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
他们无法理解:“上市公司老总,即使度假期间,怎么能一个月对公司不问不管?股民会怎么看?”
我没有做任何解释,却沾沾自喜。1997年3月开始,总部已经电脑无纸化办公,无论人处何方,只要电脑接上万科的信息中枢系统,总部经营管理的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假如想发表意见,也能通过“信箱”及时传达。只是度假期间没发出过一个邮件,原因有三:已经将老总的责任授权;深圳总部的业务正常运转;远程使用电子信箱发指令我还不习惯,操作水平有限。
信息时代不善于应用电脑管理的公司,必然会被淘汰。在1997年,集团制定了总部无纸化办公及同外地公司E…MAIL联网的计划。在实施推广会上我反省自己:自万科创建起,我不遗余力提倡电脑应用,却把自己置身其外:老总办公室的电脑向来由秘书开启、关闭。一天,当秘书王晓燕表示已怀孕,不宜接受电脑屏幕辐射时,我发现我既不懂得开电脑,也不会关电脑。几乎年年因不满电脑应用推广缓慢而大喊大叫,殊不知原因之一来源于王石。我表示不再叶公好龙,从学打A、B、C字母开始,要用超常的速度跟上电脑应用的步伐。也许是反映我这种心态,电脑应用推广计划的代号定为“11。2公里/秒”行动方案。
一年过去了。“11。2公里/秒”行动顺利完成。自总办装备这台便携式电脑,我几乎和它形影不离:上班、下班、出差、度假。我有晚睡觉的习惯,一些莫名其妙的电视剧现在全让位给460CDT的操作键盘。这位“伙伴”不仅提高工作效率,还能让我在工作之余享受影碟、欣赏唱片。
美中不足的是:操作键盘时间长了脖子变硬,双肩发酸……
为万科地产把脉
1997年上半年,我在分析深圳特区地产公司特点时,从时间的自然阶段上将其分为三代:第一代以深房为代表,包括城建、建设、深房、物业、长城、振业、中海等,它们是在80年代初到中期,随深圳特区的建设而派生出来的;第二代,像万科、金田,在1988年通过高价竞标取得地产经营权而进入的,此时香港的熊谷组也开始进入深圳;第三代是在1993年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以后兴起的,如中银、百仕达、金地等,在这一时期,香港的一些大地产商也开始涉足深圳。
这种划分是从各地产商介入的时间上即纵向面上进行的划分。换个角度,横向比较三代公司的特点,再来看万科地产所处的位置和前景就比较清楚。
从企业的文脉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出身的,如深房、城建、建设、中海、物业、熊谷组,还有近期进入的香港大地产商;另一类是非专业出身的,如万科、金田、金地、百仕达等。很明显,第一代房地产商都是专业出身,隶属建设系统,如城建原来就是搞城市建设的,建设集团则是由援助特区建设的工程兵集体转业而来;而随着深圳房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外行”即非专业公司开始纷纷进入,尤以第二代、第三代房地产商居多,如万科、金田、金地、百仕达等。
第二,从多元化与专业化的发展趋向看,一类是从专业化向多元化发展,如深房、城建、建设、物业,它们都是第一代房地产公司;另一类是从多元化向专业化发展,也就是从“外行”进入后向专业化靠拢,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企业到目前为止仅有万科一家。还有一类,是专业出身,又一直走专业化道路的地产商,如振业、长城。
第三,从区域特征上看,可分为本地概念和跨地区概念:前者有长城、振业、金地;后者包括物业、深房、中海、万科、金田、熊谷组等。
第四,从经营品种的分类看,品种单一型的,像长城、振业、熊谷组、中海、金田;品种多元化的,如深房、物业、万科等。
第五,从资金来源结构,即股权结构来看,可分为上市公司,如深房、物业、长城、金田、振业、万科、中海、熊谷组(后两者母公司的股票在香港上市);其他的则是非上市公司。
最后,从销售市场看,可分为内销型和外销型:内销型的有城建、建设、万科、金田、金地、长城、振业;外销型的如中海、熊谷组。
横向的比较来看,长城、振业的特点很容易总结:区域特征上是本地概念公司,出身上是专业公司,股权结构上是上市公司,发展趋向上是专业化发展,经营品种上是单一型(住宅),销售市场上属内销型。两个公司的比较优势显而易见:较强的筹资能力,资源集中、专业化、本地市场、品种单一(以居民住宅为主)。纵观深圳地产发展史,长城、振业是相当优秀的地产公司。分类上可以看到,中海亦是一家优秀的地产发展商,而且管理更显成熟。
从资金运用上,深房的处境也足以给公司一些启示:深房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一直都是深圳地产业的“龙头老大”,资金多了便想向外扩张,大力开展跨地域、多元化经营;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后,因战线过长、摊子过大,以致正常的运作难以自如。这种困难不是宏观调控带来的,而是资源分散、管理失控的结果。其实,物业、万科、金田都有过类似深房的经历,只是被陷得深浅不同而已。
对于万科而言,企业的第一次扩张,带有企业初创时期的冲动和激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将摊子铺开,业务加大,但却忽视了自身的经营能力。而且,回首往日,在中国新兴企业的发展中,关于“多元化”还是“专业化”的战略选择的争论至今余音犹在,其背后的要义是:如何形成一个合理的经营架构保证企业的持续增长和永续经营?万科为此走过了很长的探索之路。
从1984年成立公司做进口电器生意开始,短短数年间,万科的业务很快从贸易拓展至影视广告、工业制造、房地产、证券投资等领域,到1990年,万科形成了商贸、工业、房地产和文化传播四大业务为主体的经营架构,在当时被誉为多元化战略的一个范例。
1993年,万科的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而这种跨地域经营、遍地开花的发展,也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分散,就在这时,国家紧缩银根,开始了宏观调控。在这样的背景下,万科放弃了走日本“综合商社”模式的目标,确定了以房地产开发为未来的主导业务,走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从而改变了过去摊子平铺、主业不突出的局面。作为一家以多元化经营起步的新兴企业,万科的专业化道路转向,曾一度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同期和万科进行同场竞技的金田等企业,则在进行多元化的尝试和努力。
事实上,万科的“专业化”是强调在社会分工的大环境里,企业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提高专业化水准来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这也许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企业,但是对万科来说,这的确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事实证明,在成功完成业务多元化到专业化的战略调整的过程中,凭借有节奏的扩张和稳健经营的风格,万科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房地产开发操作模式,逐步确立了自己在房地产开发领域的专业地位。
引人注目的是,1996年下半年至1997年,香港大地产商开始关注深圳,他们实力非常强大。据英国1997年9月号的《世界建筑》杂志对全球100家最大的地产公司排名,香港的新鸿基名列榜首,和记黄埔位居第二;万科列第75位,深振业居第87位(内地有三家进100强,另一家是列第18位的陆家嘴);若从经营规模上比,万科与其差距甚远,像新鸿基公司在1995年仅地价就补给香港政府100亿港元,它们是真正的“巨无霸”。香港大地产商进入深圳对地产市场有相当大的冲击力。
面对挑战,万科会将更多的资源集中于深圳,在本部所在地壮大实力。这一时期,万科在深圳地产市场上的占有率较低,但也说明富有拓展空间;在发展深圳的基础上,万科更要培育上海、天津、北京的市场;5年之内,培养沈阳、成都等地市场;其他地区的发展在战略上应有所调整,起码5年以后,万科再考虑在全国其他地区发展。
从长远看,地产商联合开发是必然趋势。目前万科仅凭自己的实力,大的项目只能做到50万平方米,如果联合其他有实力的公司则可做到80万~100万平方米。
至于深圳第三代地产商,尽管人们称之为“黑马”,如果他们不能解决资金筹集问题或用地产上赚的钱去搞多元化,就不能成为强有力的对手;如果在这两方面做好了,就可能会后来居上。长江后浪推前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