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类,头两个字都是平平,是平起句;分别在於B收平声,b收仄声(注:A与a,B与b,第三字的平仄也相反。)。
由这四个句型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1)仄起式
(甲)首句不入韵的 杜甫:春望
附图:
(乙)首句入韵的 王维:终南山
附图: 这只是把甲式的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没有变化。
(2)平起式
(甲)首句不入韵的 李白:送友人
附图:
(乙)首句入韵的 李商隐:晚晴
附图: 这只是把甲式的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没有变化。
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而且以仄起式为较常见。首句入韵的仄起式也有一些;至於首句入韵的平起式,那是非常罕见的。
以上四种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首句不入韵的),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而已。
懂了五律的平仄规则以后,对於七律的平仄就容易懂了。七言律句不过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增加两个字,把仄起变为平起,把平起变为仄起罢了。
七言律句也只有四个类型:
A 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 仄仄平平仄仄平 b仄仄平平平仄仄由这四个句型错综变化,也可以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其中也只有两种基本格式。
(1)平起式
(甲)首句入韵的 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附图:
(乙)首句不入韵的 杜甫:客至
附图: 这只是把甲式的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没有变化。
(2)仄起式
(甲)首句入韵的 杜甫:登高
附图:
(乙)首句不入韵的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
附图: 这只是把甲式的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仄)仄仄,其余没有变化。
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轨,这一点与五言律诗正好相反。上面所列的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当中,也应该以首句入韵的两种为基本格式。
律诗一共八句,每两句成为一联,这样,一首律诗分成四联: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三四句称为颔联,第五六句称为颈联,第七八句称为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
律诗有〃粘对〃的讲究。所谓〃粘〃,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也就是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粘平,仄粘仄,把两联粘联起来。所谓〃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型。也就是在对句中,平仄完全是对立的。以五律为例,杜甫的《春望》就是aB,bA,aB,bA;李白的《送友人》就是bA,aB,bA,aB。上文所引的律诗都是合乎粘对规则的。
不合乎粘的规则的,叫〃失粘〃;不合乎对的规则的,叫〃失对〃。初唐时,格律未严,粘的规则尚未确定下来,所以有少数失粘的现象,直到王维还是如此。杜甫的诗中也有个别失粘的例子,如《咏怀古迹》(其二)的颔联和首联就是失粘。至於对的规则,似乎确定得较早,所以在唐诗中极少失对的情形(注:温庭筠《春日》:〃柳岸杏花稀,梅梁乳燕飞。美人鸾镜笑,嘶马雁门归。楚宫云影薄,台城心赏远。从来千里恨,边色满戎衣。〃第五句既失粘,第六句又失对。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杜甫近体诗也只有一个失对的例子,见1522页注①。)。宋代以后,失粘和失对成为大忌,更没有人犯这些规则了。
粘对的作用是使平仄的安排多样化。因为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讲究粘对能使整首诗的平仄有变化、有回环,对诗的节奏优美能起一定的作用。
律诗除了讲究粘对外,还要避免孤平,讲究拗救。
孤平是就B型句说的。B型句七律第三字,五律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叫做犯孤平。具体说来,仄仄平平仄仄平不能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不能变为仄平仄仄平。其所以称为孤平,是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孤平是律诗的大忌。在唐人的律诗中,很难发现孤平的句子(注:杜甫近体诗中只有一个例外,见下页注①。)。但是应该注意,犯孤平只指B型句,仄收的句子(a和b型)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例如李白《送友人》的〃此地一为别〃,陆游《夜泊水村》的〃一身报国有万死〃,都只算拗句,不算孤平。
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诗人对於拗句,往往用〃救〃。具体地说,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做拗救。常见的拗救格式有下列三种:
(1)b型句的拗救:五律的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平仄。如王维《辋川间居赠裴秀才迪》的〃寒山转苍翠〃,李白《赠孟浩然》的〃红颜弃轩冕〃,杜甫《天末怀李白》的〃凉风起天末〃,又《别房太尉墓》的〃他乡复行役〃等。七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杜甫《咏怀古迹》(其四)的〃蜀主窥吴幸三峡〃,又《咏怀古迹》(其五)的〃伯仲之间见伊吕〃等。这就是说,五律的第三字拗,第四字救;七律的第五字拗,第六字救。诗人们最喜欢把这种拗句用在尾联的出句,即第七句。例如: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观猎)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杜甫咏怀古迹其一)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陆游夜泊水村)在唐宋的律诗中,这种拗句几乎和常规的b型句一样常见;因此也可以认为不是拗句,而是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注意:这样拗救的句子,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
(2)B型句的拗救:五律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平平仄平。如李商隐《蝉》的〃故园芜欲平〃。七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如苏轼《新城道中》的〃溪柳自摇沙水清〃,陆游《夜泊水村》的〃双鬓向人无再青〃等。前面讲到B型句五律的第一字、七律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就必须在五律的第三字、七律的第五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注:杜甫《寄赠王十将军承后》前六句:〃将军胆气雄,臂悬两角弓。 结青骢马,出入锦城中。时危未授钺,势屈难为功。〃钱谦益引李(因笃?)云:〃臂字宜平而仄,应於第三字还之,且无粘联,拗体也。集中只此一首,人藉口不得。〃)。
(3)a型句的拗救:五律的仄仄平平仄,第三字用了仄声,诗人往往在对句第三字改用个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如李白《赠孟浩然》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杜甫《天末怀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七律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改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如王维《辋川别业》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这种拗救常常和B型句的拗救结合起来。例如李商隐《蝉》:〃薄宦梗犹泛,故园芜欲平。〃〃梗〃是a型句的拗,〃故〃是B型句的拗,〃芜〃字两救。又如苏轼《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竹〃〃自〃都拗,〃沙〃字两救。这种a型拗句也可以不救,如王维《辋川间居赠裴秀才迪》:〃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又如李白的《送友人》,同一首诗中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也是拗而不救;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拗有救。但是,如果这种句型五律的第四字或七律的第六字用了仄声(有时是三四或五六两字都用了仄声),那就必须在对句相救。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字拗,〃吹〃字救。又如陆游《夜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有万〃拗,〃无〃字救。同时还和B型句的拗救相结合,〃无〃字还救本句的〃向〃字。
律诗的平仄规则略如上述。从前学诗的人有两句口诀:〃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