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儒学批判-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说:“用即体之用,要不可分”。在西方哲学史上,“体”与“用”的关系,大概相当于本体与现象的关系。

    不过,在熊十力的《新唯识论》里,他虽然将他所用的“体”与“用”看作西方哲学上的本体与现象,但又指出,二者又是有差别的。因为在西方哲学家那里,本体与现象被看作两重世界,而在他的《新唯识论》里,“体”与“用”是不分离的,“即体即用”

    ,“即用即体”。

    “不曰现象而曰用者,现象界即是万有之总名,而所谓万有实即依本体现起之作用而

…… 199

    新儒学批判771

    假立种种名。故非离作用,别有实物可名现象界,是以不言现象而言用也。“

    ①

    熊十力认为,中国传统哲学虽有“体用不二”

    的传统,尤其在王船山的哲学里,有着经典性的表达。但同时人们又有着体用分殊的误见,特别是佛教哲学和近代传入的西方哲学,总喜欢将“体”与“用”看作“二重世界”

    ,把二者人为地割裂开来。此种误见,在熊十力看来,其流害远不在于哲学里面,而是直接关乎着人类价值的定向和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

    因为世人离弃传统,忽略道德,忘却心性,最根本的原因便是将“用”

    当作可以脱离本体而存在的东西。

    由是而缘起,便有了对外在世界的追索和对物化世界的追求。

    由此亦可见,熊十力聚毕生精力在“体用”这两个字上做文章,其旨趣全在于济世度人的圣贤品格上。

    在熊十力看来,“体”无方无形,备万理而含万善;“用”

    ,“言乎本体之流行,状乎本体之发现”。

    “体”为空寂而刚健,“用”则生生不已,化化不停。此“生生化化”

    ,即为体之流行,体之发现,亦可称之为体之“作用”或“功用”。

    二者之关系,犹如“大海水”与“众沤”之关系。他说:“体与用本不二而究有分,虽分而仍不二,故喻如大海水与众沤。大海水全成众沤,非一一沤各别有自体。故众沤与大海水本不二。然虽不二,而有一一沤相可说,故众沤与大海水毕竟有分。

    体与用本不二而究有分,义亦犹是。

    沤相,虽宛尔万殊,而一一沤皆揽大海水为体故,故众沤与大海水仍

    ①《新唯识论》,第465页。

…… 200

    871新儒学批判

    自不二。体与用虽分而仍不二,义亦犹是。体用义,至难言。

    如上举大海水与众沤喻,最为方便。学者由此喻,应可悟入。

    哲学家或只承认有现前变动不居的万象为互相联系之完整体,即计此为实在。如此计者,实只知有现象而不承认现象之有其本体,是犹童稚临洋岸,只见众沤而不知有大海水。“

    ①

    在这段文字里,熊十力一再强调体与用的关系为一与多、可分与不可分之关系。

    “用”是多,“体”是一;“用”为万殊万象,“体”为万殊万象之真宰。同时,“体用可多,而不可分”。可分者:“体”为真宰,“用”为万化;“体”为统宗,“用”为万理。不可分者:体用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分别的两个事物。

    熊十力称之为,“不能析为二片的物事”。

    因为,“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

    尽管熊十力的命题是“体用不二”

    ,其论证亦强调体不离用,用不离体。

    但在他的思想落实处,体用则又是对待的,分离的。因为他强调“体用不二”的目的,在于强调“体”的重要性,而不是把体用摆在同等的位置上。

    在他的体用论里,“体”是原生的,自根自本的,“用”虽然不是由“体”而派生,但却不能离弃“体”而独存。由此决定着,人们求索“势用”

    ,毋需外求,只有反本内求,即体用不二,方可求得本真意义上的“势用”。这就是他所说的:“迷者,用外索体。

    智者,则知即用即体。“

    ②

    ①《新唯识论》,第466页。

    ②《十力语要》,第315页。

…… 201

    新儒学批判971

    (二)翕辟成变读熊十力的书,最要紧的是从本世纪文化论争这个大的文化背景里来把握他的思想主旨,从而看他纯哲学语言的文化内含。不明乎此,就很难读懂像《新唯识论》这样精微深玄的著作。也就是说,熊十力的诸多范畴,反反复复的论证,玄之又玄的阐发,实际上都是落实到一点上的,即对西学的抵御和对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赞美。

    “体用不二”说是如此,“翕辟成变”说亦是如此。

    熊十力认为,本体由用而显,本体之用,也就是变动。

    变动是《易经》所说的“生生不息”

    ,即“大化流行”。而“大化流行”

    ,是由翕辟两种变动而成的。他称之为“行”。

    “行”本是佛教的用语。佛教把一切心与物的现象,都称之为“行”。

    “行”有二义,一曰“迁流”

    ,二曰“相状”。

    “迁流”指心与物的现象,时时刻刻都在变化。

    “相状”指心与物在其变化过程中诈现的形貌。

    比如电光,“在他那一闪一闪的过程中,非不诈现其相”。由于“行”的本义为变动,所以佛教有“诸行无常”的教义。熊十力也讲“诸行无常”

    ,但与佛教又有所区别。佛教于一切行而说无常,“隐存呵毁”

    ,而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是从宇宙论的观点来看待“行”的。他认为,一切行皆无自体,“只是在那极生动的、极活泼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这种不断的变化,我们说为大用流行”。

    说“行”是变化,是“大用流行”

    ,只是说了问题的一半。

    问题的另一半是,“行”作为变化,其变化是遵循着何种法则的。在熊十力看来,“行”的变化,其法则就是“相反相成”

    ,也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所言的“进退”与“刚柔”

    ,或者说,是

…… 202

    081新儒学批判

    《周易》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熊十力将这一相反相成的法则称之为“翕辟成变”。

    “我们要知道,所谓变化,从一方面说,他是一翕一辟的。

    这一语中,所下的两一字,只是显动势的殊异。辟,只是一种动势。翕,也只是一种动势。不可说翕辟有自体,亦不可说先之以翕,而后之以辟也。又从另一方面说。变化是方生方灭的。换句话说,此所谓翕与辟,都是才起即灭,绝没有旧的势用保存着,时时是故灭新生的。“

    ①

    在熊十力看来,本体原是无形相的,无质碍的,清静而刚健,其变化自不是单纯的势用,必有一种“摄聚”。此种积极的摄聚,便是物质宇宙生化之源。而“这由摄聚而成形相的动势,就名之为翕”。然而,当翕的势用起作用时,同时又有另一种势用存在,这就是“辟”。翕与辟,既为“有对”

    ,又为“无对”。唯其“有对”

    ,才有变化之可能;唯其“无对”

    ,才可守住自性。其实,熊十力所说的翕辟,即《周易》所说的阴阳;翕辟成变而生万物,亦即老子所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但是,熊十力所说的“翕辟成变”

    ,又不尽相同于《周易》和《老子》所云。主要区别是,熊十力将翕辟与心物联系起来,认为翕为物,辟为心;翕成外物,辟守自性。在《新唯识论》中,他写道:“辟必待翕而后得所运用,翕必待辟而后见为流行,识有主宰。

    如果只有辟而没有翕,那便是莽莽荡荡,无复有物。

    ……

    ①《新唯识论》,第317页。

…… 203

    新儒学批判181

    又复应知,如果只有翕而没有辟,那便是完全物化,宇宙只是顽固坚硬的死物。既是死物,他也就无有自在的力用,易言之,即是没有主宰的胜利,而只是机械的罢了,然而事实上宇宙却是流行无碍的整体。“

    ①

    可以看出,熊十力的“翕辟成变”说归结点仍然在“心物”二字上,在所谓“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对峙中。

    所以他又明确指出:“由低等生物而至高尚的人类,我们可以见到辟的势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