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ぃ苁刀餍椤!保ā缎槭灯罚┱秸氖だ苁潜芸腥说募峁讨Γセ鞯腥说目招楸∪踔ΑN馐癃V亭之战,年轻的吴国将领陆逊火烧蜀营,大败刘备,采用的就是避实击虚韬略。孙策取会稽,吕蒙夺荆州,邓艾灭蜀汉都是运用避实击虚、批亢捣虚韬略的成功范例。
三国韬略家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发展了虚实思想,使得虚实的运用范围扩大,虚实原理的外延拓展,虚与实两者关系的互换变化,从而将虚实原理的运用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刘备与曹操的周旋,杜畿稳定河东、司马懿与曹爽的争斗,采用的是深藏若虚、虚与委蛇的韬略。董卓拥兵入京,手下只有步骑三干,为了营造优势,慑服远近,他每隔四五天,就于夜里派兵离开洛阳,驻于城外,第二天早上,再整军入城,大张旗鼓,惑人耳目。洛阳内外以为凉州援军又至,却不知董卓在使用虚张声势的韬略。
此外,孙坚遇盗,神闲气定,单刀直入,假装指挥部众,部署围剿,使盗贼溃散逃走。陈登在寡不敌众的严峻形势下,于城外十里之地设立军营,遍置干柴,至夜间放火,若援兵突临之势,使孙策的进攻部队惊惧溃逃。陈登跟踪追击,大获全胜。程昱夺回东阿县城,蒋济解除合肥之围……无不使用虚张声势的韬略,智退敌兵。
三国时期,韬略家们受虚实思想启发进行了虚实互变的稻略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类实践中最精采的范例,要数赵云的空城计。
公元219年农历三月,曹操统率大军从长安出发,经斜谷到达汉中,刘备采取凭险固守、不战疲敌的策略,不与曹操交锋。曹军运粮至北山下,蜀将黄忠率兵前去劫粮,久未返回。赵云带领数十骑兵出营巡视,与曹操大队人马相遇。赵云临敌制变,以攻为守。曹军追至赵云军营之前,赵云退入军营,洞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怀疑内有伏兵,随即后撤。此时,赵云下令擂起战鼓,并用强弓劲弩在后面猛射曹军,却不追赶。曹军见状大惊,纷纷夺路逃窜,结果自相践踏,很多人落入汉水而死。第二天,刘备来到赵云营中观看阵地,感叹子龙(赵云之字)浑身是胆。
虚而虚之的韬略是指本来虚空弱小,却又故意以虚弱示敌,使敌人产生疑惑,以为以弱相诱,以掩其实,而不敢轻举妄动。
实而虚之,虚而实之,实而实之,虚而虚之,先虚后实,先实后虚,外虚内实,外实内虚,虚虚实实,虚实相乱……所有这一切,都是虚实韬略的灵活运用。虚实原理的要害在于营造优势,避实击虚。使敌方之实因我方之避而变为虚,形同废物;使我方之虚因敌方无备而变为实,反客为主。
法不过攻守,术不出奇正,势不离虚实。识虚实之势,则无往而不利。因为避实击虚,于势为易。通虚实之变,则无往而不胜,因为争取主动,有备无患。
虚实两者,必相辅相成,相生相存,方能奏效,若一味主虚,必成无烛之光,无水之气、一经识破,必遭灭顶之灾。而无虚之实,则呆板笨拙,不能发挥其固有的潜力。
从认识虚与实的现象,进而运用虚实原理,最后到发展成为虚实互变的思想,三国时代,经历了一条漫长而艰苦的探索。三国稻略家们的斗争实践,丰富了虚实理论的内涵,他们的贡献,正如后人在《草庐经略·卷六·虚实》中所总结:“善兵者,必使我常实而不虚,然后以我之实,击彼之虚,如破竹压卵,无不摧矣。虚实在敌,必审知之,然后能避实而击虚。虚实在我,贵我能误敌,或虚示之以实,或实而示之以虚,或虚而虚之,使敌转疑我为实,或实而实之,使敌转疑我为虚。”所谓虚实在敌,即指营造虚实态势的主动权在敌方,在客体;而虚实在我,则指营造虚实态势的主动权在我方,在主体。
类似的议论,还见于《投笔肤谈·兵机第八》:“故敌之实,我虚之;我之实,敌不可得而虚也。敌之虚,我乘之;我之虚,敌不可得而虚也。我实其实,将以从敌也。我虚其虚,将以疑敌也。我实其虚,将以违敌也;我虚其实,将以致敌也。虚实之机,变生于敌,渊微之妙,鬼神莫知,然后能狃敌而成功。”这里强调运用虚实的关键,在于根据敌情而作出相应的变化。只有把握虚实之变的深奥精微之妙,达到神鬼不知之境,才能麻痹敌方而夺取胜利。正是这样的胜利,改变了敌我友的形势与格局,使之朝着有利于我方的方向发展
寻找捷径:曲直论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很难直达目标,一步登天。个人或集团,在其奋斗的过程中,往往历尽艰险,最后或有所成。他们始终向着既定目标,坚定不移地一直走到底,然而在实际行动中,则采用迂曲路线。三国时代,各大集团大都有着同一的最高目标,这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激烈的冲突。这种冲突形成了强大的阻力,使双方均无法轻易越过,于是,直接的、正面的抗衡,就常常转化为间接的、侧面的、迂回的斗争。曲直韬略在军事、政治、外交领域内也就应运而生,并且其内蕴被不断开拓、充实,成为斗争中的重要工具。
曲直韬略在三国时代的发展主要侧重在四个方面:一是继承发展古已有之的以迂为直思想,在实践斗争中,变换手法。多样化的战略战术,是这个时代对以迂为直思想的贡献。二是屈伸自如,灵活应变。三是以直为主,以曲为辅。四是曲直互用,晦隐莫测。与以往不同的是,曲直的含义在三国时代有了多层次的内蕴,曲指迂回,曲折,收缩,侧面,谦退,隐晦。直指直达,平易,拓展,正面,突进,公开。我们也正是在上述义项的界定内,讨论三国时期的曲直韬略。
以迂为直的韬略思想,为人们所习知,而在韬略实践中,由于韬略家的高超手法,以致常人难以识破。以迂为直的实质,是为达到直接目的,而走间接路线。由于间接路线的隐蔽性,曲折性,故在实施过程中,能避开对象的视野,使对象在毫无觉察的情况下受到打击,因而受到严重的损失。这种损失在开始阶段是不知不觉的,到有所觉察时,失败与危亡的局势将无法挽回。
以迂为直的思想包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老子《道德经》中讲到:“将欲歙 (收缩)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换言之,希望达到直接目的,而采用间接手法,间接的、曲折的现象如何与直接的本质相联系,既能检验人们的认识水平,同时反过来又可以为目的而设置常人难以辨认的假象。这两个方面,三国时代的韬略家们均有独到的体察和实验。为了推翻腐朽的东汉王朝,张角花了十年之力,先从思想影响入手,组织民众,而不是立即倡导暴动,走的是一条十分巧妙的以迂为直路线。东汉朝廷大赦党人,调动统治阶级内部的重要力量,同样是走间接路线。改刺史为州牧,表面上是制度的改变,其实是权力割让。刘备示人以仁信,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更多的民众拥护自己。曹操不称帝,是为了子孙的帝王基业更加牢固。此外,诸如曹操处置祢衡,邓芝出使东吴,刘备、孙权在中原以外创建霸王基业,魏、蜀、吴三国对待少数民族的方针,诸葛亮北伐,司马懿保持沉默……都不能以表面现象为实质。识者洞若观火,早作设备;愚者就事论事,缺乏远见。间接多路线使对象不清楚敌方的真实意图。三国时期以迂为直的大量韬略实践成功地打破了施谋客体内在的平衡与稳定,达到预定的目的,其多样性与复杂性,是以往任何时代难以比拟的。
曲直韬略在三国时代的一个新发展就是突出曲的作用,收放由心,屈伸自如,灵活机动,善于应变。当然,曲是为了直,屈是为了伸。曹操在政治上常处曲势,对汉献帝的外表尊祟只表明时机未到,以屈求伸。刘备在个人势力弱小之时,四处投奔,委屈求全。此外,孙权、诸葛亮、司马懿等人,均是善用曲术的高手。
三国毕竟是一个激烈动荡的社会,开辟前途,发展霸业离不开强大的实力,离不开武力的对抗,这就使得曲直韬略中曲与直的地位轻重有了明显的区分。以直为主,以曲为辅是当时使用曲直韬略的总体特征。只不过在表现形式上,曲直互用,难辨真伪,晦隐莫测,扑朔迷离。如贾诩对董卓部将的指点,对曹操立储的点拨。曹操对西部军阀的态度,荀彧对曹操的辅助,枣祇、任峻的屯田之策,杜畿对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