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焉得仁?
265
252论 语 别 裁
令尹子文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名宰相。 姓斗,名谷于菟。 楚国是当时南方新兴的国家。 研究春秋战国的历史文化就知道,北方大概偏重于传统守旧;到了南方,楚国是后起的国家,气象就不同,文化思想都有新兴开展的现象。 同时他也有很好的政治家。令尹子文,令尹是官名,等于后世所谓的宰相、首相。子文是封号。 他的道德、学问都很有修养,而他当时在国际间的声望,大致相当于近代日本明治维新的名相伊藤博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
他三次上台做首相,并没有觉得了不起,一点也没有高兴过。“三已之,无愠色。”三次下台卸官,他也没有难过。 人在上台与下台之间,尽管修养很好,而真能做到淡泊的并不多。一旦发表了好的位置,看看他那个神气,马上不同了。当然,“人逢喜事精神爽”
,这也是人情之常,在所难免。 如果上台了,还是本色,并没有因此而高兴,这的确是种难得的修养。 下台时,朋友安慰他:“这样好,可以休息休息。”他口中回答:“是呀!我求之不得!”但这不一定是真心话。事实上一个普通人并不容易做到安于下台的程度。所以唐人的诗说:“逢人都说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这是描写当时在朝做官这种情形,古今中外都是一样,不足为怪。不但中国,外国也是一样。“不喜不愠”
,这是很重要的修养。此其一。其次,上台终有下台时。 爬山的朋友就知道,爬上去时固然很难,下山的时候更危险。因为向上爬很费力很痛苦,一定会小心。 走下坡的时候,就满不在乎了,但往往在这时出毛病。 我们可以从爬山体会人生。 人“上台终有下台时”
,而
266
公冶长第五352
且老是站在台上,永远演上去就没有意思了。 和电影、电视界的人一接触就知道,再好的明星,演上十年,也就不再受欢迎了。 大家看惯了的面孔,就会生厌,必须要换新人。 所以有时下来,换个面孔,蛮好!同是一个人,到别的地方站站,蛮好!此中也颇有人生哲理。 此其二。在权位、名利之间,大家都说对富贵功名不在乎,但有人问我喜欢什么?我一定说喜欢钱。 问我有钱没有?我老实回答没有钱。 当然,不应该要的钱不会去拿,危险的钱不敢去拿,所以一辈子也没有钱。 但钱是人人喜欢的,所以要讲老实话。 如果说“我绝不要钱”
,这个话真不真?很难说了。同样的说“我绝不要做官”
,这个话是不是真心的,也很难说。富贵功名我很喜欢,可是绝不乱来,绝不幸致。 这是坦白话、良心话,我喜欢,但不苟取、不乱来,这已经了不起,是很好的素养了。如果说我绝对不喜欢,那是假话。人要诚恳。所以做官,必须要学学令尹子文,三次上台,不喜,三次下台,不愠。 我们看书时往往把这种地方很轻易带过了,如果自己切实一体会,才知道他真是了不起。 上台,应该的,你交给我做,只要能够做的我尽力去做;下台,最好,我休息休息,给别人做,心里无动于衷。 这还不怎么难,最难的是:“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自己所做的事情,一定详详细细告诉后面接任的人该怎么办。 普通交接,只说:“这事我办了一半,明天你开始接下去。”就这样了事,令尹子文,则把事情的困难、机密,全部告诉来接印的新人。 多数人都会有经验,新旧任交接,在交印时总不是味道,多半不愿把困难的所在告诉新任的人。 即使双方是好朋友,也是一样。 甚至原来两
267
452论 语 别 裁
个好朋友,一个在台上的病危了,另一个到医院去探望,关心的是哪一天可以去接他的印,而不是病情何时好转。 看了几十年人情,颇恨眼睛还很亮,不太老花,耳朵也颇灵光,这真不是件快乐的事!
这里是说令尹子文对国家的尽忠负责。对来接任的人,看成是工作的接班人。 他这种态度,在表面上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在外面做事的人,对这些要牢记,这是对国家尽忠,对自己尽职。在一个团体,就为团体尽忠,不为私事。所以子张问到令尹子文时,孔子便说:“忠矣。”指出令尹子文是国家的忠臣,因为他把私人的利害得失丢开了,完全为国家尽忠。“曰:仁矣乎?”子张又问到像令尹子文这样的做法,他的学问修养,有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曰:未知,焉得仁?”孔子说,“仁”是什么他还不知道,他怎么能算得“仁”者?他只是忠臣,仁还不够。对于孔子说的仁,我们在《里仁》篇中曾提到过的,这里不再重复。
濯足沧浪哪得清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何如?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268
公冶长第五552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事情。 齐国是鲁国的邻邦,当时有一大臣崔杼叛乱,杀掉了齐国君王庄公。 孔子写《春秋》的微言大义,前面已经说过,他常用一两个字标明,衡论是非。这里的“弑”字,就是《春秋》大义的微言。 凡是叛变的人杀了上面的都称为“弑”
,所以在历史上看到弑,就知道是叛变杀了上面,在历史上永远留下叛变的罪名。 这是中国历史哲学的精神,也是历史的道德观。 无论怎样成功,如果做了不对的事,千秋万世都要负这个历史道德的罪名,弑就是弑,杀就是杀。 对敌人打胜仗就是克,不是敌人就不能用克。 这是一定的、刻板的,所以崔子叛变杀了齐君就是弑。陈文子也是齐国的大夫,和崔子是同事,地位相当。 古代的交通工具,一部车子为一乘,用四匹马驾驶。 有马十乘,就是有十部马车,一共四十匹马。 以现在来说,小轿车就有十辆以上了,直升飞机几架不去说他。“弃而违之”
,对崔子的叛变看不下去,把自己的偌大财产都丢掉不要,逃离了齐国。“之于他邦”
,又流浪到别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每个国家都很乱,到别的国家一看,“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他说,这个国家的大臣们,也都是混蛋,和齐国的崔子一样,都不是好东西。“违之”
,因此又走。 周游列国,到处走。“之一邦”
,又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又是感叹!
整个世界都是一样,都在混乱,大臣都和崔子一样,没有好东西!
“违之”
,离开了。 这个陈文子,后来不知到瑞士或者非洲的什么国家去了(一笑)。子张就问孔子,老师,像陈文子这个人,你看,了不起吧?
“子曰:清矣。”
孔子说,好!
很清高。 清高的人往往比较自私,只顾自己,不能算是忠臣。
269
652论 语 别 裁
否则,为什么自己国家有难,弃而不救,到处乱走?这里看不惯,那里看不惯,难道国家太平了,就非要你来住吗?
绝大多数清廉之士,最高的成就只到这个地步。他们清,很清。 他们批评什么事情,都很深刻,都很中肯,很有道理。但是让他一做,就很糟糕。 高尚之士谈天下事,谈得头头是道。 不过,天下事如果交给他们办,恐怕只要几个月就完蛋。国家天下事,是要从人生经验中得来。 什么经验都没有,甚至连“一呼百诺”的权势经验都没有尝过,那就免谈了。 否则,自己站在上面叫一声:“拿茶来!”下面龙井、乌龙、香片、铁观音,统统都来了,不昏了头才怪,你往地上看一眼,皱皱眉头,觉得不对,等一会就扫得干干净净。 这个味道尝过没有?
没有尝过,到时候就非昏倒不可。头晕、血压高,再加上心脏病,哪里还能做事?
一定要富贵功名都经历过了,还能保持平淡的本色,最了不起时是如此,起不了时还是如此;我还是我,这才有资格谈国家天下事。不然去读读书好了。至于批评尽管批评,因为知识分子批评都很刻骨,但本身最了不起的也只能做到清高。 严格说来普通一般的清高,也不过只是自私心的发展,不能做到“见危授命”
,不能做到“见义勇为”。所以古人的诗说:“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也是从人生经验中体会得来,的确大半是如此。 屠狗辈就是古时杀猪杀狗的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