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儒学批判-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也卖不起高价。这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安格尔、梵高等人的艺术造诣一定高过于中国的徐渭、八大山人等,而是西方人对于中国文人画的笔墨情趣和佛道境界悟之甚微。

    他们对中国的艺术,很大程度上是“外行看热闹”

    ,不可能体察到它的真正的艺术价值。但问题的另一面是,人类是一个既求美好又极富浪漫的主物,越是生疏的东西越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越容易激发起他们的盲目崇拜。这一点,亦可视为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的一条规律。近几百年来,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和西方人对于中国文化,都有着这样一种心态。

…… 55

    新儒学批判33

    相比于世界上其他民族,中国文明的本土性和自足性最强。西方世界,由于地中海的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一直处在频繁的文化振荡与文化位移之中。先是希腊人吸取东方的埃及和西亚文化,将西方文明推到古代世界的顶峰;其后又是罗马人吸取希腊文化并通过战争将其再传播到埃及和西亚;再后由于阿拉伯人的扩张,将保存在东方世界的希腊文化成就再度引回西方,使西方人在近千年的文明断裂与失传之后重新找回他们的古代文化,并通过文艺复兴又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世纪的神权文化。古代印度的文明最早起源于印度河流域,考古学家称之为“哈拉巴文明”。

    从考古发掘看,这是一种高水平的文明。

    公元前15世纪前后,哈拉巴文明突然被毁灭。也正在这时候,雅利安人从北方侵入,重建印度文明。印度人笃信宗教,绝大多数的文化类别皆以宗教信仰为轴心。他们最早信奉婆罗门教,其后是佛教,再后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由于亚历山大国王的东侵,佛教文化带有明显的希腊色彩。

    而其后的伊斯兰教是从阿拉伯人那里传来的。

    中国位于远东,西有高山之阻,东有大海之隔,近代以前一直处在封闭自足的文化格局里。虽然有佛教的传入和本土地域性的文化交流,但其文化主脉一直没有中断过。

    这一状况,既导致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又导致西方人自古以来对中国文明心向往之,并当作神话般的世界看待。

    西方人最早接触中国文明究竟始于何时,一直是学者们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据西方一些学者的说法,古代希腊的贵族已有穿丝绸的。证据是,出土或保存下来的希腊雕刻艺术作品里,许多人物的衣服细薄透明,质料柔软,衣褶雅

…… 56

    43新儒学批判

    丽,显系丝绸制品无疑。更有学者认定,这种衣服,只有中国才能织制。

    ①窃以为,此种推测恐缺乏根据。希腊人的衣服细软透明,并非一定是丝织品。如果希腊人当时已能从中国输入丝织品,那么一定会反映在古代作家的文字记载里。可是,我们从古希腊和古罗马众多的史学家、文学家、博物学家的作品中,却找不出这类记载。

    不过,希腊人在公元前5世纪,已经知道东方有一个以丝织业著名的国家,他们称之为“Seres”。

    Seres意为“丝”或“蚕”。

    大约在罗马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织品才行销到西方市场。

    罗马的普尼林在《博物志》中写道:“赛里斯国以树林中出产细丝著名,灰色的丝生在树上,他们用水浸湿后,由妇女加以梳理,再织成文绮。”另据公元2世纪罗马史家佛罗勒斯的《史记》说:奥古斯都时代,赛里斯人曾“派遣使者奉献珠宝和马,要求与罗马订立盟约”。奥古斯都时代相当于中国的西汉末年。

    是时汉代的疆土广阔,与中亚一带亦有贸易往来,但遣使去罗马“奉献珠宝与马”之事,恐不足信。

    罗马帝国当时势力强大,地跨欧亚非三洲,如与中国订立盟约,中国的班固定会把此事写在他的《汉书》里。

    事实上,在近代社会之前,西方人对中国感兴趣的主要是手工制品,尤其是丝绸和瓷器。

    从世界艺术史上看,中国的工艺品两千多年来一直居世

    ①参看:里希特:《希腊的丝绸》(G。

    M。

    A。

    Richter,Silk

    in

    Grece)

    ,《美国考古学报》(AJA)

    ,1929,P27—33;里希特:《希腊艺术手册》,(G。

    M。

    A。

    Richter,Handbok

    of

    Grek

    Art)

    ,London,1959,P460;明斯:《斯基泰人和希腊人》(E。

    M。

    Mins,Scythians

    and

    Greks)

    ,Cambridge,1913,P204。

…… 57

    新儒学批判53

    界之首。

    艺术品是贵族们生活的奢侈品。

    西方社会等级森严,贵族们既有世袭特权和家资,又不大为官治政,即使治理一个封地,也用不着自己多费心思。他们把日子大多打发在娱乐消遣方面,中国精美的工艺品就成了他们十分喜欢的把玩之物。而且,他们距“赛里斯”十分遥远,相信要整整走四年才能到达。在他们眼里,赛里斯人“碧眼红发”

    ,神秘得不可思议。因为他们对于丝的需要和对于中国的了解,都是通过中亚和西亚一些民族作中介的。

    西方人较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应该说始于利玛窦。

    1582年,利玛窦来华,先在澳门学习汉文,后上广州、肇庆传教,最后到达北京。据张尔歧《蒿庵闲话》记载:“玛窦初至广,下舶,髡首袒肩,人以为西僧。引至佛寺,摇手不肯拜,译言我儒也。遂僦馆延师读儒书,末一二年,四书五经皆通大义。后入朝京师。”利玛窦是一个极聪明的人,非但能识时度势,借儒传耶,而且在短时间内便能通晓汉文,精习儒典。

    利玛窦虽死于北京,但他所著的《出访中国记》在西方世界影响很大。

    继利玛窦之后,西方人到中国传教的,著名的有比利时人金尼阁、南怀仁、德意志人汤若望、葡萄牙人鲁德照等。

    他们回国后,纷纷著书立说,报导中国情况。如金尼阁的《中国传教史》、鲁德照的《中华帝国史》,在17世纪的西方都有很大的影响。这时候,不仅传教士们谈论中国,而寻常百姓亦开始知道中国是一个很美且很神秘的国家。

    如果说,古代和中世纪西方人对中国的重视,主要是对中国工艺品的爱好,那么这时候,侧重点则转到中国的儒家

…… 58

    63新儒学批判

    学说。利玛窦死后不久,就有人对他传播中国儒家道德学说给予很高的评价。艾儒略的《太西利先生行迹》写道:“利子曾将中国四书译成西文,寄回本国,国人读而悦之。知中国古书,能识真原,……皆利子之力也。”

    17世纪中叶,《大学》、《中庸》、《论语》皆被译成拉丁文,在法、英等国出版。

    1687年,柏应理将三种译本合编一册,题为《中国哲学家孔子》,在巴黎再版,引起强烈反响。次年六月,巴黎《学术报》上有一个名叫柏尼埃的人写道:“中国人在德行、智慧、谨慎、信义、诚笃、忠实、虔敬、慈爱、亲善、正直、礼貌、庄重、谦逊以及顺从天道诸方面,为其他民族所不及,你看了总会感到兴奋。”在当时西方人看来,中国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道德是最好的道德。他们特别喜欢中国孔夫子“为政在人”的格训和父慈子孝的规范。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秩序井然、上下同心、朝野协和的国家,不仅重视人才的选拔,而且将家与国连为一体,治国如同治家。

    当时的西方人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他们将孔子的学说看作自然神论,以此作为他们思想启蒙的工具。

    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就曾说过:“孔子的门徒,是天地间最纯正的自然神论的信徒。”

    ①说得更为具体是本世纪初英国学者史蒂芬爵士在《十八世纪英国思想史》一书中所写的:“他们知道,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只占世界上的一小部分;

    ①休谟:《论迷信与宗教狂热》,见《论文与随笔》(Treatisesand

    Sketches)

    (1760年)

    ,第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