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内的罗布泊地区,有一座被流沙埋没了千余年的古城,这就是楼兰。据历史文献记载,楼兰古国曾以灿烂的文化、繁荣的经济炫耀于世,它曾经一度是我国西北地区鼎鼎大名的36个城邦国之一。我国汉代大旅行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后不久,楼兰即并入西汉版图。
在历史上,楼兰的疆域曾扩展到罗布泊以东,民丰以西,孔雀河以南、楼兰以北,是一个面积很大的城池。城内人烟繁盛,城外沟渠纵横,丝绸之路进入塔里木盆地的第一站就是楼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是,大约在公元4世纪以后,这座很大的城市忽然从地面消失了,从东晋到近代,我国史书上再也找不到它的名字,神秘的楼兰古城从此踪迹难觅,不为人知。古城楼兰到哪里去了?它为什么不声不响地消失了?尽管多年来国内外地理学家进行了全面考察,但仍没有一个公认的看法。
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为了考察罗布泊,来到塔里木盆地,在盆地的东部无意之中发现了在这一片寸草不生、渺无人迹的荒原上,竟有一座被风沙吞没的古城,探险家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这座古城的城墙高4米,厚8米,在长、宽大约300多米的城垣中间,残墙断壁比比皆是,遍地撒满了大量的古钱币,屋内土炕、锅台仍在,似乎在向这位不速之客诉说着当年的繁华。这位探险家在挖掘时发现一张纸片,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楼兰”两个汉字,楼兰终于被发现了。
自斯文赫定以后,德、俄、英、美、日等国的一些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纷沓而至,到这里进行考察。解放以后,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也多次深入塔里木进行研究,对楼兰古城的消失作了种种猜测。
有人推测,由于楼兰正处于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由此而逐渐发展起来。但后来丝绸之路改线后,楼兰盛况逐渐衰退。以后,又可能由于西凉、吐番等外族人的入侵,杀死了城里的全部居民,或使楼兰人多次外迁流散,侵略者的铁蹄无情地践踏,使楼兰消失了。但是上述两个原因又缺乏有力的证据,难以解释清楚,无法证明其正确性。
还有一种推测:由于近一两千年以来,这里的气候日趋干旱,风沙日益增大,农业急剧减产,难以养活这么多居民,楼兰人只好迁移到其他地方去。
从前湖泊密布的楼兰,开始沦为黄沙遍野、荒芜不堪的不毛之地,最后被风沙埋没了。但是,这种说法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气候的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一两千年的时间里,气候不会改变得这么快。
第三种推测是河流改道、水源断绝假说。在古楼兰的繁盛时期,当时源远流长的塔里木河、孔雀河就流经楼兰古城,并且注入距楼兰不远的罗布泊,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丰富的水源,给楼兰地区带来了无限生机。但是,后来放荡不羁的塔里木河改道南行,河水从上游流入新河道里去了,只有孔雀河一水注入罗布泊,罗布泊也逐渐减小,最后只剩下干涸的湖盆。没有水源,生产生活用水无法解决,树木野草枯死了,使原先水草树木丰盛之地逐渐变为风沙弥漫之处,人们只得背井离乡,楼兰古城也就逐渐被埋入沙层之下而消失了。
石头天文历
美国怀俄明州北部有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名叫休林达的小村。在这个村子的西侧屹立着几乎横贯南北的落基山脉,就在这附近,人们可以看到稀稀落落地散布着四百年前居住在此的美国印第安人的遗迹。其中一个最为壮观的是人称魔轮的古迹。
魔轮座落在山体巍然隆起的、海拔2816米的平坦高原上,整个建筑呈圆形,直径达26米。中心是一个用当地所产的石头垒起的直径4米、高约60厘米的圆锥形石堆,圆周上均匀配置着六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石堆,其直径比中心石堆略小,高度一样。另外,从中心向外有28条用石子铺成的轮辐线,从远处望去,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轮子平躺在地上,十分壮观。那么印第安人在这个高原上修筑这座石头建筑物究竟有何用处呢?这是一个长久以来令人困惑不解的谜,不知吸引了多少考古学家来此考查。
不久以前,天文学家艾迪认为被称为魔轮的石堆具有天文学的意义。七个石堆两两连接而成的直线,瞄准着某特定时刻的某个天体的位置。譬如有一组连线恰好是与日升方向相同,瞄准将要日出之前升起在东方的毕宿五或参宿七那样明亮的星。但是从中心向外辐射的28条轮辐线隐藏着什么涵义呢?艾迪猜测28表示参宿七、毕宿五、天狼星等顺次在日出之前升起在东方的天数间隔,轮辐状排列是用来记录天数。但是考古学家对艾迪的这一见解表示异议,他们认为辐射线仅仅是装饰品,它象征太阳的光芒。另一种观点认为它表示印第安人捕猎的大动物野牛的肋骨的根数,因为野牛的肋骨恰好是28根。遗憾的是,哪一种看法都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据,不过这个数对印第安人来说肯定具有特殊的涵义,究竟是什么涵义,始终没有搞清楚。
正当人们为各自的观点喋喋不休地争论时,从英国传来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原来在英国也有这样一个具有天文历法意义的与此类似的古代建筑,所不同的是,它是用许多根硕大无朋的石柱围成的,曾经也是一个千古之谜,现在被天文学家霍金斯解开了。
在英格兰东南部的历史名城索兹伯里附近,有一个名叫阿姆斯伯里的小村,村西的原野上矗立一座由许多根硕大无朋的石柱围成的史前建筑,当地人叫做“斯通汉奇”(stone…henge),意思是“高悬在天上的石头”。这些石柱排成圆形,地基的直径达70多米,最高的石柱高达10米,它们的平均重量有26吨,其中有不少还是横搁在两根竖直的石柱之上,这在还是靠原始劳动工具的古代,简直难以置信人们是如何将这样笨重的石柱举上去的。难怪人们称之为高悬在天上的石头。
与魔轮一样,这座石头建筑物究竟作何用处?始终也是一个谜。直到60年代中期才由一名颇有点“考古癖”的天文学家霍金斯揭开了这个谜。
霍金斯凭着他天文学家敏锐的感觉来到了已为无数研究者踏遍了的现常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斯通汉奇的中间一圈是石柱,外围还有许多大小石块,其中好些石头两两连接而成直线,瞄准着某特定时刻的某个天体(主要是太阳和月球)的位置。例如有一组石头共14块,它们的连线中有24根分别在夏至、冬至或别的节气时,指向太阳和月亮升起或降落的方向。霍金斯就这样解开了这个谜。原来斯通汉奇是英国古代居民用来确定24个节气的一本石头天文历!
“丝绸之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大概自秦汉开始,丝织品不但畅销国内,而且远销域外。早在战国时,西方人就称我国为赛里斯(意为“丝国”),我国丝绸已誉满天下,但是大宗的丝织物传到西方,还是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的事情。当时我国的大量丝织物沿着张骞通西域的道路运往中亚、西亚各国,各国人民争相购买。这种中西贸易,从西汉开始,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持续到唐代,直至元代才开始衰落下去。这条运销丝织物的通道,中外历史学家就称为“丝绸之路”。
西汉时的“丝绸之路”,东起国都长安,沿渭水西行,经咸阳、陈仓(宝鸡东)、金城(兰州),然后穿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到敦煌。由敦煌分南北两路,南路出阳关,缘昆仑山北麓向西,经若羌、且末、精绝、扜弥、于阗、莎车等地,越过葱岭到大月氏、安息(伊朗),向西经条支(阿拉伯)到大秦,即古罗马帝国。北路由敦煌向西北出玉门关,到伊吾(哈密)、车师(吐鲁番),沿天山南麓向西经焉耆、乌垒、轮台、龟兹(库车)、姑墨(阿克苏)、疏勒(喀什)等地,然后越葱岭,到大月氏或大宛、康居、奄蔡、再向西南经安息、条支到大秦。
这条丝绸古道,历经数代,到了唐代,由于当时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发展,东西方交往格外兴盛,在天山以北又开辟了一条新路。沿路主要通过天山北麓的庭州(吉木萨尔)、轮台(米泉县)、张保守捉(昌吉县)、石漆河(精河)、弓月城(霍城西北),沿伊丽河(伊犁河)向西,至西南的碎叶城(托马托克)。然后经怛罗斯(江布尔)、石、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