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百年商业巨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阀杨森驻扎万县时,其手下有个名叫白驹的师长在防区内横征暴敛,侵吞公私财产,发了大财,闹得沸沸扬扬。
    杨粲三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这事后,乃通过杨森的关系,结识了白驹。两人很快成了朋友。杨粲三不失时机地向白驹提出了将其财产存入聚行的建议。
    白驹当时也正为钱财的事烦恼。他对社会上的传说已有所闻。树大招风,他正想找一个万全之策,以解决其麻烦。见杨粲三提出存入聚行的建议,马上就答应了。
    于是,白驹便把他从驻防的四川大竹、邻水两县搜刮来的大批银锭以武装士兵押送,用骡马运到万县,交聚行汇往上海、天津、汉口等地生息,即使发生挤兑也不来提取。
    杨粲三和杨希仲还利用各种关系,结识了王陵基、杨森、郭勋祺大小军阀和前清官吏,并将他们的公私财产揽存银行。
    至一九一八年底,聚兴诚银行的存款总额达到四百五十八万两,资金紧张的情况大大缓解。
    一九一九年后,聚兴城银行的大额定存来源不继,存款总额由一九一八年底的四百五十八万逐月下降,而银行所需营运资金却不断增大。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杨粲三不得不开始寻求新的办法。一天,某刊物上一篇介绍上海开办储蓄业务成功的文章,使杨粲三深受启发。他发现推行储蓄业务比办理一般定期、活期存款更为有利,因为这种存款积少成多,长期稳定,利息低,便于银行的资金营运。但是,四川尚无开办储蓄业务的先例,没有经验可循,四川人能接受吗?他决心开垦这片潜力巨大的处女地。
    一九一九年,杨粲三首先在四川开办储蓄业务。
    一九二0年,杨粲三果断地拨款四十万元,成立储蓄部,并决定将游资丰富的成都作为开办储蓄业务的试点。
    杨粲三明白,在四川开办储蓄业务的最大障碍就是人们的观念。深处内地的四川由于军阀混战,兵匪横行,向来就有“财不露白”、“窖藏金银”的风习。一般有钱人家都是装穷隐富,生怕树大招风,由钱财引来杀身之祸。要让普通百姓将藏在场中、埋在地下的钱财存入银行,不打破旧的思想观念是不可能的。所以,杨粲三决心不惜血本,发动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让每一个人都明白:将金钱存入银行比窖藏起来更为保险、更为有利可图。让储蓄的观念深入人心。
    为此,杨粲三坐镇成都,研究储蓄的种类,亲自策划宣传方式。
    经过周密的准备,一个强大的宣传储蓄的攻势在成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首先,杨粲三不惜巨资,在成都各主要报刊登出大幅广告,在成都各街道书写巨幅标语,在成都交通路口竖立起很多广告招牌,到处宣传的都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储蓄保险,储蓄生财!
    同时,杨粲三还印制了大量宣传储蓄的精美日历、传单,由邮局送到各存户及有关人士手中,反复宣传储蓄的好处和窖藏金银的危害,启发人们将金银存入聚兴诚银行。
    杨粲三还组织编印了宣传节约、储蓄的小册子,搜集古今中外有关节约、储蓄的谚语、名言五六百条,取名《致富锦囊》、《传家宝》,在街头广为散发。书中的“集腋成裘”、“一文逼死英雄汉”、“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古人致富也,恒由勤俭、储蓄,无侥幸得财之野心”等等,颇能煽动人心。
    在储蓄的种类上,杨粲三也别出心裁,开办有零储零付、零储整付、整储零付、整储整付、整储支息、特种整储整付、特种零储整付、通讯储蓄等十余种。其中“特种整存整付”和“特种零存整付”最具吸引力。前者规定:一次存入银元一百七十四点一一元,十五年到期支取本息一千元;一次存入银元二十七点五元,十年到期支取本息一百元。后者规定:一年里,每月存入两元,十五年到期支取本息一千元。
    在强大的宣传攻势之下,各种储蓄致富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储蓄成了成都市民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有关文章这样描述过杨粲三这场储蓄宣传在市民中的深入影响。
    炎夏的一天晚上,在成都少城公园的斗边桥街上,几个人坐在街沿上一边歇凉一边摆龙门阵,摆着摆着就摆到了储蓄。
    一个老太太问:
    “这几天街上都在说啥子储蓄,究竟储蓄是个啥子东西?”
    “储蓄就是叫你不要把钱藏到罐罐头,埋到地底下,而是叫你存到他们聚兴诚银行里头,说是又保险又能生利息。”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子在一旁解释道。
    “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有那种好事吗?”老太太根本就不相信。
    另一位中年妇女接口说:
    “你莫说,钱搁在屋里也硬是不安逸,既怕土匪抢,又怕贼娃子偷,东藏西藏的,时间久了就搞忘了,找都找不到。还不如把它存到银行里头,用不着提心吊胆,还有赚头,存银行硬是划得着哩!”
    “可不是吗!”男子也说道,“那个储蓄硬是有搞头,每个月存两元钱,十五年嘛也才存三百六十元,可他到时候给你一千元,净赚六百四十元。我儿子现在三岁,到时候用这一千元娶媳妇,用都用不完,你们说是不是划得着!”
    “说得倒安逸,你把银子拿给他,他给你个纸条,到时候他不认,你找谁?我说你们这些年轻人,不要想发那些歪财,钱还是搁在自己家里才保险!”老太太提醒着年轻人。
    男子却并不领情,反驳道:
    “我不信还黄了!那么多人存钱,他敢咋个?未必硬是无法无天,官府都管不倒?我看没问题,不管你们咋说,我都要去存!”
    “我也去。”中年妇女随声附和。“我也去存个一百七十多元钱的那种,十五年领一千元,用这一千元,也可以养老。看到钱不拣,把钱窖起来生个啥!”
    就这样,人们纷纷将手中的私房钱、养老金、婚嫁费、子女教育费、丧葬费都存入了聚兴诚银行。储蓄的尝试在成都成功后,杨粲三又在其他城市推广,都取得了显著效果。
    储蓄使聚行得到了巨额资金。一九一九年,聚行的储蓄总额仅五六千万元。一九二0年以后,储蓄成百倍地增长。至一九四三年,甚至达到四千三百多万元。这不仅为聚行提供了巨额资金,也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
    在杨希仲、杨粲三等兄弟的通力合作下,聚行的业务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自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二0年,纯效益共达一百三十多万元,股东、职工均分得一笔可观的红利,真是“人聚财兴”。杨氏兄弟称这段时期为“春花怒放之时”。
    有了充裕的资金,杨希仲实现其“三井规模”的愿望更加炽烈。
    此时,杨家原来经营的聚兴诚商号仍保留下来;由杨家投资控制的至诚明、谦吉祥、同福隆等联号也继续经营。但所经营的货物只限于杨家擅长的绵纱、匹头、盐、蚕丝、山货等产品的国内运销业务。杨希仲感到仅在国内运销,范围狭窄,所获有限;而一般经营出口货物,又要经过洋行转手运销国外,遭受中间剥削,损失巨大。因此,杨氏兄弟要想实现自己更大的理想,必须多方开拓业务,建立起日本三井株式会社式的垄断企业。
    杨希仲早在留美期间,便与其同学杨伯乐、林步随在芝加哥组织了“中华物产会社”,对中国土特产品进行化验、研究,并陈列展销,为杨氏家族日后从事国际贸易作过准备。
    一九一三年,杨希仲回国后,首次将二百篓(二十余吨)桐油直运美国。由于包装不善,途中渗漏大半,污染了舱内的其他货物,轮船老板提出必须赔偿,结果这批桐油全部损失。但它却开创了桐油直接运销美国的先河,为杨氏家族从事国际贸易走出了第一步。
    一九一八年,杨希仲拨款二万元,在聚行大楼的二楼上,成立了聚兴诚国外贸易部。并在楼下银行营业大厅的右侧设立门市部,专门经营国际进口货物,特别注重四川土产——桐油和猪鬃,直接运美销售。同时,也为各国外商揽销商品。不久,外贸部取得了美商通用、奇异、慎昌、棕榄等公司,英商茂成、德商西门子、礼和等十多家洋行的区域委托代理、经销专权,挂起了许多代销招牌。
    当时,四川对外贸易主要靠川江水运,为了方便外贸部的运输,必须自己掌握运输力量,解决水上交通工具问题。因此,杨氏弟兄于一九二二年,又从聚兴诚商号拨款二万元,成立了“聚兴城航业部”,交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