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演员,则是一个最突出的标志。从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来看,杂剧、南戏、
传奇以至于地方戏无一例外,集中国戏曲大成的京剧更是如此。可以说,无
论哪一个剧种,有大演员,剧种就兴盛;无大演员,剧种就衰亡。因为剧种
的艺术很大程度蕴涵在演员身上,凡称得起大演员的,那么他不仅是本剧种
艺术的忠诚的继承者,同时也是本剧种艺术的勇敢的突破者、革新者。只能
继承不能突破的演员,顶多只能称为好演员,而不能称为大演员。只能继承
不能革新的剧种,也就停止了发展,与不断运动着、前进着的时代拉开了距
离,自然难免被社会所抛弃。汇集在这套书丛里的各个行当、各种流派的代
表人物,他们都称得起大演员。他们最可贵的精神,就是不拘泥祖法、不墨
守成规的革新创造精神。现在有不少人自称这个流派、那个流派,但恰恰缺
少这点革新精神,所以也成不了自成一家的代表人物。
对一个演员来说,守成易,创新难,自觉地创新更难。所谓创新,并非
只是一个简单的技巧问题。它是植根于时代前进、生活激变的基础上的审美
理想、审美趣味变化的问题。一个演员如果不理解人民需要什么、喜爱什么,
没有理想,没有追求,那他就感受不到时代的脉搏,就会失去革新创造的自
觉性,成为一个因循的守成者。其实守成也并不容易,如果因守成而失去剧
种前进的动力,在不停地向前滚涌的时代洪流面前,那么这“成”也是“守”
不住的。
京剧是中国戏曲大家族中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它曾经风
靡全国,征服了千千万万的观众。但它在艺术上的完整性、成熟性也相应地
带来了更多的凝固性,受时代的挑战也更严峻。它的丰富、深厚的艺术蕴涵
必须尊重,必须继承,但面对当前的现实,更需要重视革新发展。唯有革新
发展,才能真正摆脱自己的困境,走向与时代结合的康庄大道。我们十分希
望京剧界重视这套书丛,仔仔细细地读一读,从这些大演员的生活道路和艺
术道路中,经过辨别、思考,汲取他们的有益的经验,化作自己的营养,努
力成为一个有志气、有理想的当代京剧表演艺术家。
时代需要我们继往开来,勇于开拓,勇于进取!
时代急切地呼唤大演员、大艺术家出现!
一九九六年四月十三日
周信芳传
何国栋
第一章从七龄童到麒麟童
身世之谜
淮阴(旧称清江浦)是苏北的一个重镇,它位于淮河下游,京杭大运河
穿境而过,由于地处交通枢纽的位置,成为苏北地区的一个商业中心和农产
品的集散地,显得热闹繁华。淮阴确实是一个地杰人灵的好地方。这里出过
“力拔山兮气盖雄”的楚霸王项羽;出过曾受胯下之辱,寄食漂母,后来成
为一代名将的韩信;出过亲冒矢石,击鼓退金兵的巾帼英雄梁红玉;出过士
途偃麦,发愤著书的作家吴承恩;还出过艺震京华,被誉为京剧“通天教主”
的王瑶卿。。一八九五年一月十四日,淮阴照样是市声嘈杂。京杭大运河像
往日一样,浩浩荡荡地奔流而过。这一天,在淮阴南门东虹桥头毗庐庵边的
一个小屋里,有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了。这个刚出生的男婴,不是别人,就
是日后名震剧坛、蜚声中外的一代京剧大师周信芳!从此,在淮阴的灿烂史
册上又增添了一个光辉的名字。
就在这个时候,离淮阴不太远的黄海海面上,甲午战争的炮火正在轰轰
隆隆地震响。不久前,日本联合舰队袭击中国的北洋舰队,丁汝昌、邓世昌
等将领指挥致远号等兵舰,英勇迎战,奋力抗击,双方激战五个半小时,互
有损失。清政府命令舰队退守威海卫。于是,中国丧失了黄海、渤海的制海
权。其后,日本海军节节进攻,攻陷了大连、旅顺,此时正在向威海卫猛烈
进攻。。
周信芳出生的那一年,岁当光绪二十年,正是甲午年。自鸦片战争,帝
国主义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中国这艘破旧的大船逐渐驶进了半封
建半殖民地的苦海,而甲午战争又给了清政府一个重大的打击,带给中国人
民的则是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来,周信芳自己曾这样说,“我就是
在这个可诅咒的年代里诞生的。”
周信芳出生在淮阴,他的祖籍却是在浙江宁波的慈城。慈城旧称慈溪,
到解放初期,它还是慈溪县治的所在地。一九五四年划归余姚县,改称慈城
镇,一九五六年又划归宁波市。所以,以前一直说周信芳是慈溪人,就是这
个道理。慈城是一座千年古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清水秀,交周信芳
出生地——淮阴故居通四通八达,文物遗迹、古建筑众多,是个文明之邦。
周信芳祖上原来是官宦之家,他的家乡至今还保存着“重修全恩堂碑记”。
碑记中写到,周信芳的先祖静庵公在明代当过江西道监察御史。其玄孙南溪
公在福建、河南当过知县。南溪公之子少溪中过进士,官至刑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另一子亦溪当过太学官。由于他们为官清廉,重视教化,子民怀其恩
德,称他们一族为“周御史房”。周亦溪也就是周信芳的曾祖父。后来周家
家道中落,周信芳的伯父以“丁忧”去职,才结束了周家官宦的历史。如今,
在慈城西门还可以找到当年周御史房的遗址。在镇西永明路南端保存着一座
明代嘉靖年间建造的石坊“世恩坊”。这座石坊气宇轩昂,雕刻精良,坊上
以浮雕、透雕、缕空雕等手法,雕有双凤朝阳、二龙戏珠、麒麟海马等图案。
这是明嘉靖年间监察御史高懋为周氏族人周翔(明正统九年进士,任安庆知
府)及周文进、周镐祖孙数代而立。
慈城周御史房遗址,现在只剩下这一堵墙了!
周信芳的父亲周慰堂并没有再继续走读书做官这条终南捷径,而是在县
城一爿布店里当了一个学徒。
自从一七九○年四大徽班进京,经过几十年的孕育、成长,京戏已经逐
渐进入成熟、兴盛的阶段,戏班林立,名角辈出。京剧不仅在京华剧坛艺压
群芳,独领风骚,而且传播到了南方。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北京名
角应邀到上海献艺,露演于满庭芳茶园、丹桂茶园,立刻风靡了申城。当时
流传这样一首诗:“自有京班百不如,昆徽杂剧概删除,门前招贴人争看,
十本新排《五彩舆》。”京剧在上海盛行后,又很快向邻近的江苏、浙江辐
射,杭嘉湖地区出现了一大批“水路戏班”。他们利用江南江河湖汉交错纵
横的特点,一条船就是一个戏班,船到哪里,就演到哪里,活跃在各个集市
城镇。有的戏班:二三十人,一条大船,船既是运输工具,又是演出场所,
船台一小方平台便作为戏台。光绪年间,在浙江、江苏一带京剧已经非常流
行。慈城是个繁华的水陆码头,当然也是一个京剧活动频繁的戏码头。周慰
堂常去看京戏,从新奇到爱好,从爱好到迷恋,变成了一个京戏迷。
周信芳的出生地——淮阴远眺
斗转星移,周慰堂学徒满师,成了布店里的伙计,其时二十岁。一天,
周慰堂正在店里做生意,一位戏友告诉他,镇上来了一个春仙班,晚上在词
堂里开锣演戏。这春仙班在这远近一带颇有名气。当天晚上,周慰堂便去观
看,戏确实比一般戏班要好,特别是唱大轴的名叫许桂仙的旦角演员,扮相
端丽,嗓音清越,十分动人。周慰堂一面看戏,一面在寻思:这位女伶好生
面熟,但一时就是想不起是谁。为此,他每晚必去看戏,煞是迷恋。大概在
这戏班到镇的第五天,那天周慰堂照例在店中忙碌,忽然一位特殊买客前来
光顾,她就是戏班里的许桂仙。她想剪几段绸布做衣裳。周慰堂当然殷勤接
待。那许桂仙一边挑拣绸布,一面定睛端详周慰堂,突然她高声叫起来:“你
不是慰堂哥吗?”周慰堂猛的一愣,喃喃地问:“你是。。”许桂仙抢着说:
“我是婷婷呀!”周慰堂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你是许家小妹!”
许桂仙原是本城秀才许穆卿的堂妹,原名叫许婷婷,小名小妹。许家曾
是周家近邻,周慰堂小时候常跟许桂仙一起玩耍。有一次玩“大做亲”的游
戏,两人还分别装扮成新郎新娘呢!许婷婷幼年去安徽学艺,先学徽腔,后
改学京戏,并取了许桂仙作为艺名。女大十八变,再加上改了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