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品:网络与现实之门
作者:菜青虫
内容简介:
网络与现实之门(首位中国网络小姐的心路历程)
正文
序/姜奇平
普陀山一脉清水,几畦农田,悠然现于眼前,绿树如烟,朦胧其间。虚虚实实,恍如王维画境。
刚才,我正和北京、上海几个知名网站的总经理,在普陀寺里讨论佛教。因看了寺里的“法物流通处”,联想到电子商务之物流配送,不禁对虚实之辩产生了兴趣。一位说,佛教不就是一种知识经济吗?另一位说,和尚是纯粹的知本家。你看他除了知识,无以为生,不是知本是什么?大家为故意混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而得意,哈哈一笑,然后去游海。
我却浮想开去。这几天,由于要给陈帆红做序,虚拟与现实这个题目,一直盘旋在我心中,挥之不去。我甚至对“虚拟”这个概念的来历都发生了兴趣。上山前,我跟首倡“数字化生存”的胡泳,还在专门探讨赛佰这个词的译法。其中一个译法,是吴伯凡翻译的“灵境”。基于信息与生命现象的相通,我认为“灵”这个词比较传神,和未来生命技术也有个衔接。胡泳马上告诉我,维纳当时造这个词,倒确实有把信息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的初衷。
正望着普陀山呆想,一排海浪不知何处压顶而来,顿觉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一切仿佛都不存在了,都“赛佰”了。待从浪中钻出,把差点断了的气续回来,忽然异样地觉得,生命比刚才更加真实了。那一刻,我忽然顿悟。
如果没有虚与无,我们未必体会得出生活的真与实。虚拟因为显示出不存在的东西,反使我们能更真切地感知存在。陈帆红在轮椅上坐看上海大剧院的阶梯,看着在上面上上下下的人们,说:“这里多漂亮啊!可惜我们不能从这里进去……”。她说:我很羡慕那些走在阶梯上的人们,我羡慕他们可以感觉到那种步入音乐殿堂的神圣感觉,而我只能远远地看着,在心里想象着自己在阶梯上走的情景。大剧院的阶梯,因为太平常了,显示不出它的存在,或更准确地说,不会被当作有意义的存在,更不会被当作审美对象。但换了一种角度,一种虚拟的眼光,一种“如果不是这样”的假设,存在的真实意义反而显现出来。平常的东西看上去竟然也显得很美。
陈帆红是一个童话。我不是指她的故事。她本人,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显示真实的虚拟参照系。她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虚拟语境,给我们展现了现实中的那些所谓的真实之所以不真实的理由,显现出常人眼中看不到美的地方美的真实存在。这个虚拟语境,是由她身体的病变造成的。在于她提供了这样一种假设:“如果我们都没有生病,该有多好”。如果把她的身体不正常本身,当作一种正常现象,那么,不把这种正常当作正常的理性,反倒被显现成了不正常。“我们已经习惯于以健全人的标准去要求所有人,没有反过来想过健全人也有不足的地方。”她身体之不正常,在这个童话中,成为一种尺度,衡量出现实的不正常,衡量出另一种真实——未来的真实。
如果把病与非病,正常与非正常,放在两个文明交界的地方,你马上就会看出,其中包含价值标准的颠覆。工业时代标准的完人,成为信息时代标准的病人;对工业时代来说非正常的,对信息时代来说可能是正常的。这是陈帆红思想中真正令我感兴趣的地方。她对人的价值标准,提出了挑战。
在传统工业文化中,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只能是凡人,只有在艺术中才能是英雄。凡人之于英雄的距离,恰等于病人之于正常人的距离。反过来说,按这个标准,当我们仰望舞台上标准的“正常人”时,我们每个人都是病人。
当人们用这样的“舞台标准”衡量陈帆红时,她敢于反抗,并且把标准强行颠倒过来。在她看来,普通人、凡人、有病的人等等,都是正常人,不正常的反倒是高高在上的“完人”、味同嚼腊的典型模特儿。我联想到惠特曼,他的诗中,尽是一些小人物,普通人。读《草叶集》,就好象诗人会抱住路上随便一个什么人说,呵,你真美!我联想到车尔尼雪夫斯基,他的《怎么办?》中的“新人”,是那么平凡,那么不起眼。其实,这正是互联网的审美观。陈帆红无意中接触到了信息社会中关于“人”的价值标准的最核心部分。
在工业时代,美是一种“十全十美”之美。说“完美得象艺术品”,是一种正面的评语。其实艺术,不过是一种人为(ART)的“优点集中”而已。但这种“优点集中”,相对于生活,却在制造一种不平等。生活,只是因为它不是人为地“十全十美”的(艺术化的),就被视为一种“不完美”,就被逐出美的伊甸园。可为什么完美才是美,构成美的每个局部不能是美,不能象全息的每个局部同时又是全体呢?工业时代,生活因为被贬得太低,所以才有艺术来充当美的正常水平线。按这个标准,人们自然期待网络小姐应是完人,并认为这很正常。
互联网却偏要重新解读这个问题。陈帆红进行的思考属于未来:“活跃在中国互联网上女性难道都真的是十全十美的?”答案已包含在这种质问本身中。在信息时代,美是生活本身。任何小人物,哪怕她身有疾病,与维纳斯都是平等的。这是审美标准的提升,而不是下降。因为互联网使卑微的生活,重新具有了和艺术同等的地位。我不认为这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平等问题(虽然人们似乎都这么认为),我认为这是个人标准与社会标准之间的平等问题。工业社会因为把这两者对立起来,使社会标准高于个人标准。让大批量规模生产带来的普遍价值,高于个人的特殊的、个性的价值。因此有缺陷的人,同正常人相比,就显得似乎低人一等。但互联网使社会价值重新复归到个人身上。正因为完人与非完人是平等的,陈帆红才可能坐在轮椅中获得中国网络小姐称号。这不是将社会价值降到个人标准的水平上,不是将追求完美降到不求完美,而是将个人价值提升到一种普遍价值的高度,让不“完美”的每个个人,全息地包含完美于自身,而不必外求于完人型的明星。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出了小人物存在的价值。在前一个时代,小人物没有价值,不完美的人没有价值;而在下一个时代,不再存在抽象的完美,一草一木,一水一石,每个不完美,在它那个具体的情况下,本身即是完美。
我觉得,陈帆红眼中,确实看到了我们平常没有看到的某种东西,一种后现代意味的现实。她的境界高在这里:“我流泪,因为我无法承受虚拟背后隐藏的真实;我流泪,因为我看到了人性的光彩。”虚拟,因为背后有生命存在,而变得真实。
由陈帆红引起的“现实与虚拟”之争,在我看来,实际是一场审美标准讨论。在工业时代,艺术高于生活;在信息时代,生活高于艺术。陈帆红的前卫在于,她领先看出,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准体系改变了。人的价值标准发生了改变:“有很多问题等着我去思考,而其中最突出的仍然是一个问题——人性。人是个很复杂的课题,人类研究了很多方面的现象,却始终没有研究透人本身。”陈帆红以她的洞见,成功地成为了“新人”标准的一个规则制订者。这个标准,就是互联网人道主义。
陈帆红的存在,是另一种真实,一种未来的真实。这种真实,凭什么成为现实力量呢?恰恰在“虚拟”的网络中,在赛佰空间中。“就在混沌与迷惘中,我听到一些轻微声音在唤醒着我,那就是网络。我坚信,网络会带给我力量去面对一切;我坚信,网络会给我一个正确的答案;我坚信,网络是一个美好而又温暖的世界。”网络,使或必将使她这种“大隐于市”的真与美,成为一种正常,一种显现出来的真与美。这就是陈帆红童话的寓意。
陈帆红看出,网络这种虚拟,比真实更加真实,或者说,比现在的真实更加符合未来的真实,“网络在表现形式上或许有其虚拟性,但其实质应该是真实的,网络确实在一点点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更主要的是她表现出一种惊人的社会批判勇气,抛出那些男子汉没有勇气正视的原问题:为什么“虚拟世界”能够实现的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不应该实现?网络不应该成为我们逃避现实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