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商业第一家族:荣氏百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胪罚缇投陨昶吡髀蛾殛熘模缃窠杌惴崤穆糁滞躺昶叱Щ锏嚼┱诺嘏痰哪康摹�

汇丰仓促拍卖本已蹊跷,勾结日商更添悬疑,激发激烈声讨、抵抗,此事上升到保卫民族产业的高度。

拍卖当晚,申七职工拆除汇丰封条,将机器全部拆除,并备好水龙头等“武器”,准备冲击前来交割的日本人。两天后,申七召开职工会议,成立纠察队以维护工厂秩序,联络报关、团体,表示“厂存与存,厂亡与亡,不惜任何牺牲”。各界闻风而动,掀起声势浩大的舆论谴责。

汇丰拍卖申七,本为弥补亏空,同时对借贷者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与日商并无过深关联。眼见拍卖事件不断升级,国民政府甚至都出来干涉,汇丰自然不会为“捡一个芝麻而丢掉西瓜”,索性做个顺水人情,也为自己留条后路,宣布拍卖无效,将申七还款日期延至1940年年底,年息降为7厘。

宋子文:“申新这样困难,你就不用管了。”

拍卖风波过后,申新并未真正走出危机,反而因为生产困难,陷入极端危险的倒挂境地。

1935年春,荣宗敬将亏空巨大的申新二、五厂“暂行停工”,4000多名工人失业。有职工写信给陈光甫,描绘惨淡光景,“职工流离颠沛,抛妻鬻子,忍饥挨饿,以度此困苦岁月者,姑无论矣。而忍令此每厂六七百万资金所置之生产设备搁置不用,坐视其腐蚀锈坏,未免太觉暴殄天物”。趁申新危难之机,英、日纱厂“加工赶造”,大肆倾销,“以夺我厚利,而我中华民族仅有此区区之纺织工业,竟任其日趋沦亡”。申二、五厂职工呼吁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复工,恢复生产。棉统会与财政部责成荣氏兄弟增加资本,尽早开工,否则将对两厂进行拍卖。荣氏兄弟再次陷于被动。

由于棉花减产,洋纱倾销,“棉贵纱贱”程度不断加深,不但申二、申五复工无望,其余各厂相继告危。荣氏进退维谷——多出一件纱,多亏一成,若不生产,恐永无开工之日。眼看到期债务无以偿还,兄弟二人只能奔走各方,请求宽限。所谓“病重乱投医”,荣宗敬甚至向刚刚履任中国银行董事长的宋子文求援。

宋子文并非善类,国民政府当中,觊觎荣氏家业者众,当中亦有宋氏。早先实业部部长陈公博碰了钉子,却并未扑灭宋的收纳之心。宋子文其实早就开始谋划将申新纳入怀中,但他比陈公博更擅隐藏,更懂得拿捏分寸和捉摸人心,所以才能赢得荣宗敬的青睐。

1935年6月,荣宗敬致电宋子文,请求约定时间、地点,商谈复工。他在信中言辞恳切地说,“一、二、五、八厂与上、中两行及永车庄往来,长此停工,双方均有损失”,恳求予以研究,早日复工。

宋子文不动声色,既不爽快答应,也不明确拒绝,只是看着荣宗敬每日到中国银行苦苦哀叹。等荣宗敬显露倦意,他便放出风声,表示“援助”之意。一天,宋子文终于同意与荣宗敬面谈,荣氏大感欣慰,兴致高昂地到中国银行赴约,不料却听到宋子文这样规劝:“申新这样困难,你不要管了,你家里每月2000元的开销由我负责。”既然开口,宋子文便将计划和盘托出。

按照宋氏意思,申新全部由他掌管,然后发行公债偿还旧债。他事先事无巨细地将公债分为五等: 营运借款为一等,不动产抵押其次,钱庄无抵押借款居三等,第四等是个人储蓄存款,荣氏及其他股东存款为末。以上债务,按照等级依次偿还,银行可将利息从1分降至5厘。宋子文胸有成竹,甚至当面向荣宗敬表态,将任命中国银行高管霍宝树为申新总经理。

看着宋子文飞扬跋扈的神态,荣宗敬顿感失望,之前建立的希望瞬间破灭。若说陈公博假公济私,那么宋子文则是公开掠夺,荣宗敬呆立许久,说不出话来,碍于宋氏权势,不敢当面拒绝,推脱回来和荣德生计议,便写信给宋子文: “一、三、四、八等厂,因系股份公司,未经适当手续,似难一时独断。其余各厂系弟个人事业,并无股东关系,自宜酌听尊裁,不敢多持成见。”

对于宋子文的计划,荣氏一族断难容忍。荣伟仁在给姐夫李国伟的信中表达担忧:“政商合办之事,在中国从未做好,且商人无政治能力策应,必致前功尽弃。事关股东血本,生死问题,非努力理争不可。”荣宗敬致信宋子文,婉转拒绝。

宋子文并不放弃,找到陈光甫详谈,希望他站在自己这边。陈光甫心中不悦,不好当面决绝,谎称回去商议,便匆匆告别。

回到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陈光甫与李芸侯分析,认为替宋子文做恶人,不仅在声誉上受损,每年还要亏损,“不能接受”。陈光甫于是对李芸侯说:“我没有办法反对宋子文,你负业务上的责任。明天宋子文在他家开会,你代我出席应付,他问起我,说我有病好了。”

次日下午,李芸侯与浙江兴业银行涂新六、中国银行霍宝树等人到宋家开会。席间,宋子文谈及申新一事,询问在座意见,李芸侯直接回绝。宋子文抬出陈光甫,李芸侯说:“这笔款子是我放的,所以归我负责。照这办法,我行肯定要亏本,还望宋部长大力帮助我们渡过难关。”

宋子文又以中国银行同意为由,继续施压,被李芸侯轻易化解:“或者把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借给申新款项转给中国银行,中国银行是发行银行,问题不大。”宋子文脸色大变:“这样就不能再谈下去了。”

与此同时,申新各厂奋起反抗。无锡申新三厂股东发表联合声明称,申三股权独立,不包括在“申新系”之内,并言之凿凿地指出,上海申新各厂欠申三400万余元,申三当为申新债权人。其旨在扰乱局面,让宋子文知难而退。此外,为防备宋子文节外生枝,再出招数,申三股东重金聘请知名律师担任法律顾问,捍卫工厂权益。一时之间,宋子文不敢轻举妄动。

僵持到1936年秋天,局势突然扭转。各地棉花丰收,供应充足,收购价直线下跌;另一方面,消费市场渐趋活跃,棉纱、布价格开始上扬。持续4年之久的“棉贵纱贱”困境随之消解。

市场反映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申新各厂境况好转,申二、申五复工。期间,荣德生在无锡主持公益铁厂,自造机器,日产新式织布机8台,性能不差于日本、英国机器,成本却便宜一半。自产机器在申新各厂普及,渐次恢复繁忙景象。宋子文再未提及接管申新一事。

进入1937年,全国风调雨顺,申新各厂赢利日增,福新、茂新面粉产销两旺,三新财团呈现久违的兴旺之象。

正月十六,荣德生62岁生日,荣宗敬奔赴无锡,与荣德生庆生,并计议企业未来。兄弟互通消息,认为虽债务沉重,但前景看好,正应增加纱锭、添置机器、扩建新厂,力图更大发展。二人勾画企业未来宏图,言谈间,不觉已到三更,仍意犹未尽。然而,数月之后,卢沟桥的炮火将一切美好想象摧毁。

国破山河在,历经劫难的荣氏企业又将面临怎样的灾难?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荣宗敬之死

在战火蔓延至上海之前,政商两界已作好最坏打算:为避免重大损失,内迁看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1937年8月10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资源委员会关于拆迁沿海工厂的提案,这意味着企业内迁提上日程。11日,上海工厂联合迁移委员会成立,开始动员上海工厂、企业,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放眼上海滩,一派忙乱景象,在政府规劝下,部分企业拆厂迁移,辗转内地。这些企业多属小厂,员工少、设备简单,纵然转移厂址,也不会动摇根基,花费也不多。而对于上规模的企业则另当别论,盘根错节的供求关系暂且不论,仅拆卸、装运数量庞大的机械设备就是一笔不菲费用,转移之后能否招到工人、站稳脚跟、打开市场,均是未知数。因此,大企业反而不急搬迁,也许是在作最后的决断,也许是在寻找第二种选择,总之,极少者付诸行动。

以规模而论,荣氏三新财团毫无疑问属于大企业集团,荣氏兄弟同样为搬迁问题而费心思量。

单以面粉厂、纺织厂计算,荣氏旗下就有21家工厂,其中14家位于上海,占2/3份额。此外,4家位于无锡,其余3家分布在汉口、济南两地。可见,上海、无锡是荣氏企业的大本营和根据地,如果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