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望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当然需要自我创造。然而,什么是创造力呢?必须继承传统的文化遗产,从合乎时代的新角度,给予阐释,并赋予新的意义。也就是说:创造绝非自真空中产生,乃是传统的再系统化,与再精纯化。
现代日本和新加坡,便是由于“固有传统”、“西洋精华”与“自我创造”的取向,而获致成功的例子,我们还犹豫什么呢?(二)请肯定中国式管理的价值,主要在“确立人的主体性”。
康德(ImmanuelKant)希望“对待人类,包括你本身或一切他人,常同时当做目的,而不当做手段来使用”。中华文化向来重视人的尊严与价值,就今日工业社会“人逐渐沦为机械的零件或附属物”来看,尤觉可贵。
西方式管理视员工为“平均人”,只能够依据工作说明书的规格工作,不能够有能力就多做一些。管理者为“合理人”,似乎理性得没有感情,殊与事实不合,中国式管理应注重组织成员,都把他们当作“伦理人”看待,进而希望管理者成为“服务人”(替员工服务),而员工则扮演“感谢人”(对“服务”感谢,因而尽一己之力,尽一己之心)的角色。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第三篇第一章还会再加讨论。
中国式管理的价值,完全表现在孟子所说“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的文化。人的尊严,并不是如同生物那般,顺乎自然的本能行为,却是经过“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免“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这种“能者多劳”的服务人生观,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所在,可惜进来已经遭受重大打击而流于口号。殊不知这种突破“同工同酬”的服务精神,乃是中华文化的特色。
由于关系十分重大,当另行申述之。
(三)请重新检讨管理的意义及内涵。
西方式管理并无统一的定义,但“经由他人的努力及成就而将事情做好”则是普遍共认的“管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其应该做好的工作,管理者也不能例外。比较确切地说,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做好分内的工作,而不要做不该做的事。
中国人自古以来,即视管理为“修己安人的历程”。管理活动,起于管理者的修己功夫,终于安人的行为。员工当然也应该修己,因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组织成员,都应该识自己的能力和所处的环境,协助做好安人的行为。
安人的行为,绝对不是“管闲事的行为”。凡是应该管的事情,基本上就不是“闲事”。“闲事”应该指那些不该管的事情,越多人喜欢管闲事,这个团体就很容易陷入不安的状态,不可不慎。
至于管理的内涵,包括管理的目的、管理的力量、管理的精神、管理的原则、管理的方法以及管理的境界。中西均有主要的差异,最好适当地有所辨别。
(四)请重视管理的形上基础。
分析日本式和美国式的管理,绝大部分是相同的。日本式管理界绝不讳言,他们深受杜鲁克的影响。美国式管理界痛切检讨“日本能,我们为何不能?”之后,显然并没有失去自信心,只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式管理的长处,在于经营理念的确立。使员工无形中,能够产生“协同”的精神。当然,美国式管理也有其形上基础。海德格说:“形上学属于人的本性,并非可有可无的东西。”不过十九世纪以来,美国重科学而轻哲学,形成反形上的潮流,对美国管理的发展相当不利。近几年来,由于日本式管理的冲击,美国似乎已经转向,逐渐重视管理的形上基础。
形上学与形上信念,并不是万灵丹,无法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它在管理中,始终居于决定性的地位。例如如果我们缺乏“仁爱”的形上信念,便无法真正体认“服务”的真义。不能真心尽力去“服务”,因而停留在“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的口号阶段,徒然嘴巴喊喊而已。
事实上,各国管理的不同,仅在于形上信念有所差异,所以我们要建构中国管理模式,便非重视管理的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形上基础不可。
(五)请划分“管理物的方法,可以完全学西方;管理人的方法,不能完全仿效西方”。
西方的科学文明,驾乎中国之上,他们研究发展成一套良好的管理物的方法。由于物不具有情绪反应,没有心理作用,物在西方或在中国,不会有多大的差异,所以西方那一套管理物的方法,我们不但不应该排拒,而且可以放心地使用。
中国几千年以来,社会上的风土民情习惯,和西方的大不相同。心理学家指出“行为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函数”;我国易学也认为“要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必须依据这个人的本质及其所处的环境”。中外环境既不相同,管理人的方法,当然不能完全仿效西方,务必加以适当的调整,才有成效。
至于管理哲学,恐怕外国还不如中国。今天我们必须切实了解中国自己的管理哲学,采纳西方进步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才能开出现代化中国式管理美丽花朵。
(六)请建立中国式管理体系。
管理的本质,就儒家而言,是“安人行为”;就法家而言,系“功利行为”;就道家来说,是“自然行为”;就墨家来说,为“利他行为”;就易学的观点来看,是“人道行为”;就宋明理学的观点来看,则为“循理行为”。
由于时代的变迁,我们不可能完全依据某一家的思想来建构中国式管理的体系。但是管理必须做到孔子所说“一以贯之”,才能够前后呼应,步调一致,所以不可能完全没有体系。
实际上,中国思想的总源头是“易学”。如表1…3…2。陈立夫先生指出“儒学思想是来自周易,道家思想来自归藏易,墨家思想是来自连山易,其它各家亦皆渊源于易”,可见诸子百家,莫非“统之有宗,会之有元”。钱穆先生曾以王弼为例,说:“从来认为易经里面是儒家思想、老子是道家思想,那么王弼着这两部书,是用老子思想来注易经呢?还是用易经思想来注老子的?”钱先生并且说明“宋代的儒家及理学家,他们反对道家、反对佛教,但是教人读易经,还是叫他们先读王弼注”,以推定“王弼思想还是从易经来的”,因为“他所宗是孔子,但他又注了老子”,“孔子、老子之上还有元,在王弼讲来,就是周易了”。
如果觉得易学难懂,甚至一时无法入门,那么,以儒家思想为主流,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为辅,也可以建构出“一以贯之”的中国式管理体系。这样,说起道理来,才不至于前后矛盾,简直不能“自圆其说”。
第4章 中国管理哲学的现代化
2003年农历春节,英国电视台有史以来,首次以纯正的普通话,代替往昔的广东话,说出“新年恭喜”这一句祝贺的话。欧美各国,愈来愈多的人参加托福考试,考的不是英语,而是中国语言。
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遭受各方面的挑战,已经明显地动摇。
许多人都在预言:21世纪的人,如果不学习方块字,不了解儒家的基本观念,很可能成为地球村的二等公民。
儒家的智能,能不能作为21世纪的主流?有待于大家的努力。至少中国管理哲学的现代化,可以提升中国人在地球村中的竞争力。在经济发展方面,获得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能力,应该对提高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管理哲学,和儒家的智能,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中国管理哲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再加上一些道家和佛家的观念。这是长久以来,所造成的结果。
一般而言,我们在做计划的时候,是标准的儒家。所有“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警语,无不出自儒家,一付很有把握的样子,表示计划周详,非成功不可。到了执行阶段,道家的思想就出现了。想不到的事情一大堆,不如顺其自然,以求和谐安详,至少可以安顿自己的生命。原先的计划未必符合天道的要求,不如学习水的曲直随形。上有对策,下即有对策,几乎没有一种计划,真正是百分之百的贯彻实施。总会出现一些调整,才叫做合乎时宜。到了检讨的时候,展现佛家的修养,用阿弥佛陀来化解一切过失。每次检讨,清一色地将责任推给制度,很少有人斗胆针对人来考核,否则立即成为人身攻击的对象,为众人所不容。
儒家管理哲学,实际上便是大学之道。大学这一本书,一直被当作初学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