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疲惫到了极点。7时40分,周菊英走到指挥部附近的一块“生死牌”下时,突然身子一歪,顺势跌坐在旁边的一张旧木椅上。
人们忽拉一下围上来,只见她的脸已经开始浮肿,上下嘴唇发乌,一张一合却发不出声音。在送往乡卫生院的途中,周菊英停止了呼吸。
大堤之上,人们发疯般地叫着“菊姐”,然而,他们的菊姐却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呼唤。
“菊姐”是在黄木山村民不分大小对周菊英的“统称”。菊姐话不多,是个热心肠,她爱帮助人,村里人有事也爱说给她听。
1986年9日,菊姐被推举为村妇代会主任。官虽不大,管的事却不少:计划生育、尊老敬老、脱贫致富、双学双比,可谓一个“小村总理”。
仿佛有仙人相助,黄木村别人做不通的工作只要菊姐出马准成。
已有2个女儿的李阶华夫妇拒绝做绝育手术,任凭村干部磨破了嘴皮,夫妇俩互相推诿,软推硬抗。菊姐13次上门,硬是攻下了妻子李春莲的心,自动做了手术。
“菊姐的脑子里有一本计生帐。”她汇报计生工作从不用笔记本,全村400多个户主她都知道,135个普查对象她都能说出姓名和节育情况。
按说,丈夫1981年就买了拖拉机跑运输,家里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年收入近万元的富裕户,安心过小康就是。可周菊英早出晚归顾不上家,丈夫只好卖掉拖拉机种地,收入锐减。
时日久了不免有怨言,丈夫彭太清埋怨她不顾家,周菊英总是笑笑:“村里的事,你不管,我不管,谁管?再说,咱又是党员。”
“党员”为个“头衔”一直被周菊英看得很重。在黄木山村1000多名妇女当中,只有两名共产党员,一名是老妇代主任,一名便是周菊英。
为此,她觉得自己理应付出比别人多,理应为村里人办事,理应牺牲自己和家里人的利益。
因此,当拖拉机拉着周菊英的遗体从医院回到家里时,前去吊唁的多达1000多人,人们肃立在菊姐的遗像前默默垂泪。
二组的钟婆婆就是不信菊英真的走了,她拄着拐杖走了两三里路赶来。“菊英上堤前还来看我呢,还答应我下了堤来吃饭呢,咋就走了呢?”老人在周菊英的遗体旁守了大半夜,黯然神伤。
8月10日,周菊英追悼大会在石首市大垸乡北碾大堤上举行,1000多名干部群众自发赶来,顶着烈日站在花圈丛中,送菊姐最后一程。
哭声恸天,乡亲们说,菊英没有死,防汛结束了就会回来。
长江干堤上,“生死牌”依然挺立,就像菊英弱小的身躯。
第五节 情溢大江
我们看到一道新的“人墙”:中华民族是这次抗洪抢险的一道坚实的“人墙”。
人们不能忘记,在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总会门前,捐款的人流宛如九曲黄河;人们怎能忘记,一个5岁的孩子将她的储蓄罐倾罐告磬,一个靠拾破烂的古稀老人,将他一生积蓄的4000多元全部捐给灾区;人们不会忘记,各地赈灾义演,企业家们一捐、再捐、三捐的义举,各地邮政部门雪片似的汇款,雪中送炭地飞往灾区……
不必再罗列下去。
中华民族历有乐施好善、助人为乐的传统,洪水让人们看到了这一传统的光大。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最好的精神养分。
长江毁弃的我们的家园,要靠这一养分;嫩江撕开的我们的伤口,要靠这一养分。
让我们记住这些普通的名字吧:桂丹、张抗修、杨志鹏……1。桂丹:长相依到长相忆*杨德胜走了,留下了桂丹。谁来陪伴她再唱一遍《长相依》?
杨德胜生前,这对爱侣唱不够的只有《长相依》,如今,这歌已成绝唱。
桂丹说:“德胜走了,我永远不再唱这首歌了。”未来岁月,只剩长相忆。
8月5日,桂丹21岁的生日。再过13天,她就要披上婚纱。
晚上,桂丹准时打开电视,从匆匆奔忙的“迷彩服”中,苦苦搜寻她最揪心的身影。
数天前,桂丹的爱人杨德胜所在部队奔赴抗洪一线。从此,像一块“望夫石”,桂丹成为每天电视新闻忠实的守望者。
当晚,新闻报道了嘉鱼县牌洲湾溃堤的消息。桂丹一眼认出爱人所在部队的番号。她狂奔出门,拨通德胜哥哥的电话,声音变成了哭声。
次日,可怕的预感得到证实。桂丹脸色苍白,当场昏厥在地。
杨德胜的遗体至今下落不明,但谁也清楚,这位军士已在洪水中永生。
杨德胜是空军某高炮团的专业军士,已有7年驾龄。部队每次外出演习,总是德胜打头。此去牌洲湾抢险,他的车又冲在最前面。
德胜是桂丹的初恋,也是她爱情的全部。
桂丹不能忘记:浓眉大眼、一身戎装的杨德胜初次出现时,她的心“隐隐地像被什么撞了一下。”
桂丹怎能忘记:德胜从有限的薪水中攒下1800元钱,让她上武汉外语学院进修外语。
桂丹不会忘记:德胜每次去她家,总是帮助父母种菜、挑肥、间苗,一刻也闲不祝桂丹无法忘记:从他们相识以来,德胜没一天没给她打电话。
“他是世界上最好最好的人,真的,德胜是世界上最好最好的人。”德胜走后,一次次掩面而泣的桂丹,一次次喃喃低诉。
现在,这一切都远去了,永远地去了。
在生与死的岔路上徘徊不已的桂丹最终选择了“生”。
8月18日,是桂丹和德胜原定举行婚礼的日子。
这天,桂丹用她和德胜全部的积蓄及父母、哥嫂给的陪嫁共计12万元,买来一卡车衣物,亲自送到湖北省救灾办公室。
桂丹眼含热泪:“德胜是为救助牌洲湾的百姓牺牲的,请把这些衣物转交给牌洲湾受灾的老百姓。我觉得这是对德胜最好的纪念。”
千金散尽,桂丹仿佛忘了自己还没有工作单位,新学期的学费还没有着落。
桂丹家境并不富裕,父亲是退休工人,退休工资加上工务补贴每月仅283元;母亲是菜农,每天总要在地里忙到天黑。
桂丹的哥哥在武钢开车,嫂子开饭馆。小两口省吃俭用,至今家里还是一台小彩电、一个裂了口的沙发。
可是,得知桂丹将12万元全部捐赠的消息,全家人没有一个阻拦。
父母理解女儿。“丹丹的选择是认真的。这件事只有让她做,她的心里才好受些。”
哥嫂理解桂丹。他们帮她联系卡车,购买衣物,直至送到牌洲湾。
也有人不理解:“为什么一点都不留?”
“德胜走了,钱还有什么意义?”桂丹说:“我现在只有一个愿望:当个军人,走德胜没有走完的路!”
2。张抗修:典当“奔驰”救灾区民营企业家张抗修当掉“奔驰”轿车,亲自送救灾款物到湖北监利灾区。
36岁的张抗修是沈阳华立实业总公司(集团)总经理。得知湖北省抗洪救灾的形势后,他决定向湖北省监利灾区捐赠100万元的救灾物资。
可是,把手上的现金全都购买了灾区必需品,100万元尚缺30万元。于是,张抗修决定将自己价值110万元的“奔驰”600型轿车抵押给沈阳北市典当行,融资30万元。
8月28日,紧急筹集的价值100万元的药品、食品、棉衣、棉被和矿泉水全部到位。
受张抗修义举的感染,沈阳华立实业总公司职工踊跃捐款1。8万元。
如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张抗修立即在公司内组织了一个30名青年志愿者组成的抗洪队,决定亲自带队奔赴长江抗洪救灾前线。
26日9时,张抗修租来了4辆大卡车,加上公司的4辆卡车组成车队,星夜兼程,经过4天3夜26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于29日下午抵达监利。
30日一早,张抗修带领青年志愿者抗洪队穿上自备救生衣,赶到监利尺八长江干堤抗洪抢险。
短短的一天,张抗修们给监利10万抗洪军民以极大鼓舞。
张抗修说:“国家有灾,匹夫有责。华立公司是党的政策指引下迅速壮大的民营企业集团,年产值超亿元。这时候我应该向灾区人民伸出援手。”
张抗修还决定迅速回去动员社会更多力量支援荆江灾区。3。杨志鹏:堤上开面馆杨志鹏关掉了郑州市区的拉面馆,跑到长江干堤上又开了一家。
两家面馆的区别是:前者是杨志鹏苦心经营的餐饮店铺,后者则是湖北洪湖抗洪将士的免费餐馆。
如同“天上掉馅饼”,8月22日,洪湖市燕窝镇抗洪官兵们吃上了“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