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牙科器械及辅助设备的发展
  1840年,布雷福斯泰尔在巴黎制成了第一个橡胶的牙齿整形装置,后来出现了拔齿钳。到19世纪,不但拔齿钳有了改进,而且其他牙科机械也接连不断地发明出来。1838年发明了手柄式牙钻;1888年发明了软索;1870~1876年发明了靠脚踏转动的牙钻;1891年发明了电动牙钻。牙科用的带头垫的扶手椅,首次出现于1848年。1850年,液压扶手椅问世,这种椅子可借助液压千斤顶升高座位。后来,经过进一步改进,借助于一个液压泵可使手椅呈各种角度的倾斜。1886年,惠特科姆对牙科所用痰盂进行了改进,使之成为可以通入连续水流的痰盂。1881年,经约翰斯顿的改进,又增加了一个阀门和一个唾液泵,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和卫生。自1929年以后,牙齿整形用的矫形器,多用不锈钢制作。




内窥镜的发明与应用
  内窥镜是用于深入人体内经过有视检查人体内部疾病并可辅助治疗的医疗器械。世界上最早的内窥镜是由法国医生德索谬萨克斯于1853年发明的尿道检查镜。西班牙人加西亚于1854年发明了喉镜。1865年,德索萨克斯又发明了膀胱镜。这一时期是内窥镜最初重要发展阶段。 
  1878年,爱迪生发明了灯泡,特别是微型灯泡发明后,临时安排的手术内窥也达到非常精确的程度。1890年,德国人基利安制成了气管镜。20多年以后,在美国人薛瓦利埃·杰克逊的推动下,支气管镜进入了实用阶段,在常规的肺病检查中开始使用支气管镜。1862年,德国人库斯莫尔创造了食道镜,并由基利安在1898年完成了某些改进。1903年,美国人凯利创造了直肠镜,但直到1930年后才开始普遍使用。1931年,瑞典人雅各布斯改革了胸膜镜检查法。1922年,美国人欣德勒发明了胃镜检查法。1928年,德国人卡尔克创立了腹镜检查法。1936年,美国人斯卡夫进行了脑室镜检试验,1962年,德国人克奥和弗累斯梯尔又发明了脑室检查法。从此形成了一整套内窥镜检查方法。 
  这一系列的发明与应用,不仅提高了诊断水平,而且使许多疾病可在内窥镜的直视下进行治疗和手术,大大提高了医疗水平。




听诊方法的发明
  世界上第一次名符其实的听诊方法是由法国人雷奈克创用的。在1816年的一天,巴黎医学陆军教授雷奈克在检查一位患心瘤的年轻妇女时,由于病人太胖和羞怯,将耳朵靠近她的胸部,还是听不到心跳声。机智的雷奈克突然想起声音经过空中管道时会增大。于是他用一张纸卷成管状,一端放在病人心脏部位,然后倾听纸管的另一端。事后他回忆说:我当时既惊诧,又喜悦,我听见心跳声,而且比过去听过的要明显。为了更方便地使用这种方法诊断病情,他自制了一个木质的听诊器。在多次试验的基础上,发现最适合做听诊器的材料,是各种轻质木材或藤。此后,听诊器就成了诊断肺部疾病的一种重要工具。 
  雷奈克的专著《间接听诊法》在1819年出版时,出版商随书赠送一个听诊器。在这本书中,雷奈克详细地记述了诊断的水泡音与轻罗音——经由听诊器所得的心与肺的声音。他还仔细地将各种诊音分类,并以临床观察和解剖为根据对各种声音做了解释。 
  雷奈克的听诊器后来经过奥地利人斯科达的改进,变成了非常好用的双耳听诊器,今天已普遍用于世界各地。雷奈克终年45岁,但他的影响很大。 
  正如著名学者李涂利所言:每位医师,就听诊而言,都是雷奈克的门生。




CT的临床应用
  CT—X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仪,是电脑与X光扫描综合技术的产物,集中了当代一系列不同技术领域的最新成就,它能把人体一层一层地用彩色图像显现出来,检查出体内任何部位的微小病变。 
  CT的研制始于本世纪60年代。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首先提出现实可行的图像重建的数学方法,并用于X线投影数据模型。以后又提出多种方法,不久便实现了临床应用。1967年,英国的工程师亨斯菲尔德开始了模式识别的研究工作。1969年,他制作了一架简单装置,用加强的X线为放射源,对人的头部进行实验性扫描测量,取得惊人的成功,得到了脑内断层分布图像。后来,他又致力于将测量扩展到全身。1971年9月,他与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在伦敦外一所医院安装了第一个原型设备,开始了头部临床试验研究。10月4日检查了第一个病人。患者在完全清醒状态,朝天仰卧,X射线管在患者上方,绕检查部位旋转,在患者下方装置一计数器也同时旋转。 
  由于人体器官、组织对射线吸收程度不同,病理组织和正常组织对X射线吸收程度也不同。这些差别反映在计数器上,经电子计算机处理,便构成了身体部位的横断图像呈现在荧光屏上,试验结果在1972年4月召开的英国放射学家研究年会上首次发表,宣告了CT的诞生。 
  1973年11月在北美放射学会上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一设备,震动了医学界,被称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为此,亨斯菲尔德和科马克共获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6年以来,CT在临床广泛应用,此类设备发展极快,日趋完善,而且种类增多,它们结构不同,特点各异,在临床应用中互相补充。于80年代初,CT发展到第五代,世界各地装有2000多台。扫描时间由几十分钟缩短到几秒钟,从早期的头颅扫描发展到全身扫描,极有利于疑难病症的诊断。CT不仅用于临床诊断,而且应用到放射治疗射野和剂量的设计,心脏动态扫描,精密活体标本取样,癌变组织鉴别等方面。CT与X线透视、超声、同位素等影像显示方法相结合,建立起影像诊断学。现在,CT扫描是现代医学三大显像技术(同位素、CT、超声波)之一,成为现代化医院的标志之一。




B超的临床应用
  B超即超声显像诊断法,将界面反射信号以光点表示,并以各种类型的成像成方法构成人体各部位的切面声像图,将所示图像与解剖与病理结构相对照以诊断疾玻1949年,豪里和布里斯完成了第一个超声成像系统,并于1950~1951年间获得了第一幅小腿声像图。早期的B型显像法属双稳态显示,图像缺乏层次,分辨力差。以后有人应用PPL型诊断仪,1958年产生BD型超声切面显像仪。 
  70年代以来,由于灰阶显示和实时扫描技术应用,超声显像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种具有先进水平的超声显像仪,普遍采用了振幅灰阶编码技术、数字扫查转换器和电子动态聚焦系统等新技术,加快了成像速度,改善了分辨率。其他新型的超声成像系统,如C型、F型、PPL型、BP型的显像技术,超声电子计算机体层显像(超声CT),电视示超声透视机,超声全息显像等也相继出现,近年来又开始应用多探头电子开关式扫查法和快速自动扫描法。中国于1959年初次制成ABP型诊断仪,开始显像的应用。以后不断改进,1975年又制成了两种上述新型仪器。已用于临床,较旧的BP型扫描法也前进了一步。




心肺机的发明
  本世纪30年代以前,心脏一直是个手术禁区,犹如伊甸园的禁果,神圣不可侵犯。 
  原来,心脏跳动停止,血液循环也就停止了。如果血液循环停止6分钟,大脑便会缺氧,人生命就无可挽救。6分钟时间,即使最简单的心脏手术也是无法完成的。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心脏是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的。 
  1930年10月3日,美国波士顿麻省中心医院有一个患肺动脉血栓症的病人危在旦夕。如果打开胸腔,除去凝血块,病人便可得救,否则,只有等死。医院外科医师查吉尔冒险一试。他和助手实习医生吉伯思将病人麻醉,切开血管,但是,病人还是因脑缺氧而死去。这血的教训,深深激励吉伯思医生发明一种代替心肺跳动的机器,突破关键的6分钟。 
  1931年2月,吉伯思实习期满和研究生玛莉一起研究心肺机。他俩设想,把患者静脉系统的血用泵打进贮存器中,贮存器内贮有起动机器必需的血液,然后血液进入充氧器,它是膜式充氧器,代替人体肺的功能。它由下列4部分组成:一是气体交换器,给血液充氧并消除二氧化碳;二是热交换器用来调整血液的温度;三是消泡室,用消泡剂消去血液中的气泡;四是沉淀室,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