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前,美国的一项火星探险计划正在着手实施。按照科学家的估计,这个火星探险队可能需7~8人,飞船重约200~300吨。现在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首先,要能使宇航员适应在太空中长期的生活。我们知道,一个人就算不做任何工作,半卧在床,一昼夜也需要消耗1公斤的氧气才行,同时,由于二氧化碳总量达到20~30%时,宇航员就会窒息而死,因此还要考虑吸收二氧化碳的化学物质的重量,再乘以宇航员整个飞行所需的两年的时间,估计需携带6~7吨含氧气在内的化学物质。另外,火星飞船还需携带航天员所需的水和食物,若不考虑重复利用,一昼夜一名宇航员约需600克干食品及2000毫升的水,而进行长远的火星探险飞行,显然不能只派出1名太空人,要知道仅火星登陆小组就会有3名成员。因此一路上,食品及水源需要10吨左右,这可是一项沉重的负担,为了减轻这个负担,只有使用再生循环系统,该循环系统将由太空人、植物、鱼类和一些处理机器构成。宇航员一天的排泻物将与一些水混合,然后粉碎,经几道工序处理及微生物分解后,一部分作为植物肥料,另一部分混入一些饲料(可取自植物的根、叶、茎等)后喂给所饲养的鱼。这样,水份可以净化后重新使用,所消耗的东西可通过生物循环,以鱼肉以及蔬菜的形式再次作为食物供宇航员使用。至于工作能源,可以充分利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而宇航员的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的吸收均可由植物及专门培育的球藻类植物完成。经科学家估算,3平方米的南瓜叶子完全可以产生满足一个人一天的氧气需求。而一个65升的充满水和小球藻的鱼缸能产生满足一个人几天之内的氧气及食品需求。由此可见,为适应长期的太空生活,这一套小小的生态循环系统还是蛮管用的。有了这样一系统,再加上像前苏联等国已有的长期太空生活经验,作一次两年左右的太空旅行看来是不成问题的了。
在解决了长期太空生活的问题后,下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建造并发射这艘前所未有的、重达几百吨的巨型宇宙飞船了。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和前苏联科学家的意见不谋而合,他们都提出利用航天飞机或运载火箭将飞船的部件分批发射到环绕地球的轨道上,通过驻留在轨道空间站中的技术人员进行飞船的装配。一架航天飞机大约要作10~15次飞行才能将所需材料全部送上天,前苏联科学家甚至还提出建造新型的发射能力达100吨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那样,只需2~3次就能将部件全部送入轨道。装配好的飞船看起来像个大飞翼,前面船头部分是驾驶舱,后面船身是宇航员休息及存放物资的货舱。在火星飞船背上还会背负一只小的登陆飞船。等到进入火星轨道之后,母船将在火星旁边的轨道上进行环绕飞行,而登陆飞船将带上3~4名登陆队员到火星上直接登陆,进行科学考察。考察之后,登陆队员将携带所得科学资料及矿物标本甚至生物标本(如果有的话)乘登陆飞船返回母船,然后返航回家。
经过这次考察之后,人们将对火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到21世纪中叶,正式的火星开发就会展开,并很快建造出火星城市,同时改造火星气候,使之适于地球人生活。
这一切都还暂时是个幻想,但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达到这一目标并不困难,也许真的就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人类登上火星成为现实。
精卫填海新传
传说我国古代太阳神炎帝有个聪明美丽的女儿,叫女娃。女娃喜欢蓝澄澄的大海,常到海边沙滩上去捡五光十色的贝壳。
一天,她在海边玩,从一块礁石跳到另一块礁石上,寻找好看的贝壳。
她捡了很多很多彩色贝壳,玩得非常开心。因此,她没有留意到悄悄从天边卷来的风暴和正在慢慢上涨的潮水。
一大片黑云,像一群无羁无绊的野马朝她奔来,天变得愈来愈暗。潮水涨得已经淹没了其他礁石,这时,女娃才发现,她站立的礁石四周全是水,潮水还在继续涨。
女娃吓得张口喊:“妈妈——”,话音还没有落下,狂风暴雨挟着海浪,朝她打去,把她卷进了无边的大海里。
第二天,暴风雨停息了,海面又恢复了平静,女娃却再也回不来了,无情的大海吞没了她幼小的生命。
女娃死后,她的精灵化作一只鸟,住在山西省长子县西边的发鸠山上,她发誓一定要把大海填平,不让它再残害无辜的生命。
于是,这只叫作精卫鸟的鸟一年四季,不分昼夜地衔了枯枝、石子,飞到浩瀚万倾的大海上空,往海里丢去。就这样,精卫鸟年复一年地工作着,从不间断。她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矢志不移的精神,受到人们的赞颂,人们世代相传着她的故事:精卫填海。
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人类能够生活的陆地只占29%,约是1。5亿平方千米,其中能供人类使用的农田只有44亿公顷。地球上的人口却在猛增,据联合国统计机构预测,到2000年全世界人口将超过65亿。面对人口剧增、土地资源有限的局面,怎么办呢?向海洋要土地。于是,围海造田,就成了开发海洋的一个重要部分,这项工作有些国家早就在进行了。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荷兰”的意思是低地。荷兰全国24%的面积低于海平面,只有1/3的面积高出海平面1米。荷兰人民世世代代都在向大海挑战,以修堤造坝、排水排涝、填海造陆、与海水搏斗著称于世。
日本是个地少人多的国家,对海上造地非常感兴趣。他们制订了移山填海计划,把挖山的土石运去填海造地,每小时可运1600吨石头。把山移走后的平地建住宅;填平了的海同样可以建造住宅。他们准备用200年时间,在日本四周建立700个人工岛。这个计划如果成功,日本的国土实际上将增加1倍。目前,他们已在神户外3千米的海中,建造了一个人工岛,面积36公顷,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岛。人工岛的外侧是防波堤,其他三面是现代化的码头,可同时停靠21艘万吨级船。人工岛实际上是一个小小的现代化城市。他们设想在水深100米的海中地区,筑一个周长为100千米的圆形坝,然后用抽水机把坝内的海水抽干,在700平方千米范围内,建起一座可供200万人居住的圆形城市。
新加坡没有内陆,所以,也得向海上扩展。他们用斗轮式挖掘机,挖2000万平方米的土,用运送带把土运到海边,最远可达9千米以上。填海得到400万平方米的建筑场地,搬山可得到120平方米的土地。
摩洛哥是个面积较小的国家。他们实现了向海上夺地的设想,结果使自己的领土扩大了。
我国北方渤海湾浅海区,那里自然条件复杂,有波浪、风暴潮、泥沙沉积、海底滑坡等,又是属于强烈地震区域,是世界上最复杂、最不稳定的海洋环境地区之一。就在这里,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九设计院为天津大港油田设计了一个人工岛,岛上有起重机区、动力区、储罐区和生活居住区,被誉为“中华第一岛”。
在21世纪,人类依靠更加先进的科技力量,向海洋要地的规模将比现在更大,人类的许多活动都会在海洋提供的土地上进行。
现代世界七大奇观
伊泰普大坝
足有8公里宽的伊泰普大坝耸立在巴西和巴拉圭的边界上,横跨巴拉那河,为修筑此坝,工人们将世界上最大的七条河流改道,搬运走5000万吨土石,以开凿一条2。1公里的侧道。而使用的混凝土是修建英吉利海峡隧道所用混凝土的15倍。大部分混凝土都用于修筑大坝的地基。主坝包括空心混凝土扇形体,而侧翼用土石填塞。
伊泰普大坝真正的奇迹是其发电厂。该发电厂有0。8公里长,一半在水下,包括18台水力发电机,每台直径16米。对于每台发电机来讲,每秒160吨水从一个直径10米的管道流向一个涡轮机。一个机组的发电量达12600兆瓦。
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
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高达553米,是著名的西雅图空间尖塔高度的3倍,是世界上最高的独立式建筑物。该塔与其说是建造的,不如说是挤压出的。
液压千斤顶每天将滑模组件升高5。5米,混凝土从滑模底部随其升高而注入。航空式轰炸瞄准器使塔保持垂直。现在,其偏差只有28厘米。位于335米高处的7层建筑物是沿着塔基的周围建造的,然后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