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记碰头会上研究河阳市委和市政府班子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分歧。河阳这么些年,领导班子一直存在不团结现象。自从方喻调离河阳之后,河阳市两任书记和市长之间总有不少疙疙瘩瘩,底下一些人也就自然按照亲疏远近的关系分成了书记派和市长派,闹得各职能部门也相互难以协调。这次,河阳的书记到了年龄,省委把他调上来安排在二线工作,另有一批市委、市政府领导也退休的退休,调离的调离,河阳市的职数就空出了好些。首先是谁来接任河阳市委书记的问题。有人先提出由现任市长史朝义“自然接替”,但省纪委书记梁光明提出,史朝义近年来不断有关于他的举报信,虽说还够不上查的条件,但万一确实存在问题,那就不太好说了。也有人说史朝义个性比较强,属于敢作敢为的那种。他和书记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双方都有责任。个性太强,容易遭人嫉恨,有举报信,也属正常。恰好中央决定实行干部跨省市交流,派了一名正厅级干部到省里来,并指明要担任市委书记,这才解决了相关的争议。在挑选河阳市常务副市长的人选上,也出现了不同意见。由于省委几位书记中只有潘仁和在河阳工作过,于是省委书记宋远征便让老潘提出建议。潘仁和没有做过多考虑,就将办公厅助理巡视员尹凡提了出来。有人认为尹凡资历太浅,又没有主管经济工作的经验,潘仁和反驳说,任何人干任何工作都有一个“第一次”,没有谁是天生的干才。何况尹凡这个人思想敏锐,性格沉稳,属于知识型的干部,有这个机会,让他去历练一下,他能很快适应的。像史朝义这样的人,正需要尹凡这样的干部才能形成互补。再说了,就我们周边的几个省,已经有了一批博士学历的市委书记和市长,而我们省里在市一级岗位工作的干部第一学历不少只是大本或大专——我们难道就不能培养出几个正牌的高学历干部吗?!这最后一句话,虽然是潘仁和临时想到的,但理由却最具体。经过通盘考虑,宋书记最后拍板,同意了潘仁和的提议。
政界乾坤 第三十七章(2)
当然,所有这些内幕,尹凡自己并不很清楚。
赴河阳市上任那天,省委组织部干部一处的处长郝东民代表组织上送尹凡前往报到,河阳市则派了一名政府副秘书长前来迎接。虽说尹凡是河阳出来的干部,熟门熟路的,但作为他这一级干部上任,比照规格须派专人送往迎来,这是不知从何年传下来的规矩,而规矩是不能破坏的。
时值初秋季节,南方天空的阳光已经不再像一、两个月前那样白晃晃、火辣辣的了。一团团洁白的云朵衬着秋阳柔和的光芒,呈现出透明的质感。白云的四周镶着金黄色的晕轮,就像是镶了边的旗帜。从云块快捷的移动速度中,可以感觉高空中的风已经有多么强劲了。
从省城到河阳的公路,已经修成了高等级公路,黑黢黢的柏油路面笔直平坦地朝前延伸。别克轿车以超过120迈的速度平稳地行使在马路上,车窗外只听见呼呼的风声和车轮与地面摩擦所发出的沙沙声。
河阳派来的市政府副秘书长叫齐欢,坐在前排位置,尹凡和郝东民则坐在后排,两个人随意说着话。尹凡和郝东民同在省委大院,但他们俩一直不过点头之交,打过照面,却几乎没说过话。看着窗外路边上掠过的一排排新栽下才两年,虽值秋天依然树干笔挺、绿意焕发的杨树以及绿化带外围泛着银色光泽、蜿蜒曲折的小河、刚刚收割后空旷辽阔的田野,尹凡任意地朝后躺在座椅上,心里头透出一股舒朗的感觉。他和郝东民聊起各自是什么时候进省委大院工作的,以前在哪儿读书、毕业后在哪些地方过、读书时学校里发生过一些什么趣闻等等,竟觉得饶有兴致。尹凡一直很少和别人这样闲聊,一来他生性不喜多言,以为类似这样的闲聊其实毫无意义,属于无聊的行为,二来也怕有什么个人隐秘的、不合时俗的念头会在闲聊中无意透露,让别人窥见内心。但此刻不同。说实在的,今天他的心情洋溢着一种说不清的愉悦之感,这种感觉在身体里面的各个部位萌动、发酵甚至膨胀,以至从胳膊、手一直到腿和脚,都产生一阵一阵酥麻的传动,有点像喝酒喝到微熏时的那种体验。从读大学时起,尹凡往返家乡的次数多到不可记数,唯独这一次,他有了一路上想和人分享内心感觉的冲动。
郝东民告诉尹凡,自己也是从省城大学毕业的,学的是政教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搞政工和组织人事工作,不两年就调进了省委组织部,以后再也没有挪过窝。他讲述的口气,似乎在为自己的经历单一而感到遗憾,但尹凡却听出,郝东民对自己的经历和现状其实是满意。在学校读书或者刚毕业那几年,听说是读政教系的,其他系的同学心里都会有一种瞧不太起的感觉,但后来就不会了。因为后来的事实证明,一个人到了社会上,他的成就或者说是成功,完全与个人在学校里学的什么专业毫无关系。有学数学的,竟然在媒体工作,还成了所谓的“名记”;有学中文的,却个人办起了企业,整天忙得像个跑江湖的,算起那个帐,精得赛过计算器。至于进入政界里混的,更是学什么的都有,无论你读的是哲学、心理学、政治学还是工程学,哪怕你是学文艺和体育出身,只要用心钻进去,居然也能扶摇直上,成为某地方、某单位的一时明星。这就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尹凡说,你呆的那家企业我知道,从税收到工青妇工作,一直是我们省里的支柱和标兵嘛。尹凡又说,郝处长读大学那会儿,我正在读研。我隐约记得校学生会有一个很出名的干部,也姓郝,是不是你呀?郝东民微微一笑,惭愧,比起你来我可是差距大了。尹凡说,哪里话,你现在已经在省委核心岗位上工作,说明母校培养人才的确有眼光啊。郝东民说,尹市长(管干部工作的组织观念就是强,尹凡身份这才刚变动,他在称呼上就能马上跟进)开我的玩笑!你这样的才子,才真的给母校争光呢。这次又受命到一线工作,更能全方位地发挥你的才干,也给校友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呢。
政界乾坤 第三十七章(3)
哪里哪里,这都是组织上的培养。尹凡一边谦虚地表白,一边品味郝东民的话。他听得出,郝东民话语里没有一点讥讽的意思。干部们上上下下,郝东民见得多了,尤其是到了厅这一级的干部,考察呀,鉴定呀,没有不经过他的手的,尹凡自信经他过手的官员里,自己从素质上讲绝对应该算强的;况且郝东民要提拔到自己今天的位置,不过早晚的事。以他的见识,这完全属于正常调动,没必要少见多怪的。郝东民话里的关键词是“全方位”这三个字。目前官场,似乎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但凡从事文字工作的,几乎一辈子就与材料啊、报告啊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提拔或调动,也都是在类似的岗位上转圈子。而那些从来不写文字的人,在安排上似乎就不存在任何框框,领导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一点也不用考虑他过去是干什么的。这让机关里那些从事文字工作的干部满腹牢骚和怨言,却又是无可奈何。有些基层单位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原本是作为笔杆子调进机关的,一旦进来后,就想方设法不再干写材料的苦差使,上级安排的材料任务,不是一推二六五,就是打马虎眼敷衍了事,让领导不得不重新考虑调人进来写材料。而目前的行政管理方式中,材料又是不可须臾缺少的,所以,这里面就形成一个怪圈:机关新调进(或招进)的人员多要求是能写文章的笔杆子,但不管调多少干部进了机关,机关里最缺的还是笔杆子。郝东民尽管自己不是写文章的,但对于上上下下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却是非常了解。他多次到各地考察干部,据他的体会,但凡被各地官员们一致认为文章写得好的干部,在考察时谈观点、谈个人对考察对象政绩、人品等等方面情况的评价和看法,往往更有逻辑性,更能要言不烦,一语中的。倘若要展开一点,谈对当地改革和发展的评价,在简短的三两分钟里,许多人往往罗罗嗦嗦扯不清楚,而笔杆子们(除去那些特木讷的)每每三言两语,就能把自己的看法清晰地讲述出来。仅从这个角度看,文人们要真的赋予某种重要的工作,如果不说一定比别的人干得好的话,至少不会比别的人干得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