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石:道路与梦想-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
1999年2月,万科进行了集团最高领导层的调整,我辞去了总经理的职务;2000年伊始,集团再次对地区公司的经理人员进行调动。集团对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公司的第一把手进行调动,引起了公司内外的关注。这一调整是自1999年集团高层人员调整的延续,目的是通过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来强化集团的整体的业务拓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可以说,随着企业战略调整的顺利完成,万科已经走上一条规模发展的高速轨道。那么,如何在全国范围内,让总部和一线形成协调一致的关系?如何让发展迅猛的地区公司,更好地完成“万科化”进程?如何保证在全国范围内,让万科的品牌效应更为彰显出应有的价值,并在统一平台上实现万科集团内的资源共享?
房地产产品的特性之一,就是地区性差异。在中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不同地区间自然因素、人文环境、生活方式的差异,导致了房地产产品的地区性差异。而作为全国化拓展的万科,分布在大江南北的公司也往往依据地方市场,具备不同地域特色的管理风格。因此,对集团人力资源的重新调配,尤其是高层职业经理的调配,是集团组织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
林少洲辞去北京万科总经理职务后,媒体十分关注,纷纷进行追踪报道,并有许多猜测和传闻。可以说,林少洲在1992年到万科,是万科自己培养的职业经理。具有出色能力的职业经理选择离开来拓展个人的发展空间,这是积极的事。媒体对这件事的关注,实际上对万科管理的透明度,以及人力资源的储备调配,是一个很好的检验和促进。
我感到欣慰的是,北京、上海和深圳公司并没有因为第一把手的调整而影响正常运作。在2000年1月28号举行的集团一季度例会上,我们看到,大幅度的人力资源重新配置,给万科带来了新的气象。
从瀛海威的张树新,到微软的吴士宏,再到华远的任志强,他们的去职都被媒体予以相当的关注。可以说,这正证明了职业经理对于社会的影响力。媒介关注“人”的流动,实际上是对职业经理的一种肯定,它们的报道,对形成一种肯定人力资源重新配置的社会氛围,是有相当的正面作用的。职业经理人事变动报道的增多,也反映了职业经理队伍的不断壮大,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力在逐渐加大。
在计划经济时代,人才是很难自由流动的。现在关于人事变动报道的增多,最根本的还是因为现在的职业经理们,比过去有了更多的自由选择。而且,只有当人才有了自主的选择权,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流动,才有可能实现职业经理的市场化。
在过往“下海”的潮流中,不外乎两种选择,要么自己做老板,要么做职业经理。而现实中能干的人往往是“宁为鸡头,不为凤尾”,选择做老板的路线。然而,这也是新兴企业做不大的原因之一。
我自1983年从广州到深圳来创业,心态上却甘愿做打工一族,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职业经理”。培养职业经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而努力。我们这批人是很不容易才走到一起、走到今天的,大家齐心协力,可以做更多事情。
个人创业,往往要充分张扬个性,才有可能成功。但是作为一名职业经理,就要服从企业的统筹安排,要淡化与集团整体发展不太协调的东西。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集团公司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的规模优势,即能够最大化地集聚和利用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以万科为例,在集团内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资源(包括信息、品牌等等)能够得到充分的交流和共享,既分享经验,也分享教训,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万科作为一个集团公司的规模优势。
相对而言,今天的万科更强调共性的东西,强调大家共同遵守一个游戏规则。这也意味着,万科提倡个性的张扬,但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也需要将集体特质同个人特质保持一定平衡。
我反复强调的是,万科的职业经理调配没有结束,恰恰相反,在世纪之交发生的一些变化仅仅是一个开端。从1999年开始,“职业经理”这个词出现的频率突然高了起来,尤其是一些以前并不真正认同这一说法的高层管理人员,现在也自觉不自觉地把“职业经理”挂在了嘴边。可以说,这一观念悄悄地纳入了万科的规范语言,这让我兴奋。
对“人”的关注是万科一以贯之的企业精神。相对“人事调整”这一说法,我更愿意称之为“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我们置身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必须遵守市场规律来调配资源,人力资源也不例外。通过这次调整,给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调整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从“救火”到正常调配,这是万科的职业经理建设走向专业化、制度化的一个标志,说明万科的理性力量在成长。
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背后,是更为深刻和内在的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21世纪的头5年,对万科来说,是关键的5年。我们制定了一个从2000年到2004年的集团规划,这也是我们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以往的每年低头忙于业务操作,到可以放眼规划未来5年的工作,这是一个质的进步。
不拘一格 梦幻组合
经过这些年不懈努力,万科的职业经理队伍已经形成。这支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才干、在互相协作中表现出的默契与大度,在公司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郁亮,江南的北大才子,进入万科做过董秘、负责股权投资、接手财务,但就没有直接负责过一个地产项目。2000年,万科已经是一家专业的房地产企业,大姚移民澳大利亚,郁亮任万科集团总经理。许多人奇怪,怎么任命郁亮接替这个位置?我觉得,从万科集团层面,第一把手懂地产业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却是对万科企业文化的理解力,创新、学习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包容、协调社会资源的能力。
在万科的团队内,突破能力强的高级主管有两种类型:第一种能胜任负责的业务,但会留下隐患或后遗症,还有一种,胜任而不留任何后遗症,郁亮属于后者。
丁福源,在1990年经时任人事主管的徐刚引荐加入万科,最早担任公司的人事主管,现任监事会召集人、集团党委书记。在他加入公司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认为老共青团出身的丁福源,思想偏于保守,但却尊敬其作为一位优秀的党务工作者所具有的光明磊落、不计私利的为人。由于他善于协调公司内部的矛盾,也总是带着一副和气生财的笑脸,故被集团内部员工亲切地称为“大佬”;然而,在监察工作中,他却始终刚直不阿,疾恶如仇,仿佛换了个人。时间长了,“大佬”保持着老共青团的优良传统,也不断地被“万科化”,我也逐渐同“大佬”配合得默契了很多。由于他曾在上山下乡期间前往海南岛任电影放映员,他还保持着摄影嗜好,兼任万科摄影协会主席,2005年,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为他的个人爱好做了一个精彩的注脚。
丁长峰,第三任《万科》周刊主编,带着北大学生天降英才的傲气,思维敏捷、分析归纳能力出色,作为一位行事强势的年轻主编,并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经过考虑,他被派到东北公司“摔打”,行事方式也随着工作的深入逐渐成熟。而后,他被调动到上海挑起大梁,更升任集团副总经理。
以前出差上海,同上海老总的交流仅限于谈业务,丁长峰却不仅延续着喜欢古典音乐的旧日情怀,更在业务之余磨炼着自己多样的触角,“老板,新开了家ZIN餐厅,环境营造出色,餐厅旁营造了一条城市中的山谷,水景和绿化搭配得很有特色,意大利腌肉比萨也很不错。”长峰介绍的晚餐地点大都有烛光点缀,很有些怀旧的情调。在万科假日风景项目内,更有长峰邀请青年雕塑家米丘做的“飘一代”系列城市雕塑,这是万科社区景观雕塑设计的突破,也同长峰喜交文化时尚圈的朋友无不关系。
莫军,1991年从清华建筑学专业毕业就加入万科,曾经是姚牧民的干将之一,3年之后出任房地产本部设计部经理。1998年受命海神置业总经理,将一座设计51层、已经出地面3层的写字楼改造成超高层住宅。1999年接任深圳万科房地产公司经理,2000年任万科集团副总经理,可以说,在他的成长路上,是一步一个脚印。
前往美国、日本、德国进行的3次业务考察中,我同莫军接触多了起来。在德国一家庄园餐馆吃晚餐时,我请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