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疑 惑(1)
“疑”是形声字,小篆字形从匕矢止,指刀箭停止,借喻思想停顿。子是幼子,子止喻幼子多有不懂、不信之事。
“疑”的本义是不信,有句成语叫做“半信半疑”。但是,与其说疑是不相信,不如说疑是相信其相反的那一面。仅仅把“疑”翻译成disbelieve(不信)不行,翻译成doubt、suspect(怀疑)又不全面。确切地说,疑是一种不信正面,相信负面的心态。所以疑也是一种信,我把这种现象叫做负面相信。
疑是焦虑症、抑郁症患者的常见心态。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把皎洁明亮的月光当成了冷霜,很传神地表达了身在异乡的游子孤独凄凉的负面心境。
汉代的应劭,写了一部书叫《风俗通义》,书中记录了很多“见怪惊怖以自伤者”,就是少见多怪,还把自己吓出毛病来的人。“杯弓蛇影”就是写他祖父应郴遇到的一件怪事。
某年夏至那天,当县令的应郴把主簿杜宣请来一起饮酒。当时,在喝酒那个厅堂的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折射,那张弓在酒中的影子就像一条蛇在蠕动。杜宣又怕又恶心,可这是上司请喝的酒,只好硬着头皮喝下去。当天就觉得胸部和腹部都疼痛异常,难以忍受,连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服用各种药物,也不见好转。
有一天,应郴因为有事,来到杜宣家中,发现他病得很重,便询问他怎么会得这种病。杜宣把那天喝酒时的事告诉了他,并坚持说那条蛇还在他的肚子里。应郴回到厅堂里冥思苦想,看到悬挂在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心中明白了。应郴立刻把杜宣接来。他让杜宣坐在原来坐的位置上,斟了一杯酒,随后指着杯中的“蛇”对杜宣说:“你所说的蛇,只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而已,并不是真正的蛇。”杜宣验看了以后,相信果真如此,心情马上好转,轻松下来,病也很快就好了。
俗话说: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须系铃人。对于病原明确的疑心病人,可以了解病因,阐明真相,以解除其疑虑。对于不可理喻的疑心只能将计就计,因势利导了。
《名医类案·诸虫》载:“一人在姻家,过饮醉甚,送宿花轩。夜半酒渴,欲水不得,遂口吸石槽中水碗许。天明视之,槽中俱是小红虫,心陡然而惊,郁郁不散,心中如有蛆物,胃脘便觉闭塞,日想月疑,渐成痿隔,遍医不愈。吴球往视之,知其病生于疑也。用结线红色者,分开翦断如蛆状,用巴豆二粒同饭捣烂,入红线,丸十数丸,令病人暗室内服之。置宿盆,内放水。须臾欲泻,令病人坐盆,泻出前物,荡漾如蛆,然后开窗令亲视之,其病从此解,调理半月而愈。”说的是某人在亲家吃饭,喝多了,被送到花房睡觉。半夜渴醒了,找不到茶碗茶壶,看见花房贮水浇花的石槽里面有点水,就低头喝了约一碗水。天亮以后酒醒了,一看石槽里面都是小红虫子,吓了一跳,从此心情郁闷,感觉心窝憋闷堵塞,似乎里面有小红虫子。天天想月月疑,日子长了,身体消瘦,肌肉萎缩,请遍了医生都治不好。吴球去给他看病,知道他的病起于疑心。就把小红线剪断,做成蛆虫大小,把泻药巴豆两粒和饭一起捣烂,加上红线,做成十几粒丸药,让病人在暗室中把药服下——不让他看见丸药里面有红线。服用巴豆不久,病人就要拉肚子,让他拉在便桶里面。拉完了,打开窗户让病人看,小红线在便桶里面翻动着,就像蛆虫
临床上大多数焦虑抑郁的病人不是因疑生病,而是因病生疑,也就是经常为病态的负面的心态找理由。正常人即便喝了泡有活蛇的酒,也不应该怀疑腹中有蛇。只有小孩子才相信吞咽了枣核,肚子里会长出枣树来。看见泡有活蛇的酒,为什么不相信这是药酒,能活血通络,对身体有好处呢?中医治疗风寒湿痹、关节冷痛,也就是现在常见的老寒腿,经常用毒蛇泡酒。就算是喝了蛇酒,也不至于吓出毛病来。杯弓蛇影只能说当事人心性阴暗,怨不得外因。这就是体质、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我们想看到的东西。不解决主体、主观问题,只怕是此疑方解,彼疑复生。
疑 惑(2)
疑心重的人,往往心气不足,有不安全的感觉,加上心胸狭窄,气机容易堵塞不通,就会产生疑的心态。“疑”的反义词是“信”,治疗疑除了言语疏导以外,还要宣通手足厥阴气血,膻中和期门穴是释疑必点的穴位。期门是皇宫卫士,也是有期有信的意思。
惑是一种不确定的心态,面对多种选择而不知所措、犹豫不定。长期拿不起放不下的心态,就成了一种性格,这种性格也是基于相应的体质。中医认为胆主决断,胆气虚弱的人,比如胆萎缩、胆结石的人,往往临事不决,优柔寡断。军事家刘伯承说过:“五心不定,输个干干净净。”古人为了克服惑的毛病,通常以佩戴玉玦来警示自己。《白虎通》载:“君子能决断,则佩玦。”在鸿门宴上,范曾数次举玉玦,示意项羽下决心处死刘邦,可惜楚霸王心怀妇人之仁,犹豫不决,以致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左传》、《国语·晋语》记载,鲁昭公元年(前541),晋平公姬彪(前557—前532在位)有疾,求医于秦国。秦景公嬴后(前576—前537在位)派遣医和往诊,医和诊病后说:“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平公问道:“女不可近乎?”医和答道:“节之。”并对平公进一步解释说:“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今君不节不时,能无及此乎?”
晋平公的臣子赵孟问:“何谓蛊?”医和解释说:“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蛊惑人心,就是指人被女色迷惑,就是迷恋于多个不同的女人,心性不定,总是激情荡漾而丧真失精。
在当今社会,普通人也享受到了以前皇上的生活,锦衣玉食,左拥右抱。性情的泛滥似乎成了时尚,一夜情、换妻、3P、婚外恋、包二奶都成了流行词汇。
子曰“四十不惑”,大概是说人到了四十岁才能安心定志,从一而终吧。又想起了“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句话,贾宝玉算是个不惑之人了。
忧 愁(1)
“忧”的繁体字写做“憂”,是会意字。上“页”(xiR,即人头)下“心”,加“夂”(suU,行走)表示心动,含义是有了忧的心理活动,必然在脸上反映出来,翻译成worry,be worried。
焦虑是期待将来要发生的事,而忧是担心、恐惧将来要发生的事,二者都是妄想。
外忧源于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中国古代社会动荡不安,内部征伐,外族入侵,五千年的历史,持续和平年月往往不足百年,使得人们“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即使贵为皇帝,也不免整天担心被推翻、篡位。身居高官的大臣,伴君如伴虎,整天担心言行出错,被抄家砍头。普通老百姓更是战战兢兢、人人自危。这就造成了国人一种普遍的、长期存在的忧患意识,以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成为习惯,直接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因忧生病,导致脾胃、消化功能减弱,肝胆气机郁滞,久而成患。
这是古代以儒家为代表的一些文人墨客、士绅官僚的通病。他们老是挂着一脸忧国忧民的相,操着一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摆出一副自我牺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架势,似乎天不生仲尼,万古就是长夜了。其实呢,地球离了谁都转,甚至转得更好。有些人就是在操不该操的心,想管不该管的事,插不上手的时候只好去忧。统治者也号召人们多关心国家大事,少关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其实是转移视线,缓解矛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天下就太平了。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人的意志应当遵从自然规律。与其违逆自然,不如清净无为,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又何必去忧?列子在《天瑞》篇中讲述了一个杞人忧天的故事,讥讽那些无事生非,忧心忡忡的人: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