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对死的念头和死本身都处之泰然的人,如罗蒙诺索夫、苏沃罗夫、塔列兰、列宾、列夫。托尔斯泰(不过托尔斯泰年轻时曾非常怕死)。
据左琴科说,这些人的幸福就在于死的念头对他们并不突然。
“他们把死看作是一件合乎常理的事,是新陈代谢的规律。他们习惯于把死当作正常的归宿。因此他们都象一个人应该做的那样,从容死去——不惊不慌,泰然自若。”
②
①拉斯普京,B。
:《中篇小说选》,莫斯科,1980,第528页。
②左琴科:《关于理性的故事》,莫斯科,1976,第87页。
…… 284
自 我 论972
然而,在同意这个见解的同时,我们又不能不想到死有种种不同:老死不同于夭折,阵亡有别于病故,为了伟大的目标而壮烈牺牲,与死于非命如丧生车祸,尤其不可相提并论。死既有种种不同,人们对它的看法也不可能相同。对待死,这里不说斯多葛主义的哲学的态度,只说过分冷静的、“自然科学的”
态度,这未免不近人情(好象不是我死、你死,而是一个全然陌生人的死,一个不相干的人的“一般的”
死)
,因而也是不道德的。人面对自己的死应保持尊严,但别人的死永远是悲哀的。
因为“人的死不只是因为他降生人世,度过一生,年事已高,人的死还有具体的原因……癌症、心肌梗塞、肺炎——这一切,象飞机失事一样,既令人可怕又来得突然……自然死亡是不存在的:降临在人身上的任何不幸都不可能是自然的,因为只有人在,才有世界在。人固有一死,但对每个人来说,死都是飞来之祸、无妄之灾,即便这个人是平静地死去。”
①
关于老年,我们更有理由作如是观。老年虽然是一种自然现象和必然现象,但人类正在和它斗争,以求延长我们的寿命,并且使我们生活得更富有活力、更加幸福。这不仅仅是老年学和进入老年者本身的任务。无论广泛寻访得来的平均数据说明晚景多么如意,老年毕竟不是什么快活的事。人到老年不得不目睹自己的同龄伙伴相继谢世,而感到他原来习惯的生活方式和这个世界变得愈来愈不可理解,人们变得愈来愈陌生,甚至自己觉得自己也变成了外人。
①鲍瓦尔,C。
de。
:《寿终正寝》,莫斯科,1968、第98—99页。
…… 285
082自 我 论
让我们好好记住这一点吧。而且不能只是出于同情。别人的老年正是我们自己的明天,同时也是我们的今天赖以存在的昨天。
在结束关于个人年龄阶段发展和个人自我意识的概述之后,不能不承认这一概述还是片断性的。然而,其原因是否仅仅在于经验调查资料不足和生命全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欠缺呢?
如果认真地对待这样一个命题,即个人不是一个系统,而是一部永远多元的、未完成的历史,它的意义只能通过回溯才能充分认识,那么,任何一种从生至死的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图式只能是一个具有启发价值的形式图式。了解了心理生理发展的转折点以及构成某一社会中常个体生命全程的各种社会性转变逻辑,心理学也就能够预测并描述这一个体的典型常规发展危机。但是,这里所描述的只是个人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性质、循序性和相互关系。任何一个少年都会问自己,他是什么人,他想成为什么人。任何一个成年人都在以某种方式确定自己社会角色的对比关系和等级次序以及生命活动的领域。任何一个老年人都会问自己,他是否正当地度过了一生。但这些问题的提法、表述、尖锐程度,更不要说是它们的答案,都是有个体差异的。而能够再现这些具有个体差异的问题和答案的,恐怕也只有个体传记或诸如《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布登勃洛克一家》、《福赛特家史》或《谛波父子》这样的小说。
自我意识年龄动态变化方面的科学资料的片断性,只不
…… 286
自 我 论182
过是我们的生命世界本身永远无穷无尽的无数后果之一。因此还是让我们把发展心理学搁下,看一看人对自己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这种观念的可靠程度有多大,自我分析在自我意识中起什么作用。
…… 287
282自 我 论
第 三 章自我认识心理学
自己心目中的“自我”
我是什么样的人?
我有健全理智吗?
如果有,那么它深刻吗?
我是否有超群的智慧?
老实说,我不知道。
而且,我忙于日常事务,很少考虑这类根本问题,我的判断总是随情绪而变化。我的判断只是仓卒的估计。
斯丹达尔人的自我观念赖以形成、保持和发生变化的直接心理过程和自我意识机制是什么呢?
与总是作为统一整体出现的行动着的、存在的“自我”不同,反思的“自我”可以分解为许多要素。关于反思的“自我”
,罗森堡曾经提出的一个模型,可以说最为完整,这
…… 288
自 我 论382
个模型包括一系列侧面①。
反思的“自我”的成分即它的组成部分、要素或分析单位,在语言学上分为名词(男孩、工人和父亲等等)和形容词(聪明的、漂亮的和爱嫉妒的等等)。前者回答“我是谁?”
的问题,后者回答“我怎样?”的问题。人们描述自己和别人的用词为数很多。而纯粹心理学的、说明人格的术语自然为数较少。但尽管如此,几位基辅学者编制的一份词汇表,虽然仅限于列举个人的正面评价属性,收进的名词却也有582个之多。可是自我描述的成分不是随便结合起来的,因此也只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研究。
结构。这些成分的结构首先是按照对其中某个成分的认识亦即这一成分呈现于意识的明确性来构成的;其次是按照各个成分的重要性即主观意义来构成的;第三是按照各个成分的顺序性即相互之间的逻辑协调性来构成的,“自我形象”
的整体一贯性和一致性也取决于此。
尺度。
尺度标志个别成分成“自我形象”
整体的特点,包括稳定性(个体关于自己及自身特点的观念的稳态性或易变性)
、自信心(感到能够达到自己的既定目标)
、自尊心(有个人意识,承认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
、定型化(个体易于或难于改变对自己的看法)。
注意中心。注意中心可以表明,“自我性”或其个别特性在个体的意识中占什么地位:他的注意主要集中于自身还是主要集中于外部世界,他关心的是自己的内在品质还是给别
①罗森堡,M。
:《自我观念》,纽约,1979。
…… 289
482自 我 论
人造成的印象,等等。
“自我性”的各个方面。就是“自我性”的广度或领域:“肉体的”和“社会的”
,“内在的”和“外表的”
,“意识到的”和“未意识到的”
,“真实的”和“不真实的”
“自我”或其特性。
“自我性”的各个平面(或层次)。就是“自我性”的客观化程度。一个人看待自己和别人,总是同时从现实的、可能的、想象的、希望的、应该的和表现的几个角度来看。与此相应,当前的(现实的)
、可能的、想象的、希望的、应该的和“扮演”的即表演的“自我”形象各有不同,这就是一个人认为自己现在是什么样的人;他觉得什么样的“自我”
对他是可能的;他想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理想的、应该的“自我”形象是什么样的;他给周围人“看到”
、表现成什么样的“自我”。每一个这样的形象都是一种独特的认知图式,各有自己的读数系统。
动机。指激发人为了自己的自我观念而采取行动的情感冲动。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企求达到正面的“自我”形象,这是人的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人们总是宁可有较强的而不是不强的自尊心;清楚的、定形的形象而不是模糊的、不明确的形象;稳定的而不是易变的形象;一贯的而不是不一贯的形象;宁肯有自信心而不是缺乏自信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