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儒学批判-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实证材料,而无须考虑各民族艺术起源的特殊性问题。

    然而,人类一旦走出原始状态进入文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随之凸显出来,而共性却不再显得重要。这其中的原因是:

…… 449

    新儒学批判724

    第一,原始人的知识单纯,其对自然万物的认识通灵直透,尽管不甚真切,但却没有多少曲折,更少理论纠缠。文明人则不然。

    他们不仅需要真切的认识自然,更需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即是说,文明人需要面对自然、社会、人生三个世界,而原始人只需面对自然一个世界。面对三个世界的文明人,必须创立起三种文化系统,或曰三种智慧。三种智慧意味着人们文化创造行为的三方面投入。投入的多寡和怎样投入,直接决定着文明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第二,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亦始终受着自然环境的制约。原始人文化创造活动不多,主要依赖于自然界。而文明人则有所不同,他们不仅依赖自然,同时又能在自然世界之外,创造出一个人化世界。人化世界既得自于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又必须依赖于自然条件。再者,自然条件的不同亦可间接地导致人们的创造性思维的不同。这样,生活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的文明人所创造的人化世界也就不同。

    第三,文明人所面对的由原始人的一个世界发展到自然、社会、人生三个世界。在这三个世界里,有关自然世界的知识系统及其文化成果,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各民族的差异虽然存在,但却没有根本的不同。因为人们自然知识的来源是基本相同的。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头顶着同一块蓝天,周围的自然事物亦大同小异,致以他们所获取的自然知识也只能大同小异。

    但是,在社会、人生这两个世界里,情况则大不同。这两个世界完全是人类自己的事情,是他们走出原始社会之后,面对财富与权力的诱惑和由之而引起的人

…… 450

    824新儒学批判

    际争斗,以及由争斗而引起的灵魂不安,而创造出来的新的文化成果。

    其内容虽十分广泛,但不外宗教、伦理、艺术、政治诸端。社会、人生问题是人类共同的问题,照道理,这两个世界的文化现象也应该是基本同一的。但是,由于各民族文明起源的条件不一和方式不同,决定着他们在这两个世界所创造的文化面貌也就有所不同。

    由于上述三方面的原因,人类一踏入文明社会的门槛,其所创造的文化随即呈现为多姿多采的图景,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压倒了人类文化的共性,民族性压倒了世界性。

    但是,文化个性的凸显,在文明社会又是有时空限制的。

    民族文化的个性之所以存在,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此种文化是在相对封闭的格局里产生并延续的。一旦封闭的格局被打破,尤其当整个世界文明连为一体时,各民族的文化个性势必发展为文化的共性。在此种形势下,各民族不可能再固守自己的文化个性。先进的民族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文化体系推之于全世界,落后的民族亦势必接纳先进文化,或者借助先进文化改造自己的民族文化,使之归入世界文化一体化的大洪流中。近几百年的世界历史,从整体上看,就是朝着这样一个大方向行进的。今日世界,民族与国家虽依然存在,但民族文化的个性却越来越淡薄,越来越被世界文化的共性所取代。这一过程虽是渐进的,但却来势很猛,汹涌澎湃,尤其是交通的发达和新闻媒介的现代化,更对民族文化的个性构成了摧毁性的打击。

    诚然,即便在世界文明连为一体的今天,各民族文化的个性还是有所保留的,而且有的还会长时期的保留下去。比

…… 451

    新儒学批判924

    如,西方人吃饭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西方人重圣诞节,中国人重春节。

    类似的差别,恐怕再过几个世纪还会存在着。

    但另一方面又须看到,相对于其他许许多多的文化现象,上述两例以及类似的文化差别毕竟是少量的,无关紧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类文化的个性与共性,共时性与历时性,原本是动态发展的。确切说,原始社会的文化主要体现为共性,传统社会主要体现为个性,现代社会又回归到共性。这一发展过程是一个正反合的过程。相应的,我们今天考察文化,也应从历史的观点出发,把握住这一正反合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在思考历史与构想未来时,才不会被文化的共时性与历时性这一难题所困住,更不会误入思想歧途,作出不合时宜的文化选择。

    文化传播与文化的民族性

    本世纪以来,我国思想界有关文化问题的论争,实际上所关涉的是如何看待文化传播问题,各种文化主张的提出,如全盘西化论、中体西用论、西体中用论、国粹论等等,实际上都是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传入中华大地且对中国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情势下,所作出的各种反应。

    文化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一种方式。一种先进的文化,或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一经产生,就具有向往传播的可能。传播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此种文化或文化现象自身的传播力度,而传播的力度又取决于此种文化或文化现象自身拥有的生命力和价值度。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一种文化都可以向外传播

…… 452

    034新儒学批判

    的,也不是每一种文化都可以为别的民族所接受。

    大致说来,能够向外传播并被接受的文化,一般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一,能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直接的好处;二,相比于别的民族同类的文化,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三,虽然不能从整体上同别的民族的文化相比较,但在某一方面却是别的民族所匮缺的;四,相比于别的民族文化并不占优势,但由于本民族军事力量强大,在征服战争之后,强行地将本民族文化推行于别的民族。

    文化传播有渐进性与突发性的区别,有零散性与整全性的区别,亦有双向性与单向性的区别。

    渐进性的文化传播,主要得自于商业活动或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各民族接触日多,其文化的优秀成分势必传到别的民族。这一过程,往往先从某一种或某几种文化成果的传播开始,随着时间的久远,相互学习的内容逐步增多,逐步深入。突发性的文化传播一般与军事征服相伴而行。征服者试图在被征服的民族建立统治秩序,往往用消灭被征服民族的文化的办法来打破对方的民族凝聚力,同时将本民族的文化系统强行地贯输给对方。这两种文化传播方式,后者往往缺乏持久性,因为武力征服只能使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在形式上的暂时退撤,而不能真正达到消灭的目的。相反,被征服民族出于对异族统治的反叛心理,对民族文化的保存更为执着。

    零散性的文化传播是指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局限于个别的文化成果的交流。这是古代世界一种常见的文化传播方式。一民族一旦获知别的民族有一种自己所缺乏的或优于自己的文化成果,就会主动地将其接受过来,而对那些于本

…… 453

    新儒学批判134

    民族无所益处或益处不大的文化,则可以不接受。整全性的文化传播则是两个民族间,一方的文化成就从整体上看明显地优于对方,而且其文化发展已成完备的体系,犹如一有机体,有着内在和谐的运行机制。此种文化向外传播往往是系统的,而非零散的。相应的,对于此种文化的接受也必须是系统的,而非零散的。如果不这样,非但不能吸取对方的文化精髓,就是零散的文化成果也难于学好。

    双向性的文化传播一般发生在两个文化成就不差上下的民族之间。

    也就是说,某一民族既有向别的民族学习的必要,也有可供别人学习的地方。

    而与它发生文化交流的另一民族,情况也是这样。这样两个民族一旦接触,文化传播亦即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如果双方的文化成就相差太远,其差别为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开化与未开化的差别,那么它们一旦发生交往,先进、文明与开化的一方势必将自己的文化系统推到落后、野蛮与未开化的另一方。此种单向性的文化传播方式,犹如孟子所言:“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弄清楚上述几种文化传播方式,对于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