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一来,中信泰富和荣智健本人持股量上升至97。12%,恒昌企业变为中信泰富全资附属公司,由荣智健一手主掌。
直到此时,蒙在鼓里的袁天凡才如梦初醒,不堪忍受荣智健的“独断”,愤然辞职。袁天凡表示要自己创业,不受老板约束,他还在公开场合多次炮轰荣智健,一时间,香港媒体纷纷声讨荣智健。
香港媒体向来有深挖传统,抓住一点,穷追不舍。荣智健匆匆收购分散股份,事情做得滴水不漏,却忽视了媒体的作用。恒昌原是彻头彻底的香港本地企业,经荣智健资本操作,变为中资附属企业,此次收购被舆论上升至“巧取豪夺”层面。其中牵连李嘉诚、郭鹤年、郑裕彤等头面人物,荣智健何以瞒天过海、任意行动,究竟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内幕?疑云重重,看点十足。
关键时刻,郑裕彤不堪记者采访之扰,发话:“我是舍不得恒昌,但朋友既然要卖,自己还是随大队吧。”他本想息事宁人,却因这句话掀起更大风波。所谓“朋友”,自然是指李、郭二人。媒体趁机大造声势,上纲上线地批评、指责。为防止事态升级,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不得不出面斡旋。
虽然颇有微词,但郑裕彤也清楚自己并未吃亏。中信泰富给出的收购价合计每股390港元,比入手价高出60港元。郑裕彤吃差价赚得2。2亿港元,只比李嘉诚少赚1200万,其余各股东也获得相应的现金收入。而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如此高的回报是在短短3个月内实现的。
亏也好,赚也罢,恒昌企业归入中信香港旗下,木已成舟,毫无回旋余地,不如将眼光放长。
袁天凡离职后,郭鹤年推荐自己侄女婿柳代风接任恒昌行政总裁。柳代风可以说是郭鹤年一手培养起来的商界新贵,他早年跟随郭鹤年来香港,打下半壁江山,以创业功臣身份进入郭氏财团,一直担任嘉里地产董事。不同于袁天凡的口无遮拦,柳代风跟随郭老板多年,行事稳重低调,深得各界赞誉。荣智健对他甚为赏识,在中信香港站稳脚跟之后,重金聘他做自己的私人顾问。柳代风没让荣智健失望,搭档合作,相得益彰,做恒昌行政总裁,再合适不过。
全面收购恒昌,让中信泰富一夜之间业务升级,变为纵跨贸易、投资、信托、地产的多元化跨国公司。此后,中信泰富业绩突飞猛涨,资产质量大幅提升,迅速成为资本市场备受追捧的优质股。
1993年6月,中信泰富晋身香港“十大财阀”排行榜第十位,早已不是三年前曹光彪执掌时的落魄公司。
荣智健要做什么?
中信泰富在荣智健手中散发出迷人光彩。1990年从曹光彪手中买入时,中信泰富净资产只有7亿港元,此后经历一系列资本运作,净资产迅速攀升到1995年的266亿港元,增长38倍之多。短短5年时间,中信泰富从一家四处寻求收购的小公司成长为业绩出色的“紫筹股”公司。
与此同时,荣智健不断增持中信泰富: 1992年3月,就在袁天凡辞职的风口浪尖,中信泰富发售新股,荣智健认购3000万股;同年12月31日,荣智健被授予中信泰富6258。1万股认股权,于1993年兑现,行权价每股8。8港元,当时二级市场上中信泰富股价为每股13港元;1993年中信香港再次授予荣智健2800万股认股权,于1995年兑现,后者持股量上升至12058。1万股。
如此频繁购股,资金来源成谜。实际上,荣智健几乎很少动用个人财富,而是尽可能地利用“职位之便”筹集资金。其一是派息,此项让他从1992年至1996年收入5。47亿港元。其二是直接从中信泰富账上拆借,认购完成后在二级市场出售,赚取差价偿还借款。因认购价极其优惠,足够倒手。
1995年,按照每股25港元的价格保守计算,荣智健持有的中信泰富市值多达30亿港元。倘若加上物业、投资、分红等其他收入,身价应不低于50亿港元。财富暴涨,荣智健生活亦随之奢侈起来,开始摆弄游艇、名马、城堡等上流阶层的“玩具”。
与之相比,中信集团董事长王军收入堪称微薄。作为国有企业“一把手”,王军每月领取固定工资1万元人民币,年终奖是大头,奖金浮动,与利润挂钩,少则10万,多则18万,全年下来24万左右,“是中信总部最高的”。
王军深知职位重要,背后更有无数双眼睛盯着,克己奉公,不敢擅权,但在1996年年底却为中信泰富破了一次例。
1996年12月26日,中信泰富管理层派代表赴京,随后王军召集总经理秦晓、副总经理常振明等人,与中信泰富代表商定了一个股权认购条款。按照这个条款,中信泰富管理层以每股33元的价格,获售3。3亿股中信泰富股权,荣智健独得2。91亿股,股份升至18%,成为第二大股东。
王军很清楚,将这么大一笔股份出售给中信泰富管理层将会招致什么评价。为冲淡事件的影响力,这一消息特地赶在元旦前一天公布。他后来回顾此事说:“我们签的时候股价是32元多,33元吧。12月31日,我记得那天的股价可能是38。39元,6亿股每股差了6元钱,国有资产有36亿的流失。”随后中信泰富股价一路飙涨,春节后居然涨到每股58港元,缺口升至百亿。
王军为此背负巨大压力,被国务院点名批评,还被找去谈话。他多年后回忆此事:“当时朱镕基副总理受委托跟我谈话,谈话的过程中,他强调说你认为你有什么错误,我说是无组织、无纪律的错误。他说你为什么不报告?我说如果报告了,这些消息透露出去的话,会造成股票市场的混乱……那国家资产流失呢?我说我不认为是流失,我认为是保值增值。大概创建泰富的时候,我们只拿了2亿,到了这个时候能够收回来100亿,而且还保持了在泰富的控股地位。”引自尹峰: 《荣氏真相》,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版。
随着个人股份的不断升高,荣智健俨然将中信泰富当成私人企业,此次管理层的收购手笔之大,大有取代大股东之势。1996年,荣智健已年过50,为中信香港效力10年,个人事业却因此荒废,精力不允许重新创业,他不得不为自己留条后路,于是将砝码放到增持中信泰富。
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本能使然,香港民众心中,荣智健渐渐与中信泰富画上等号。在中信泰富内部,荣智健个人色彩越来越浓,权柄越来越重。1996年年底,荣智健仅凭持股中信泰富便跻身百亿富豪行列。
1997年,香港回归不久,亚洲金融危机不期而至。10月,恒生指数大幅下挫,几乎所有上市公司股价一路狂跌。中信泰富未能幸免,股价跌至每股8。85港元,股民开始疯狂抛售,面临破产、退市危险。危机之中,中信集团紧急调拨3亿美元,在二级市场回购股票,稳住局面。
因股价下跌,荣智健身价大幅缩水,但只是账面损失,实际财富未折损多少。荣智健向有抄底习惯,中信泰富股价大跌正是增持良机,于是四处筹钱,到二级市场买入股份。从1998年5月下旬开始,先后4次增持,到当年10月,持股量上升至4。0381亿股,持股比例提高至18。82%。
金德琴东窗事发
荣智健增持中信泰富的同时,中信香港爆出一桩舞弊丑闻,这就是震惊大陆的金德琴弊案。
金德琴是上海人,之江大学(1952年,之江大学全部并入浙江大学)经济系毕业,宣传干部出身,新中国成立后进入银行系统,做到中国银行行长。1985年,金德琴因犯严重错误被撤销中行行长职务,待命在家。1986年,香港银行业动荡,成立不久的中信香港趁机以3。5亿港元收购嘉华银行92。5%的股份,65岁的金德琴重获启用,到香港接管并重组嘉华银行。当年,金德琴被聘为中信副董事长,兼嘉华银行董事长。
嘉华银行是一家老牌银行,前身是1922年成立于广州的嘉华银号,后迁至香港,发展储蓄、汇款业务。1975年,新加坡商人刘灿松收购嘉华银行,恰逢香港银行业大发展,嘉华银行业绩飞涨,1980年夏挂牌上市,当年即成为成长率最高的股票。因盲目扩张,这一时期新成立的许多银行机构在随后的竞争中纷纷倒闭,最终导致1985年的银行倒闭潮。受此波及,嘉华银行陷入财务困境,最终被中信香港收购,成为中信旗下第一家香港上市公司。
收购嘉华银行时,荣智健还未进入中信香港,对此所知不多,他入职之后,嘉华已被金德琴接管。
嘉华银行虽然财务困顿,但资产质量优良,仅在香港一地,就设有26家分行,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