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之四十三秒。他们的计算还证实了天文学家们的估计:40亿年前,地球自转比现在快3倍,即40亿年前的一天(地球自转一周)仅8小时。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现代的科技手段为解开千古之谜提供了可能。




地球成因之谜 
  自然科学的发展,拨开了千年的迷雾,扩大了人类的视野。自19世纪后半叶,人们开始对地震时观测到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地震是地壳运动引起的”结论。而围绕地壳运动的问题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将各家之说归纳成以下6种:第一种说法是,地球是一团热质冷却固结而成的,冷却的次序是先外后里。在这样的冷却过程中,地球体积逐渐缩小,以致首先形成一个壳子,且到处发生褶皱、断裂,因而引起地壳运动。这就像一个瘦子穿上胖子的衣服易发生褶皱那样,地壳是定型,而其内部却在不断收缩,由于外大内小,地壳不可避免地要打褶。 
  然而,这种论点在以下两个方面遇到了困难:一是按照这种说法发生的褶皱和断裂,应该是杂乱无章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而是有一定的方向;二是地球内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由于这些元素不断蜕变会产生热量,其不仅可以抵消地球失去的热量,而且有可能大于失去的热量。由此可见,这种由于地球冷却收缩而引起地壳运动的论点有些行不通。 
  第二种说法与地球冷却的观点相反,有人认为地球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是不断收缩,而是不断膨胀。重力迫使地球物质趋向集中,而被压缩到一定程度的物质便拼命抵抗这种集中的趋向,是集中与反集中剧烈斗争的结果,引发了地壳运动。按照这种理论,由于地球的不断膨胀,在地球的表面必然要出现无数裂口,且这些裂口应该是普遍的、杂乱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另外,有些人从万有引力定律出发,把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吸引力引起的固体潮,说成是引起地壳运动的原因。这种说法也不全面,因为固体潮的影响是很轻微的,不可能在地壳中引起强烈的运动。否则地球在自转一周的过程中,也就是说每天都要发生强烈的地壳运动,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还有人提出地壳内部物质不断发生对流的设想,曾盛行一时。设想者认为,地球内部的物质,有的部分不断缓慢上升,另外一些部分相对缓慢下降,这样形成了对流。当对流上升到地表层下面的时候,分为两股平流朝着相反的方向流动。由于两股平流都具有相当大的能量且运动方向相反,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出现强烈的褶皱。这种观点,是从假定出发的,尚待用大量的事实加以验证。 
  在地壳运动问题上,还有一些人提出地壳均衡代偿的看法。他们认为,地壳上的某些地块发生了重力异常现象,重力场则要求这些地块保持原状,这一矛盾只好通过有关地块的相对升降运动来解决,从而导致地震。这种理论虽能解释地壳的垂直运动,但对地壳运动最主要的方式——水平运动,却显得无能为力。 
  当地球收缩说走入死胡同时,本世纪20年代初产生的大陆漂移说却红极一时。大陆漂移说认为:地层产生褶皱并不需要收缩。当大陆移动时,前缘如果受到阻力就可发生褶皱。就好像船在水上行驶时,在船头前面产生波浪那样。向西推进的南北美大陆,一方面在其东面形成了大西洋,另一方面在其西岸形成连绵不断的落基山和安第斯山脉。另外,随着贡瓦纳大陆的分裂而向北推动的印度大陆和亚洲大陆相撞就形成了喜马拉雅山。 
  本世纪30年代,大陆漂移说的赞成派与反对派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大陆漂移说宣告失败。其失败的原因一是缺少对大陆漂移的原动力的说明;二是认为地球不是坚硬的;三是根据正统派的高温起源说,地球在很久以前才是软的,如果产生大陆漂移的话,也应是在地球形成的初期。50年代末,古地磁研究证实,南北磁极的位置始终在移动。照理,这样的移动路线只有一条,奇怪的是,在北美和欧洲大陆上分别测定的北磁极迁移路线却有两条,它们不相重合,但形状相似,处处平行,要使它们合并成一条,除非把北美大陆向东移动3000公里。然而,这样就挤走了大西洋的位置,并使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连在一起,这正与大陆漂移说不谋而合。因此,被正统派打败的大陆漂移说又重新活跃起来。 
  然而,地球磁场的问题至今尚未有定论,大陆漂移说在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到了60年代,有人注意到各大洋中间海岭两侧的古地磁异常带,且正向、逆向带都呈对称分布,两侧岩石的年龄也大致对称排列,于是明确提出了“海底扩张假说”。这个假说认为:地壳运动最主要的动力是由于地幔物质的对流;地球上最上层约70~100公里厚的地方叫岩石层,其强度很大,岩石层以下几百公里厚的强度较小的一层叫软流层,对流就发生在软流层内。他们设想,海岭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也是新大洋地壳诞生的所在。地幔中玄武岩浆不断从海岭顶部的巨大裂缝中溢出,冷却后凝固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陆续上升的岩浆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所以造成古地磁和年龄数据的对称分布。当扩张的大洋地壳到达大陆边缘,使俯冲到大陆壳下的地幔逐渐熔化而消亡,因此找不到古老的大洋地壳。 
  这个假说在初提出时,根据并不充分,但经过观测研究证明它是可信的。 
  到了70年代,在漂移说和扩张说的基础上,诞生了“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说强调,全球岩石圈并非一块整体,而是由欧亚、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6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驮在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上,随着地幔的对流而不停漂移。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是几个巨大的岩石层板块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由于地震是大地构造活动的表现之一,所以板块的相互作用也是地震的基本成因。 
  板块构造说是综合许多学科的最新成果而建立起来的学说,被认为是地球科学的又一次革命,它为地震成因和矿产资源富集的理论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因此在当今地学界占有统治地位。不过,可以用来解释地壳构造运动的还有地质力学等多种学派。




地震之谜 
  地震同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据统计,地球上每年能测到500万次大小的地震。但由于许多小于2级的地震(微震)不被人们察觉,而相对来说发生大地震的次数较少,比如每年7级到8级的地震只有10多次,8级以上只有一二次;况且,许多地震发生在荒山野岭或汪洋大海中,因此每年发生地震的次数虽然很多,可被人们察觉的并不多。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 
  一般地,科学家们把地震归纳成以下几种:地壳的上层压力过重,地下的石灰岩洞突然塌陷,会发生地震,这叫陷落地震。这种地震影响小,发生次数也少。 
  火山喷发时,岩浆冲出地壳,发生爆炸,使大地震动,这叫火山地震。 
  这种地震影响也不大,次数也不多。 
  影响最大,次数也最多的是构造地震,这种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 
  地壳在运动过程中,坚硬的岩石有时会改变形状,引起破裂,这就形成了构造地震。 
  最近,一些科学家,如德国的克劳斯·沃格尔、美国的马钉科古斯等认为,地震是由于地球体积不断增大引起的。他们解释说:地球最初的直径只有现在的55%~60%。由于地球内部的原因,如温度的变化、冰层的溶化导致地球体积增加,从而引起地球表面板块破碎并互相分离。大量的水充溢于板块之间形成海洋。地球的这一发展进程,始于两亿年前。 
  地震是否确实系因地球体积增大而引起的呢?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所致?目前这还是一个谜。




地球之水哪里来 
  在太阳系里,地球是颗得天独厚的天体,它离太阳不近也不远;温度不太高也不太低;有稠密的大气层和丰富的水资源。据计算,地球上的水的总量达到145亿亿吨。它广布于地球的各个角落。江河湖海是它们的故乡;地下、大气、岩石和矿物中有它们的踪影;甚至在所有生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