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具体条款也可以看出,“121文件”对于防范房地产局部泡沫倾向、抑制投资过热现象和限制超前消费行为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房地产泡沫没有真正出现之前就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规范,是保证行业能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预见,随着这两个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执行力度的逐渐深入,房地产市场的土地供应和房地产开发的融资环境会更加规范,这对整个行业健康运行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于“121文件”的具体实施规则还将在未来进一步细化,对于高档住房、第二套住房等问题的判断也会进一步明确,但整个行业健康、规范、平稳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对于所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都需要逐步适应新的游戏规则,而对于万科而言,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冰糖甜橙哀牢山
夏日的昆明城雾蒙蒙,街道湿漉漉的。
吉普车裹在公共汽车、私家车和自行车组成的晨流中蠕动。出城上昆玉高速路,油门加大前往300公里外的葛洒镇。
9:30抵玉溪,拐进城里吃早餐。伴随烟草工业迅速成长的城市道路宽阔清洁,行驶的车辆不多,行人悠闲。飞豹的朋友Y小姐指着车窗外路中央一座金属制品雕塑:“王总,你看像什么?”
顺着她的指向望去,是一组竖向的金属架中央衬托起一只金属球,托架侧翼有序的垂直曲线,我联想到西洋乐器竖琴。
“是浪漫旋律中的一颗明珠?”老王瞎猜。
“好像原创是类似的意思吧。可当地老百姓怎么说?‘乱弹琴、扯蛋’,呵呵呵……”
继续赶路。恰逢收稻季节,公路两侧青烟袅袅,是农人在焚烧稻秸。起伏的绿色丘陵逐渐抬升转换成翠绿的山峰,吉普车沿着一条河流的河谷行驶。深绿色的平缓山坡中间杂着浅绿色块,山村透过盘绕云烟若隐若现。
“那是什么?人工开辟的牧场?”
“是甘蔗地。”
公路一侧两只慢悠悠的水牛、赶路的村民一晃而过。
“这里居住的是什么民族?”
“Hua yao dai。”
“花药袋?”
“花腰傣,傣族的一个支系,其女性服饰特征衣裙均绣上一道彩边,特别是讲究腰间色彩搭配,故称‘花腰’。花腰傣主要居住在哀牢山麓红河谷地。“
“也包括我们要去的葛洒?”
“包括。”
葛洒位于滇中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横断山脉从西北部插进云南,一条支脉云岭向东南延伸,接近云南东南边陲的红河、毗邻越南的一段被称做哀牢山。哀牢山属于未开发的地区,山中很多地方人迹罕至,特别适合探险、登山、野外生存训练及自然生态专题考察。
但此次行程既不是探险也不是登山观光,是专程去探望一对老人。
芭蕉树丛、红皮甘蔗林、流淌的河水、戏水赤身的村童……汽车沿着河谷路疾驰。中午抵达葛洒镇。但是除了个别的人外,镇上居民并无特别装束。作为玉溪人的Y小姐以遗憾的口吻告诉我:花腰傣人人能歌善舞,每年5月初的花街节,村民们都会身穿五彩缤纷的服装,载歌载舞。
为节省时间,我们没有停留,继续赶路。离开主路,汽车穿行于茂密杂树丛,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颠簸着爬升。左侧山丘上是人工栽种的果树园,树冠低矮齐胸,挂的果子包扎着白纸袋,Y小姐介绍说是橙子。绕过果园,看到另一座馒头形山头上,几棵大树形影孤单。杂树丛已经被清光,山坡上栽种一窝一窝的小树苗,大概是橙树苗。
绕过山头,看到一座开垦种植果苗的山头,半山坡坐落着一栋浅黄色建筑,阳光照耀下格外醒目。到了。
一座两层四合院,门口停放着一辆白色奔驰面包车,紧邻院墙东侧是座红柱飞檐黄琉璃瓦亭子,不大协调;四合院冲南门口面对一个碧水荡漾的人工湖,引水管突突地冒着水花。望望不太高的山包顶端,有些疑惑:哪来的水呢?
走进四合院,庭院宽阔,水池、花坛,这里看似更像机关办公的场所。一位接待的小姑娘告诉来访的客人,主人在午休。
“让他们休息吧,我们还没吃午饭呢,给下点面条就行了。”
等做饭的工夫,我信步沿着一条给水管向山头上爬去。9月高原的太阳光毒热,果苗叶子显得有些发蔫。爬到山顶,是一座长方形的大水池,碧水涟涟,连接上来的主干管终端哗啦啦地扬溅水花。俯身掬一捧清水,透彻清凉。
俯瞰东侧,深谷中一条土黄色的河流蜿蜒回转;转身西望,巍峨连绵群山云遮雾罩。清泉莫非来自云雾山中?
返回院子,主人还在午休。通廊上摆放了一张四方矮桌,坐下来正面对敞开的院门,湖水、林木、云雾、山峰、蓝天框在其中,恰似一幅风景画,虽然主色调是绿色,却让人联想到梵高的向日葵。正聊着,老太太下来了。
“叫M老师就行了。”Y小姐提醒。
一位身手利索的老人顺着廊道走过来。
寒暄两句,得知来客还没吃午饭,进厨房亲自张罗去了。几碗冒着香气的汤米粉端了上来,还有肉酱、咸菜、辣椒油。
“习惯辣椒吗?”老人家关心地问。
“习惯、习惯。”老王边说便往碗里浇辣椒油。
“开山造橙子园啊。”来客感慨。
“M老师擅长园艺,做过很多行业。”Y小姐一脸尊敬。
“我还当过兵呢,”老人家接过话茬,“工农兵学商都干过,就是没经过商,不懂企业,呵呵,一会老爷子来了,你们有的谈。哎,王先生信佛吗?”
老王表白是个无神论者,“但我尊敬佛教,佛教教义引导人如何修行行善,本质上是奉行和平,同伊斯兰、基督教教义的进攻性有本质的不同。”
“我年轻时也不相信,但现在不敢说‘不信’了。”老人的声音轻了许多,似怕冒犯了冥冥之中主宰世界的神灵。
“我有个弟弟早逝,那还是文革的时候。我做了个梦,梦见弟弟……一碗够了吗?再添一碗。”
“噢,够了。”一边聊天,一边惦记着还没露面的老爷子,一个中国烟草业传奇人物,一家品牌价值500亿企业的缔造者,一位中国企业史无法回避的企业家,一位令人尊敬又惋惜的制度缺陷牺牲者……
从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在美洲遭遇烟草,500年过去,烟草踪迹遍布世界各地。和世界领先的烟草业大国美国相比,中国的烟草种植不过100年。上世纪初,“洋烟”进入中国,英美烟草公司在山东、河南、安徽、华北、东北引入烤烟种植。抗日战争爆发,种植烤烟的地区相继沦陷,退居西南一隅的国民党政府为了增加税收和解决退守后方的烟民们的需要,1939年云南开始引种美国烤烟。
烟草原来产于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偏酸性疏松的红壤,云南的水土和气候正好迎合了烟草的需要。在当今中国生产的所有卷烟都要用到云南的烟草,只是配方含量的多少而已。
但云南卷烟的崛起却是同这位在深山种植柑桔的老先生分不开的。当年在老先生领导的卷烟厂旁一个不起眼的小山顶上,有座红塔,这就是企业名称的由来。老先生接手企业后将烟草品牌一炮打响,成为中国最叫座的香烟品牌。尽管因一些原因,老先生已脱离烟草行业多年,但所开创的成功模式却继承流传下来,最为称道的是“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烟草公司为农民提供化肥、技术和其他补贴,从农田这个“第一车间”开始保证烟草质量……
“你们来了。”浓重的地方口音。转回头忙起身,眼前一位身着圆领衫、皮肤黝黑、略显啤酒肚的汉子,发型梳理有序间杂白发,戴一副宽边墨镜,像一位行将退休的干练探长。
主宾双方坐下来。老人腰杆笔直,怎么也无法同76岁的高龄联想在一起,更何况还经历了那么大的人生挫折。
刚介绍两句万科是做什么的,老人插话:“是做房地产的,全国很有名气。你们是国营的还是民营的?”
“上市公司,有国营成分,80%以上是自由流通的股份。”
“民营好……”你一言我一语聊了起来,毫无拘束。
话题集中在置身其中的2 000亩橙园。
“栽种的是什么品种?”
“冰糖橙。”
“冰糖橙?哪里引进的?”
“湖南。”
“湖南?这里栽种的品种能比过湖南?”
“哈哈哈,种苗是湖南的,生长的质量却比湖南好得多。这里的环境得天独厚,先是土壤……”
“可这里的土壤似乎有些贫瘠……”
“呈碱性,适合橙树成长;第二是气候优势,挂果期的温差大,白天温度高空气干燥,晚上湿润温度低,适合果子储藏糖分;还有这里独有的哀牢山瀑布的泉水,清凉甜美,没有任何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