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为何未将萨达姆彻底推翻
  美国政坛父子总统并不多见。老布什卸任之后没几年,小布什便子承父业,在总统大选中险胜戈尔荣登总统宝座。不知是不是父子连心的缘故,如今小布什所遇美伊之争竟与当年老布什在任时如此相似——非常棘手。无怪乎美国朝野部分党人近期纷纷对老布什11年前没有“斩草除根”多有怨言。
  第一次海湾战争中,老布什发动“沙漠风暴”行动,围伊救科,但终未对萨达姆一剑封喉。老布什何以要留此隐患,产生爆发第二次海湾战争的可能呢?
  很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总结他们的看法,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美国担心对萨达姆逼得太急,伊拉克将使用生化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同归于尽的结果是美国不想看到的。
  第二,当年如果美军进入巴格达,萨达姆在情急之下,很可能点燃当时已经开发的石油矿。
  第三,如果美军乘胜进入巴格达,推翻萨达姆的政权,伊拉克的政局当如何处置呢?这也是当时困扰老布什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如果萨达姆政府垮台后,在伊拉克建立一个亲美政权,才符合美国政府的战略利益。伊拉克最大的反对派组织——伊拉克国民大会是美国非常看好的“伊拉克代理”,但其所作所为却令美国政府感到非常失望,因为它滥用美国援助、无法招募新成员、甚至内部出现分裂。更让老布什头痛的是,萨达姆垮台之后,伊拉克难免陷入地方势力争权夺利的混乱局面,到时候,美军就不得不在伊拉克派驻军队以维持地方秩序。在中东这种事故多发地区,美国将为维持地方秩序大伤脑筋,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未必能控制住,到时也许会形成“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
  此外,还有一个“权力真空”问题。如果萨达姆政权倒台,势必将影响整个中东地区局势,并将影响到世界石油市场。而土耳其则担心萨达姆倒台后,伊北部库尔德人乘机建国,诱发土耳其1500万库尔德人要求独立。沙特则担心伊南部什叶派反对势力投向同派的伊朗,如果伊朗过于强大,对美国也是不利的。为了稳定战后的局面,防止发生分裂,美国必须寻找一个能威震四方的领袖人物,而此人只能从伊反对派中寻找。但伊反对派派系林立,力量分散,且内部争斗不断,难以产生美国所期待的人物。
  如此看来,似乎小布什完全没有必要埋怨老爸,毕竟当年老布什也是身不由己。但伊拉克这个始终被美国视为敌对政权的国家,在海湾地区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丰富的石油资源控制权又是个不可不加以警惕的危胁。小布什何去何从,还得三思而后行。
  科索沃战争中“特遣部队之鹰”计划缘何流产
  战火燃烧的1999年3月,美国迟迟未向科索沃派遣地面部队,受到北约其他国家的广泛质疑。
  美国的妙计是什么呢?是“特遣部队之鹰”。原来,为了赢得各成员国民众的支持,并在战争中最大限度地减少飞行员的伤亡,北约专门制订了所谓“捕获-22”战略计划,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发动有限的空中打击。对此,美国国防部的高级官员和北约最高司令克拉克将军多次向白宫提出警告:企图靠几天的空袭使米洛舍维奇屈服是不现实的,飞机不可能摧毁南联盟的武装。对此,白宫无从回答。因为按照白宫的设想,这个任务属于“阿帕奇”。
  但是,在所有的一切都准备好了之后,美国当局突然下令撤回“阿帕奇”。就这样,耗资数亿的“阿帕奇”在没发射一枪一弹的情况下,便领命按原路返回了。为什么要取消原定计划?为了探得其中的缘由,《今日美国报》资深记者达娜·普里斯特对驻欧美军40多位飞行员和指挥员以及包括7名四星上将在内的华盛顿高级国防官员进行了几个月的采访。2001年1月2日,答案终于水落石出:最终导致白宫不让“阿帕奇”参战的是拉尔斯顿等人估计出的令人沮丧的伤亡人数。
  “特遣部队之鹰”司令约翰·亨德利克斯和克拉克早就告诉美国政府,任何伤亡估计都是不足信的,但在这场特别注重飞行员安全的空袭战中,最敏感的问题还是伤亡。
  到了今天,一些北约和美国的军官仍然愤愤不平,要是“阿帕奇”能够及时派上场,战争早就解决了。美国陆军部长卡尔迪拉谈及流产的“特遣队之鹰”计划时愤愤不平地说:“某些人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思维:在训练中死多少人都是可以接受的,战争中却绝对不能死人。他们给士兵们设立了一种错误的标准。”然而,按照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一些成员和五角大楼官员的说法,之所以取消计划,并不是过于担心人员伤亡,他们的理由是:“特遣部队之鹰”存在许多问题,它太脱离常规了,抵达阿尔巴尼亚太慢了,它不可能消灭足够多的敌方目标,从而彻底使战争进程改变。何况5月中旬,A-10飞机已经参战,“阿帕奇”就更没有参战的必要了……
  不管怎样,“特遣部队之鹰”终于胎死腹中,留给美国的是一肚子的牢骚和不平,也许还有其他……真可谓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第五部 名人
  荷马及其史诗之谜
  众所周知《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两部不朽的史诗,至今仍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这两部史诗的作者相传为公元前8世纪的荷马。现代研究表明:这只是古希腊人的说法,这两部巨著的作者,可能另有其人,目前还无法肯定这两部史诗是否为一位诗人独立创作完成,也无法肯定叫荷马的写诗者,是单独一个人还是一个团体。公元前7(或6)世纪留下来的一首古诗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荷马是)住在契奥斯岛(爱琴海中一个岛)的一个盲人。”可是这种说法无法考证,所以近3000年来,一直受到文学界的怀疑。
  关于荷马的生平事迹,只有这两部史诗可以引以为据,但其中线索也少得可怜。不过,有一点今人是可以确定的,荷马是古代希腊在公众场合表演吟诵诗歌的人,即古希腊人所称的“吟唱诗人”。对这一点我们之所以这么肯定,是因为希腊人恰好在荷马时代之前不会使用文字。在公元前8世纪中叶,地中海东部的腓尼基人教希腊人学习字母之前,希腊人根本无法书写记载。在荷马以前,故事传说只是凭借口头传播,之所以采取歌谣形式,是为了使“吟唱诗人”容易记诵,较有才能的吟唱者也可以当场即兴发挥,并且,每次表演的细节都不完全一样。每个吟唱者把一首诗歌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修改,一首诗经过日积月累,就不断有各种发展。《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史诗最终写成时,肯定是已历经润色增补的最后的定稿。
  读荷马史诗中一些段落,很有短诗的味道;而且诗中若干事件,发生的时代似乎比其他部分更早,充分表明荷马史诗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由很多“作者”创作完成的。
  因此,经过推测得出的结论是:就在希腊人从腓尼基人处学会字母,知道如何书写时,一个天赋极高的吟唱诗人出现了,他汇集了大量累积下来的口传诗歌,把它们整理成两部具有丰富内涵的史诗,并用文字记述下来。
  对这两部史诗的起源和写作过程做这样的假想,应该是极为妥当的,但又有疑问产生了:因为除了《伊利亚特》某些用语似乎比《奥德赛》时代较早之外,这两部史诗的语调与主题的差异也很大。比如,《伊利亚特》描写的主要是发生在几日内的事,并且对战阵军功极为强调;《奥德赛》所述事迹则长达10年之久,同时专写幻想和神仙魔鬼。因为《奥德赛》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到战争残酷的一面,所以19世纪英国小说家巴特勒指出:《奥德赛》作者应该是女人而不像是男人!
  无论如何,这两部史诗写成之后,并非一成不变,而以后的吟唱诗人又在已写下的史诗上作了新的补充及润色。虽然在留存至今的这两部史诗以书写形式出现的手抄本中,没有早于公元前3世纪的,但是两部史诗呈现出相仿的风格,足以表明某一个时期确有一个统摄的力量,促成了这两部史诗。但这统摄力量源于何处?是个人还是某个集团?为什么找不到任何记载?也许这些疑问还将长期困扰着文学界。
  苏格拉底为什么娶悍妇为妻
  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649年前后,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学生柏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