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率教阵亡,十一月五日,遵化失陷。
占领遵化后,后金军按照惯例,搞了次屠城,火光冲天,鬼哭狼嚎,再讲一下,不知是为了留个纪念,还是觉得风水好,清军入关后,把遵化当成了清朝皇帝的坟地,包括所谓“千古一帝”的康熙、乾隆以及“名垂青史”的慈禧太后,都埋在这里。
几具有名的尸体躺在无数具无名的尸体上,所谓之霸业,如此而已。
最后说几句,到了民国时期,土匪出身的孙殿英又跑到遵化,挖了清朝的祖坟,据说把乾隆、慈禧等一干伟大人物的尸体乱踩一通,着实是死不瞑目。当然,由于此事干得不地道,除个别人(冯玉祥)说他是革命行为外,大家都骂,又当然,骂归骂,从坟里掏出来的宝贝,什么乾隆的宝剑,慈禧的玉枕头(据说是宋美龄拿了),还是收归收。
几百年折腾来,折腾去,也就那么回事。
但遵化怎么样,对当时的袁崇焕而言,已经不重要了。
十一月五日,得知消息的袁督师明白,必须出马了。随即亲率大军,前去迎战皇太极。
十一月十日,当他到达京城近郊,刚松口气的时候,却得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
原任兵部尚书王洽被捕了,而接替的他的人,是孙承宗。
王洽刚上任不久就下台,实在是运气太差,突然遇上这么一出,打也打不过,守也守不住,只好撤职,一般说来,老板开除员工,也就罢了,但崇祯老板比较牛,撤职之后又把他给砍了。
关键时刻,崇祯决定,请孙承宗出马,任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
在这场史称“己巳之变”的战争中,这是崇祯做出的最英明,也是唯一英明的决定。
此时的袁崇焕已经到达遵化附近的蓟州,等待着皇太极的到来,因为根据后金军之前的动向看,这里将是他的下一个目标。
这是个错误的判断。
皇太极绕开蓟州,继续朝京城挺进。
情况万分紧急,因为从种种迹象看,他的最终目的就是京城。
但袁崇焕不这么看,他始终认为,皇太极就是个抢劫的,兜圈子也好,绕路也罢,抢一把就走,京城并无危险。
其实孙承宗也这样认为,但毕竟是十万人的抢劫团伙,所以他立即下令,袁崇焕应立即率部,赶到京郊昌平、三河一带布防,阻击皇太极。
到此为止,事情都很正常。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都很不正常。
袁崇焕知道了孙承宗的部署,却并未执行,当年的学生,今天的袁督师,已无需服从老师的意见。
他召集军队,开始了一种极为诡异的行动方式。
十一月十一日,袁崇焕率军对皇太极发动追击。
说错了,是只追不击。
皇太极绕过蓟州,开始北京近郊旅游,三河、香河、顺义一路过去,所到之处都抢劫留念。袁崇焕一直跟着他,抢到哪里就跟到哪里。
就这样,袁崇焕几万人,皇太极十万人,共十多万人在北京周围转悠,从十一日到十五日,五天一仗没打。
袁崇焕在这五天里的表现,是有争议的,争议了几百年,到今天都没消停。
争议的核心只有一个:他到底想干什么?
大敌当前,既不全力进攻,也不部署防守,为什么?
当时人民群众的看法比较一致:袁崇焕是叛徒。
不攻也不守,跟着人家兜圈子,不是叛徒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皇太极在这五天里没闲着,四处抢劫,抢了又没人做主,郊区居民异常愤怒,都骂袁崇焕。
朝廷的许多高级官员也很愤怒,也骂袁崇焕,因为他们也被抢了(北京城土地紧张,园林别墅都在郊区)。
民不聊生,官也不聊生,叛徒的名头算是背定了。
所以每当翻阅这段史料时,我总会寻找一样东西——动机。
叛徒是不对的,要叛变不用等到今天,他手下的关宁军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将领全都是他的人,只要学习吴三桂同志,把关一交,事情就算结了。
失误也不对,凭他的智商和水平,跟着敌人兜圈之类的蠢事,也还干不出来。
所以我很费解,费解他的举动为何如此奇怪,直到我想起了在这三年前他对熊廷弼说过的四个字,才终于恍然大悟。
“主守,后战。”
致命漏洞
袁崇焕很清楚,以战斗力而言,如果与后金军野战,就算是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也只能略占上风,要想彻底击败皇太极,必须用老方法:凭坚城,用大炮。
而这里,唯一的坚城,就是北京。
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必须故意示弱,引诱皇太极前往北京,然后以京城为依托,发动反击。
鉴于袁崇焕同志已经死了,也没时间告诉我他的想法,但事情的发展印证了这一切。
十一月十六日,当皇太极终于掉头,冲向北京时,袁崇焕当即下令,向北京进发。
袁崇焕坚信,到达京城之时,即是胜利到来之日。
但事实上,命令下发的那天,他的死期已然注定。
因为在计划中,他忽视了一个十分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漏洞。
一直以来,袁崇焕的固定战法都是坚守城池,杀伤敌军,待敌疲惫再奋勇出击,从宁远到锦州,屡试不爽。
所以这次也一样,将敌军引至城下,诱其攻坚,待其受挫后,全力进攻,可获全胜。
很完美,很高明,如此完美高明的计划,大明最伟大的战略家,城里的孙承宗先生竟然没想到。
孙承宗想到了。
他坚持在北京外围迎敌,不想诱敌深入,不想大获全胜,并不是他愚蠢,而是因为他不但知道袁崇焕的计划,还知道这个计划的致命漏洞。
这个漏洞,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这里是北京。
无论理论还是实战,这个计划都无懈可击,之前宁远的胜利已经证明,它是行得通的。
但是这一次,它注定会失败,因为这里是北京。
宁远也好,锦州也罢,都是小城市,里面当兵的比老百姓还多,且位居前线,都是袁督师说了算,让守就守,让撤就撤,不用讨论,不用测评。
但在京城里,说话算数的人只有一个,且绝不会是袁崇焕。
袁督师这辈子什么都懂,就是不懂政治。皇上坐在京城里,看着敌军跑来跑去,就在眼皮子底下转悠,觉都睡不好,把你叫来护驾,结果你也跑来跑去,就是不动手,把皇帝当猴耍,现在连招呼也没打,就突然冲到北京城下,到底想干什么?!
洞悉这一切的人,只有孙承宗。
所以谦虚的老师设置了那个无比保守,却也是唯一可行的计划。
骄傲的学生拒绝了这个计划,他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所有的人。
就在袁崇焕率军到达北京的那一天,孙承宗派出了使者。
这位使者前往袁崇焕的军营,只说了一段话:皇上十分赏识你,我也相信你的忠诚,但是你杀掉了毛文龙,现在又把军队驻扎在城外,很多人都怀疑你,希望你尽力为国效力,若有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在史料上,这段话是使者说的,但很明显,这是一个老师,对他学生的最后告诫。
孙承宗的判断一如既往,很准。
袁崇焕到北京的那一天,是十一月十七日,很巧,他刚到不久,另一个人就到了——皇太极。
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我曾查过当时的布阵方位,皇太极的军队在北城,而袁崇焕在南城的广渠门,虽说比较远,但你刚来,人家就到,实在太像带路的,要人民群众不怀疑你,实在很难。
更重要的是,明朝有规定,边防军队,未经皇帝允许,不得驻扎于北京城下。但袁崇焕同志实在很有想法,谁都没请示,就到了南城。
到这份上,如果还不怀疑袁崇焕,就不算正常了。
京城里大多数人很正常,所以上到朝廷,下到卖菜的,全都认定,袁崇焕有问题。
唯一不正常的,是崇祯。
他没有骂袁崇焕,只是下令袁崇焕进城,他要亲自召见。
召见的地点是平台,一年前,袁崇焕在这里,得到了一切。现在,他将在这里,失去一切。
其实袁崇焕本人是有思想准备的,一年过去,寸土未复不说,还让皇太极打到了城下,实在有点说不过去,皇帝召见,大事不妙。
如果是叛徒,是不会去的,然而他不是叛徒,所以他去了。
跟他一起进去的,还有三个人,分别是总兵满桂、黑云龙、祖大寿。
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而满桂跟袁崇焕有矛盾,黑云龙是他的部下。
此前我曾一度纳闷,见袁崇焕,为什么要拉这三个人进去,后来才明白,其中大有奥妙。
袁崇焕的政治感觉相当好,预感今天要挨整,所以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