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百年商业巨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承乾长到五六岁时,黄知异将他送到历山镇的一所私塾里去念书,学习《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朱子家训》等,小承乾很快都学会了,背得滚瓜烂熟。接着又学习“四书”、“五经”。老师只是让学生背诵抄写,很少讲解。小承乾对老师只读不讲很不满足,回家对父亲抱怨:读了圣贤书不知其意,读了又有什么用?黄知异听了以后,觉得孩子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他白天行医,晚上给三个孩子讲书。别看承乾年龄最小,在三个儿子中,他最聪明,领会得最好,回答问题最快,所以经常得到父亲的表扬。
    黄知异讲书时,不管讲孔孟圣贤的哪部经典,最后总要联系到祖先黄宗羲的学说,总要加上一句“吾家先祖梨洲公如何如何说”。
    黄宗羲(一六一0—一六九五),字太冲,号南雷,学者们都称他为梨洲先生,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黄宗羲的父亲名叫黄尊素,是明末“东林”名士,后被宦官魏忠贤陷害而死。黄宗羲十九岁那年,到京都诉讼父亲的冤案,袖内暗藏长锥,当堂将仇人许显纯扎伤。明思宗称他为忠义孤儿,释放他回家。清兵入关后,他避难到南方,召募义军,成立“世宗营”,进行武装抵抗,被鲁王任命为左副御史。明亡后一直隐居,致力于著书立说。清康熙年间中举,被称为“博学鸿儒”。清政府曾屡召他进京做官,但都被他拒绝了。他的两个弟弟黄宗岭、黄宗会也是奇才,黄氏三兄弟有“浙东三黄”之美称。
    黄氏祖先出了如此杰出的人物,难怪黄知异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十分赞同黄宗羲的思想和学说,经常向孩子们讲述黄宗羲的“泛爱众而亲仁”的思想,使小承乾从小就受到熏陶,滋润着他的幼小心灵。因此黄楚九从小就极富同情心,常常把母亲给的用来买早点的铜板送给沿街乞讨的小孩子或老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承乾越来越喜欢读书。放学回家后,经常翻看父亲的藏书柜,不管什么书,都必拿过来认真读一读。黄知异知道后,不仅不加以训斥,反而给予鼓励和嘉奖。他见长子楚琳、次子楚善成天在外面胡闹,只有三子承乾好学上进,有时将两个大孩子叫来,严加训斥,让他们好好向弟弟学习。哥俩在父亲面前,不敢反抗,但转身背着父亲辱骂承乾,内心里更加恨他。
    小承乾在父亲的藏书中,发现一部名叫《治眼七十二症方》,为黄家祖传手抄本医书。蒋氏一再叮嘱儿子,要认真阅读这部书,这是黄家祖传治眼疾的秘方,学通了之后,将来继承父业。小承乾是最听母亲话的乖孩子。他上学回来后,就在家里攻读这部医书。
    黄家治疗眼疾,可谓远近闻名。他们把小小的一双眼睛的疾病,区分为七十二种症状,并有条有理、分门别类地总结出各种眼病的主要症状及病因,例如“两目平空昏”、“目赤大红角”、“临卧不见物”、“上下皮肿硬”等等症状,然后再对症下药,攻朴相济,疗效自然就会很明显了。黄知异治眼疾名声在外,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常常使黄知异应接不暇。每当这个时候,蒋氏就成为丈夫的好帮手,而承乾也常常围着父母转,学习中草药名,看父母如何治疗眼疾。这为小承乾继承父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承乾念书时,“大奶奶”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楚珩。她眼见亲生的两个儿子不务正业,便把希望寄托在这个刚出生的小儿子身上,想让他与承乾争个高下。可是,楚珩太小不谙事。而承乾一天天长大,越发显得有知识,明事理。黄知异将四个儿子相比较,心目中选好了接班人。他在妻妾面前说道:
    “儿子都是亲生的,我没有正出、庶出的偏见,将来谁有才干谁就是黄家的眼科医生继承人。现在看来,老大老二不学无术,四儿子太小,唯有三儿子承乾聪明好学,我认为今后继承祖业者非他莫属!”
    小承乾听到父母对自己的议论,更加刻苦学习医道,经常看父亲如何给病人看病、把脉、看青苔、开处方、抓药等等。有时来了病人,父亲看完病后,他在一旁也给开一剂处方。等病人走了以后,他再拿给父亲看,有的得到父亲的首肯;有的有错误,父亲帮他改正过来。后来,黄知异为了培养他,有些小孩来看眼疾,就让承乾来诊断、开处方,最后由自己把关。由此承乾学医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黄知异还指导承乾练习毛笔字,这是学习中医、开药方必须要练的。小承乾每天清晨,用毛笔醮清水,在清砖上练字,还将《治眼七十二症方》用毛笔一字一句抄写一遍。有了这部书,以后他走到哪里随身带到哪里,使他受用了一辈子。
    一八八七年(清光绪十二年),承乾满十五岁。春节刚过,黄知异积劳成疾,患了肺病,卧床不起,日夜咳喘不停,有时还咳血。据有关文章记述,黄知异深知自己病情严重,在世之日屈指可数,便留下遗嘱,并单独把蒋氏母子叫到身边,说道:
    “我不行了,就把承乾托付给你了。我不在了,你们母子的日子就更难过了,你们好自为之吧。”
    黄知异断气前,对守候在身边的蒋氏伸出了三个手指头,意思是放心不下三儿子承乾。直到蒋氏呜咽着连连点头表示已完全领会了他的意思,他才咽下最后一口气,离开了人世。
    黄知异去世之后,“大奶奶”为一家之主,完全不把蒋氏母子放在眼里,动辄呵斥、辱骂。她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更令人可气的是,黄楚琳、黄楚善从小不学无术,对医术一窍不通,却挂上“世代祖传眼科中医师黄楚琳、黄楚善”的牌子,利用祖先的声望,糊弄病人,而指使蒋氏母子充当他们的下手,遇到疑难病人由她们去治疗。承乾觉得这实在是欺人太甚。父亲一死,看来他们兄弟的手足之情已经到头了。他将“楚九”之号改为“础玖”,借字明志,以此来激励自己。
    蒋氏在黄家门里,只是个小妾,地位卑下。丈夫一死,她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原指望有个儿子,在黄家占有一席之地,而儿子也不被重用,窝憋在这个家里,那就永无出头之日了。蒋氏一想到丈夫临终前对她的嘱托,应当把承乾调教出个模样来,不然的话,将来愧对黄家列祖列宗,也无颜去见九泉下的丈夫。恰好,黄知异生前的几位好友,见蒋氏母子在黄家受着窝囊气,便劝他们离开黄家,出去闯一闯。这样,承乾才会有出头之日。蒋氏听了,正合她的心意——是应该带孩子出去见见世面。有人介绍,上海、宁波一带很繁华,有不少人去了都发了大财。蒋氏毅然下定决心,要带儿子到上海滩去闯一闯,如果把儿子培养成人,出人头地,也算对九泉之下的丈夫有个交代。
    小楚九闯荡大上海
    一八八七年(清光绪十二年)夏天,刚满十五岁的黄楚九,跟随母亲蒋氏,离开了余姚县历山镇桃园村,先乘船到宁波,再由宁波乘轮船到上海。
    上海,七百多年前,只是长江口上的一个鱼村,古称“沪读”。渔村中只有几十户农民、渔民或盐民。这里因为河流纵横,水陆交通便利,逐渐形成水上码头,商业活动开始兴起。清朝康熙年间,清政府在这里设立了海关,航运和贸易日益繁荣。但是上海成为大都市,还是一八四三年(清道光二十二年)上海被迫“开埠”之后。外国人在上海设置了各种“租界”,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然而“租界”也将西方的经济、文化等一齐带来,给上海带来耻辱也带来繁荣。所以,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是中国的经济、贸易、工业、金融和文化中心。很多人都要赶到上海来淘金。
    黄楚九跟随母亲来到上海。这一年,上海已“开埠”四十四年了。在码头上,一边可以看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一边还可以看到密如蜂窝的棚户区。在黄浦江上,停靠着插着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国旗的轮船,泊满了班轮、货轮、煤轮、平底货船、舶船、帆船等各式各样的船只。在这些船只和江岸的隙缝之间,停着许多小船。船上住着一家家渔民,男人在补网,女人在摇橹,光着身子的孩子用绳子拴着,在船板上嬉戏。还有靠岸边的一些小船,船上穿着褴褛的船民领着龌龊不堪的孩子,向正要下船或上船的人们讨钱,哀求着。
    她们母子来到上海,人生地不熟,只能在南市区一家小客栈住了下来。半个多月后,经人介绍,在小客栈附近租到了一间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