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韬略-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氖种唬晃绷福пЭ晌V保懿俣家蛩阃吮剩硐殖龃笪尬返挠赂揖瘢丶谟谒鲜兜健跋韧苏呤魄敝恚芫笤硎蛊洳荒芮敖疲芩揭讯灾虐肽辏扒榧平撸亟斜洹敝统銎嬷剖ぶ薄

赤壁之战前夕,孙权接到曹操的一封书信,上称: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

东吴上下震恐,胆破心惊,议者都认为:

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指孙权)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周瑜传》)

东吴大臣如张昭、秦松等人慑于曹操的强大威势,纷纷认为双方实力悬殊,主张投降曹操,表现了怯懦的心理。而诸葛亮、鲁肃、周瑜等深入分析双方,不被表象所蒙蔽,认为曹操南下,利少弊多,双方交战,取胜可能性极大,因而生出无限胆略,力主抗战。正是因为诸葛亮等韬略家的真知灼见,高瞻远瞩,才带来抗战的百倍勇气。勇怯之别,受认识的影响,由此更可察见。

魏吴合肥之战,也是能阐述勇怯之别受智略影响的深刻道理。曹操征伐汉中的张鲁,留七千人屯守合肥,孙权率领十万之众,将合肥团团围住,张辽、乐进、李典遵曹操之计,奋力抵抗。张辽表现尤为出色,披甲执戟,冲锋陷阵,叱孙权于万军之中,拔部众于重围之内,勇猛如虎,使得吴人夺气丧胆,合肥城十余日保守完好。张辽固然为魏勇将,但更因为他是智将,所以敢于信心百倍,以寡击众。战前,张辽有一个思想认识:

公(指曹操)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 (《三国志·张辽传》)ZEI8。电子书

三国韬略家们还认识到,勇怯之别,在于外部压力的大小与否。于是,勇怯韬略的使用,便讲究营造各种压力,使勇者为怯,怯者为勇。曹操反击刘表、张绣联军,运用步骑夹击,大获全胜。荀彧询问原因,曹操指出:“虏(指刘、张联军)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战,吾是以知胜矣。”(《三国志·武帝纪》)原本曹操前后受敌,形势十分不利,然而曹军为返国之兵,士气奋发,又陷入死地,不力战则无路可走。外部的高压,激发了士兵的潜在能力,人人浴血奋战,终于变怯为勇,击败敌手。曹仁励众胜敌,于千军万马中救出部将牛金。赵云面对强敌,急中生智,设空城计破敌。三国时期,在强敌面前,危急之中,使怯者为勇之例,是相当多的。至于虚张声势,声东击西,示形作伪,设为疑兵,迫使强敌退兵,勇者丧胆之例,亦不胜枚举。

三国勇怯韬略的使用,还讲究互变之术:大勇若怯,大怯若勇,勇生于怯,怯生于勇。大勇若怯旨在使对手解除思想上的武装,不以为意,然后猝起,予以致命的打击。陆逊反击刘备,司马懿谋除曹爽,吕蒙、陆逊对待关羽等,均属此类。大怯若勇,是营造虚势,恫吓敌方,以便撤退。陆逊从襄阳退兵,孙坚击海盗胡王,于鲁阳城收兵等,均为典型。而勇怯之变,则由势而成。

三国争霸,离不开力的拼搏、智的较量,力搏以智为本,智斗以力为用。而力斗中勇怯异势,则胜败有别。由于三国韬略家们创设的勇怯韬略能改变争斗双方的原有力量对比,使勇者丧魄,怯者壮胆,因而被广泛运用。而那些影响历史发展、形势格局变化的重大设计,则是高明的韬略家的杰作,非一般人士所能效法。

化解千钧之力:刚柔论

三国以前,人们对刚柔的认识已形成一些重要的观点。《老子》上说:“柔弱胜刚强。”(《老子》三十六章)《淮南子·兵略训》指出:“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三略·上略》)以柔克刚,成为弱小集团或势力寻求的有力武器。

三国时代,群雄争霸,更多的是以刚克刚,实力碰撞,但那些掌握刚柔韬略的势力,则发展迅速,所向无敌。一旦敌对的双方旗鼓相当,不相上下,那么刚柔韬略的运用则更为重要。因为刚强而无柔韧,部队的战斗力势必丧失殆尽。当然,纯柔纯弱,则其势必削。只有能柔能刚,不柔不刚,刚不可折。柔不可卷,才 能真正达到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三国韬略家对于刚柔韬略的理论贡献有三个方面:

一、刚柔相济,优势互补。曹操迎接汉献帝,进而以此为政治资本,是刚中带柔,柔中藏刚。网罗群英,任其所长,不为个人喜怒为断,是藏刚露柔;而赏罚分明,御之以道,是柔中寓刚。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言辞中刚柔相杂,促使孙权下定决心主战。南征孟获,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刚柔并重,实效显著。孙权对曹魏的政策,内强则刚,内弱则柔,作为调节器,用于同蜀汉的外交斗争。司马懿对付曹爽集团,外柔内刚,先柔后刚,刚以柔为用,柔以刚为体,终于取得权力斗争的胜利。

二、以柔克刚,取胜之道。三国韬略家所辅佐的集团,大都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寡到众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面对极其险恶的形势、强大的对手、难以逾越的障碍。从而,如何战胜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就成了当务之急。严峻的形势,促使了对刚柔韬略的研究,促进了对以柔克刚原则的探索。以柔克刚最先为老子韬略思想的精华和核心。老子从自然界的大量现象观察到了这些结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老子·七十六章》)“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老子·三十章》)“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坚强处下, 柔弱处上。”(《老子。七十六章》)只是“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三国韬略家们积极寻求军事实力以外的途径,发展自己,并逐步将其转化为实力,从而将以柔克刚的原理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法则。克刚之柔的内涵,被三国韬略家们诠释为传统观念,如王权至高无上的思想,仁义道德的理想等。柔的内涵被赋于新的政治模式,如太平道、五斗米道的政治纲领。柔的内涵被理解为软性的、妥协的、和平的方式,如联盟的思想、统一战线的思想。柔的内涵被确认为一种文化内核,如以汉族文化吸引周边少数民族的思想等等。从形式上观察,与军事抗衡相对的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活动的频繁开展,也可以认为是对柔的内涵的一种拓展,总之,三国时代的韬略家们以其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将古代难以实际运用的以柔克刚韬略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取之以刚,守之以柔。韬略家们认为,攻城掠地、克敌制胜,无不以刚为主,以柔为辅。而一旦结束激烈的争夺,则刚退柔进,柔主刚副。董卓以刚继刚,刘彰柔而又柔,袁绍刚柔错位,刘表刚柔无适……最后均遭失败,不能成就霸业。曹魏篡汉,司马氏代魏,均取之以刚、守之以柔。民众并不呼啸反对,社会并不因此而乱,关键即在于其所制定的政策、方针不是以暴代暴,而是以柔克刚。孙权的继承者们,尤其是孙皓,守之以刚,守之以暴,从而加速了灭亡。

无敌之敌:内外论

董卓气焰嚣张,结果,部下吕布被王允吸引,两人联合攻杀了董卓。袁绍 “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而杀田丰,黜沮授,官渡败后,二子争强,惨淡经营,毁于自家。曹操南征北战,创立曹魏基业,数代之后,被司马氏取代。刘备集团经营蜀汉,不遗余力,诸葛亮竭尽智谋,死而后已,铁打江山。毁于刘禅,蜀汉霸业,二世而亡。东吴孙氏,盛时能抵御曹操数十万南下大军,衰时杀戮良将大臣,自毁长城……三国时代,那些富有战斗力的集团,不是被敌对势力所兼并、消灭,就是被自己或者自己培养的势力所葬送。而那些曾几何时无敌于天下的势力,无一不是首先被自己所击垮,然后被敌对势力所击败。当事者的困惑,旁观者的不解,成为韬略家下大力气去探索、解决的课题。而内外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