘,而且他们完全有实现这一切的条件,和后来的成吉思汗一样,社仑可汗也采取了正确的外交政策:远交近攻。对于和北魏一直有世仇的前燕、后燕、北凉等政权,社仑可汗主动拉拢,双方不但互通有无,柔然更给中原各政权提供战马资助,帮助他们建立精锐骑兵,而对北魏,柔然民族的态度就一个:打!他们不断南下侵扰,攻打北魏的边镇,企图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更重要的是,北魏所盘踞的山西北部地区,是后来著名的“幽云十六州”其中的一部分,这是自古以来中原政权抵御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入侵的主要屏障。如果北魏真的最后灭亡于柔然,那么柔然趁势南下,逐鹿中原,吞并整个中国北方,也就不是难事,以当时他们的实力,完全有能力把成吉思汗经做过的事情提前做一遍。
但这时候柔然的运气很不好,因为比起成吉思汗碰上了女真的衰弱时期,柔然面对的北魏,正处在勃勃的上升期。毕竟后来成吉思汗时代,北方中原汉地的金朝,已经经过了长期的和平时光,但这时候的北魏,却几乎是每天在打仗。他们的军队常年在战斗中锻炼,完全可以和北方游牧骑兵争锋,更为重要的是,这时期的北魏,几乎历代皇帝都是中国历史上不世出的彪悍人物。在柔然建立汗国不久,北魏就把都城迁到了山西平城,和后来明王朝“天子守边疆”一样,北魏也把都城放在了边陲上,意思很明确:必须要解决掉柔然的威胁。在柔然建立汗国的公元402年,一心要进行汉化改革的北魏一代英主拓跋珪,死在了新旧贵族之间的内斗之中,他的儿子拓跋嗣是个合格的守城之君,在位期间主要对柔然采取守势。柔然则一步步继续南扩,不断蚕食北魏的北方疆土,且拉拢北方其他政权一起对付北魏,这样的局面持续了整整15年。拓跋嗣33岁过世,他的儿子拓跋焘即位,即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魏太武帝,虽然后来“大名鼎鼎”,但是当时的拓跋焘,还只是一个13岁的小毛孩子。对柔然来说,这个消息当然利好,在拓跋焘登基的第一年,柔然就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抢掠北魏边境人口数万,牲畜几十万头,给了拓跋焘一个下马威,但是柔然人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个他们看不上眼的小毛孩子,敲响了柔然走向衰落的丧钟。
【二】
拓跋焘在北魏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皇帝,就是在他的手里,结束了长期战乱的五胡十六国时代,重新统一了北方,南北朝双方对峙的大局,也在他的手里得以确立。如果纯以军事才能论,即使是南朝改朝换代,战功赫赫的马上帝王刘裕,恐怕都要让他三分。
但这一切柔然是不会知道的,相反,柔然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北魏少年天子在位,内部政权必然不稳,是对北魏进行军事打击的好时机。在这样的意识下,柔然每年对北魏的侵扰都在加剧。特别是在公元423年,当北魏与刘宋为了争夺河南地区,几十万人在中原杀得天昏地暗的时候,柔然突然出现在北魏的身后,导致北魏不得不在战场占优的局面下仓皇回军,丧失了重创南朝刘宋政权的大好机会。为了对付柔然的侵扰,早期的拓跋焘采取了守势,他在内蒙古五原地区修筑了一条长城,用来抵抗柔然的进犯。值得一提的是,对南朝汉人刘宋政权,柔然也采取了通好的政策,当时刘宋大臣王玄谟积极主张联合柔然,共同打击北魏,这样的剧本,也和后来南宋联合蒙古灭金很相似,但不同的是,柔然不是蒙古,北魏也不是金朝。
柔然的连续侵扰,激起了年少气盛的拓跋焘的恼怒,他多次把是否大举讨伐柔然提上议程,但是在当时,大部分的北魏贵族都被打出了“恐柔症”,甚至一些早年跟随拓跋珪征讨柔然的老将,也极力反对主动进攻柔然。其中的原因,一是此时柔然已经不是拓跋珪时代的小部落,他们实力强大,在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军人眼里,绝非轻易可以战胜的;二是当时北魏朝臣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征服汉地上,对经济落后的北魏来说,占领荒芜的漠北草原是没有意义的,南下汉地,占领富庶的江南,才是诸多鲜卑贵族的首选。在举朝的一片反对声中,当时拓跋焘的老师——汉族大臣崔浩,坚决主张对柔然动武。崔浩认定柔然是北魏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不战胜柔然,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都无从谈起,为了激起北魏朝臣的死战之心,崔浩甚至用了“激将法”,他在朝堂上大呼,鲜卑也是从草原上来的,难道英勇的鲜卑骑兵还会惧怕柔然吗?崔浩的坚决,终于激起了拓跋焘的决战之心。柔然的噩梦,也就因此来了。
拓跋焘发动的最大规模对柔然的讨伐,发生在公元429年,这是一场对柔然民族的命运,乃至对整个中国北方的格局,都影响深远的一次远征。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拓跋焘发动远征之前,南朝刘宋政权正集结大军,摆出大举进攻北魏的架势。当时朝臣非常紧张,纷纷指责崔浩误国,连拓跋焘的乳母保太后都劝说拓跋焘改变主意,关键时刻还是崔浩作出判断,这次刘宋政权只不过是虚张声势。这次远征拓跋焘一口气动用了30万大军,朝中的重臣也大多随行,御驾亲征决心非常大。战争从是年的夏天打响,柔然果然被打得大溃,当时漠北草原“东西三千里,南北五千里”,全是倒毙的柔然军队的尸体,拓跋焘一路追杀,打到了柔然的老窝——阴山山脉地区。
柔然这次之所以溃败,主要是对北魏的打击准备不足,虽然在这之前,北魏就集结军队,大张旗鼓讨伐,但是柔然人并没在意。因为在拓跋焘之前,历代的北魏皇帝即使北进,也绝对不会深入,柔然人在得知北魏进攻的时候,已经主动放弃了漠南地区,退却到了漠北,企图用坚壁清野的战术,让北魏的这次进攻劳而无功。但是他们显然低估了拓跋焘的决心,拓跋焘是中国历史上不世出的军事奇才,征战生涯里最擅长做的事情,就是把人力发挥到最大。虽然此时北魏没有西汉那样的物资储备,但一来鲜卑骑兵本身就起于草原,对于草原的气候适应能力非常强,其刻苦耐劳程度原本就不在柔然骑兵之下,二者拓跋焘本人也异常坚决。一路之上,鲜卑军队断粮了,不断有大臣劝说拓跋焘撤退,但是拓跋焘红了眼,凡是敢劝阻他撤退的大臣,不管是大官小官,皇亲国戚,统统被他就地正法了,在没有粮食的时候,北魏军队甚至宰杀战马来充做军粮。全军上下杀红了眼往北冲,在捕捉到柔然军队主力后,拓跋焘使诈,他并没有贸然发动对柔然的进攻,而是命令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