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会的国土局官员、开发商、新闻记者不明白我在说什么。
有的与会者嘀咕:“唱高调也不是这样的唱法呀。”
还有的更直接:“你赚不到25%说明你没本事。”
1993年第一季度。
地价继续上涨,钢铁、水泥、木材价格翻番。
万科三个工地停工,对方要求增加建筑费用,谈判代表理直气壮:不增加建筑费,开工就得赔,停工被罚款也是赔,但至少落个清净。
预售楼花,如果不能按期交付使用,对万科来说损失的不仅是金钱,还有信用。不得已,只好修改合同,增加建筑费。
进入第二季度。建材价格继续上涨。
建筑公司再次停工,要求增加建筑安装费。只有忍气增加。核算下来,万科卖出的楼花已经处于亏损边缘。老天爷呀,你怎么这么不公平呀,难道老老实实做好人就得吃亏吗?
就在我们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团团转的时候,中央针对股市和房市的泡沫进行调控挤压。三大建材的价格应声而落。房地产价格迅速下降。发展商叫苦不迭。
听到宏观调控的消息,我由衷发出内心的声音:“我举双手赞成!”
我要求万科地盘的建筑队停工。
“为什么停工?”
“为什么?三大建材价格降下来了,我们得重新定价。”
万科超过利润25%不做的理性思维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在许多发展商艰难度日的宏观调控期间,万科地产的规模以平均70%的年均速度递增,到1998年,万科突然发现自己排在了沪深两市上市房地产企业的第一名。
在一次研讨会上,我这样概括了万科地产的特点和理念:
第一,万科地产自起步始,就选择参加土地拍卖、高价得地的办法,以突破经营范围的限制,进入房地产市场。由于高地价带来高建设成本,万科地产只有坚持“高来高走”的原则,即建高档房,高售价,才能有利润回报,使新拓展的房地产业继续下去,并使公司在房地产业务的支撑下开展其他业务。房地产业务能否按预期发展,是万科完成股份制改造之后的最关键问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以建造高档次、高品位的物业,向社会奉献高尚的居住空间为己任,在高起点上树立万科地产的企业形象。
第二,万科抓住机遇,率先大规模拓展跨地域地产业务。尽管万科在深圳房地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在跨地域经营上却后来居上,1992年后公司实施了东南沿海开发计划,已经取得多幅土地的开发权。在深圳,万科尚未被承认是“正宗”的房地产公司,但在全国许多大城市,已经形成了规模影响力。
第三,万科地产从单体住宅和小区开发走向规模经营,增长迅速。万科地产开发初期,地域限于深圳,发展的物业规模有限,“天景花园”、“威登别墅”均属小面积住宅区,万科地产的影响力受到限制。随着公司地产业务形成规模经营的态势,万科地产已开发和即将开发的物业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仅以上海城市花园项目为例,其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总投资额8亿多人民币,整个项目预计用2。5~3年时间完成,年营业额约3亿元人民币。考虑到万科公司1992年全年营业额为4亿~4。5亿元,可以预见万科地产的经营规模在未来几年将成几何级数增长,其占万科集团经营额的比重及回报都将举足轻重。
第四,万科地产旨在推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是万科地产与其他房地产公司迥然不同的经营特点。万科开发房地产,不以赢利为惟一目标,也不只是单纯为客户提供居所,而是从满足人们追求舒适、便利、完美的生活方式出发,自始至终为客户的各种合理需求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为此,每个项目都力求规划合理,设计完善,施工管理一丝不苟,把高品质的物业交给客户,而且在房产售出之后,注重物业管理,提供成龙配套的服务,保证客户处在优雅、宁静、清洁、安全、便利的生活环境之中,处处感受到万科对他们的关心和尊重,万科还邀请客户参与物业管理,共同营造完美温馨的生活氛围。
除了上述经营特点外,万科地产还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理念,称之为“理想主义加实际的操作技巧”。万科不仅要有推销新的生活方式的信念,还要有创造城市文化的责任感,要有将建造的物业变成城市景观一部分的理想,对城市负责,对后代负责,相比之下赚钱反而是次要的,是得到社会承认的必然回报。
震惊中外的8。10风波
当万科的同事们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气势在房地产领域开疆拓土的时候,深圳的股市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从普通市民到机关干部、从普通职员到公司高官,整个城市似乎都在关心议论同一个话题:股票、股票、股票……
这一时期,万科推动的海南新能源公司股份化也开始进入券商辅导期,上市进入倒计时。
一次,我从外地出差返回到公司总部,无意中发现总部的一些员工不时掏出BB机看着什么。
“他们在看什么啊?”我好奇地凑过去…… 原来是股票行情!炒股之风早已蔓延到万科。可想而知,总部如此,一线公司同样不能避免。
当天下班后,我立即召开总经理办公会,以一种不容商量的口气说:“总部明天就下文,绝不允许员工在上班期间炒股票,不允许上班期间去交易所,一旦发现,便做开除处理。同样,也不允许员工在上班期间用BB机阅读股市行情,发现一次就给予警告,发现两次就没收BB机,第三次就坚决开除!绝不姑息!”
我的直觉告诉我:或许,在下属公司中还会有人动用企业的钱介入股市。股市的诱惑太大了,如果不坚决制止,谁还有心思做本职业务?
郁亮和丁福源提出了建议:职员想投资股票的可以把钱筹集起来,由公司组织专职人员负责。否则,很难令行禁止。
经过审慎考虑,万科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来帮助有意股票投资的员工,由一位外表文弱、承受力坚强的广州女孩朱晓兵负责。
经过检查,公司意外发现:国企、工业公司、工业精品公司、彩视电分公司都介入了炒做股票的队伍中。国企的两位职员更已经深陷股市,公司还没来得及处理,这两位竟不辞而别。其中一人,更成为股市上小有名气的炒家。
一天,朱焕良进了我的办公室。仍然是一件皱巴巴的夹克衫,但此时的他已经是股市上呼风唤雨的人物,据说更可随时调动资金两三千万。这一时期,炒做股票让许多人发了财,过年时,更有一位股民贴出对联,上联是:翻身不忘毛主席,下联是:致富感谢朱焕良。
朱焕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王总,我打算和万科一起搞股权投资,外地的地产项目也行。”
“哦,不想在股票市场上赚快钱啦?”
“跟着王总做点事业更塌实些。”
“就怕你耐不住寂寞。”
“只要你不嫌弃就跟着走。”
“求之不得。”
“那我就把手中70%的股票卖掉,跟着王总投实业。”
在朱焕良出手股票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却从全国四面八方涌向深圳。中国股市的赢利神话将国人的热情燃到极致,人们狂热地追逐新股,这股热浪也最终在8月的深圳达到顶峰。
1992年8月6日,深圳发售500万张新股认购抽签表的消息见报。第二天,深圳市人民银行、工商管理局、公安局、监察局发布1992年新股认购抽签表发售公告,宣布:发行国内公众股5亿股,发售新股认购抽签表500万张,凭身份证认购,每一张身份证可买一张抽签表,每人一次可最多买10张表。适当时候,将一次性抽出50万张有效中签表,中签率为10%,每张中签表可认购本次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1 000股。
身份证搜集大战开始了。一连数天,深圳的电话线路被内地长途严重拥堵。邮局的特快专递和包裹里也满是一捆一捆的身份证。公告发布当天,全市300个发售点就开始有人占位,广州至深圳的火车票根本无法买到。
8日一大早,各个发售点已经排起椅子板凳大长龙,到了晚上,长龙又加入了凉席、折叠床。来自全国的数十万人在深圳市303个即将发售认购抽签表的网点通宵排队。
9日,整个深圳满街满巷都是人,每个发售点都是里三层外三层,经过整日暴晒,人反而越聚越多,越来越密,傍晚雷雨临头,湿气蒸腾,依然人潮鼎盛。
这时候的深圳,街巷已被人占据,人们手里揣着大把的身份证和钞票,到处在排队,人人都指望抢到一个发财的机会。据不完全统计,发售抽签表前夕,排队的人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