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翻开一部俄国历史,让我们将思绪纵向耙梳。如果从9 世纪在东欧平原上出现
的东斯拉夫人的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算起,到20世纪初,俄罗斯帝国拥有1100
余年的历史。如果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算起,到1917年2 月的俄罗斯帝国的覆亡,
俄国的现代化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 1100 余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俄
国经历了专制制度的盛与衰和农奴制制度的兴与废,经历了历史传统的困顿与徘徊,
也经历了现代化的警醒与超越。
我们在考察了俄国近千年的历史发展,特别近半个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之后,不
禁掩卷思索。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我们看到一个民族的兴盛,一种文化的诞生;看
到了黑暗与自封,也看到了光明与奋进。
历史文化传统(或称传统文化)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是一种历史遗产。
它凝结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人类社会走过的伟大道路,但也
不可避免地带有厚重的旧时代。旧制度和旧思想的印迹。一味肯定、因袭文化传统,
则会走上因循守旧以至狭隘民族主义的道路,一味否定、排斥文化传统,则难免跌
人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沼。每一个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民族和个体的人在为现代化目标
奋进努力的同时,都肩负着冲破文化传统束缚的重任,因为他们不仅要超过传统,
而且要超越自身。当然我们并非是提倡对各民族文化传统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因
为在这些文化传统中无不闪烁着人类文明的光辉。对待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态度——“扬弃”,即肯定和继承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和积
极成分,并且弘扬光大,否定和抛弃文化传统中的糟粕和消极成分,使古老的文化
传统为现代化事业服务。肯定与否定、继承与抛弃、精华与糟粕、积极与消极,都
是一对对矛盾关系的统一体,这些关系处理得好,文化传统即能为现代化提供许多
有益的东西,促进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反之,一味因袭旧的传统、固步自封则
会阻碍现代化的进程。
俄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事实,充分证明了现代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难以逾越
的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换的必由之路。英国早在17世纪中叶就走
上了现代化道路,美国、法国也在18世纪末走上了这条道路,而俄国、德国、日本
几乎同时在19世纪下半期迈开现代化的步伐,中国、印度、土耳其也是在19世纪末
走上这条道路的。在当今世界中,有许多的国家和民族已经完成了现代化,也有更
多的国家和民族仍然在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而奋力拚搏。
现代化意味着告别中世纪的愚昧,迎接现代文明,告别封建的专制制度,迎接
人类的自由民主。回避现代化,即是抗拒社会进步,却步历史潮流,则必将被历史
所遗弃。
现代化是一个艰难、曲折和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方能达到最
终目的。因为现代化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现代化事业的实现必然受到旧的、传
统的、历史的、积习的势力的阻碍和反扑,而且为现代化而奋斗的人们还要克服自
身思想和行动中与其奋斗的事业相悖的观念和行为的惰性影响。尤其是在曾经一度
落后于世界的民族和国家里,现代化的历程就更加曲折,因为他们要克服的困难太
多,要走的路更长,而且有可能还要接受“血与火”的先进文明的洗礼,为此要为
之付出沉重的代价。
俄国的情况告诉我们,经济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必须协调同步发展。由于历史
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使各国现代化的起步和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这是
客观存在的。重要是每一个进行着现代化的国家和在为现代化事业奋斗的人们,要
充分认清协调政治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地为现代化健康、
稳步、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否则两者关系失调,会导致整个现代化进程的断裂,以
至反复。
俄国的情况告诉我们,现代化是一条民族振兴之路。现代化是把富国强兵、提
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活力作为它的奋斗目标的。彼得一世改革,不仅使俄国从此
脐身于欧洲强国之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俄罗斯民族揖别了野蛮和愚昧,为未来
的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
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俄国的综合国力,才使俄罗斯民族摆脱了克里米亚战争惨败的
耻辱。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国也正是成功地通过现代化的道路获得了民族独
立和国家主权。现代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和曾经落后的国家更具有特殊的
意义,它是一种为民族利益和未来命运而做的正确的选择,只有现代化才能带来民
族富强、团结、幸福、尊严、自信。
第十章 自我放逐的灵魂:俄罗斯侨民之谜
使命感之于俄国侨民来说,不是因为他们想要承担它,而是因为他们无法逃避
它,犹如他们无法自己停止它一样。——俄侨学者纳扎罗夫。
如果我们将历史的镜头倒放到20世纪30年代,也可以是40年代、50年代,直至
60、70年代,你来到了哈尔滨、上海的大街上,你会经常看到一些与我们肤色不同、
服饰不同、语言不同,甚至是神色不同的人,中国人习惯称他们为“老毛子”,他
们即曾经是在中国居住人数最多的外国人——俄国侨民。
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里俄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翻天覆地般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动荡,
战争与革命的多次交替、旧政权的倾覆与新政权的初立、新旧势力的反复搏杀、新
政权的困顿与冒进,当权者的暴戾与政治上的不宽容、新战争的不期而至和对新和
平的艰难等待,等等,已经为20世纪俄国历史打下了深深的印迹。对于经历了这个
时代种种巨变的人们来说,他们或许是幸运的,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了俄国几百年来
未有过的沧桑巨变,但他们更是不幸的,他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在一个个政治旋涡
里挣扎以图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但是它给人们带来的最大影响,莫过于对心灵的
冲击和精神的震撼。
俄国侨民身居世界各地,杂处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然而,在他们中间,
世世代代,那条“俄罗斯根”‘没有变质,对祖国、对民族的强烈归属感没有消失。
这仍然是一种独特的“俄罗斯性格”。
一、自我放逐:踏上背井离乡路
由于地域相连、文化相通、宗教信仰接近,在俄国历史上,无论是俄国人移居
欧洲其他国家,还是其他国家的人移居俄国都是很普遍的事情,甚至连俄国的最高
统治者女沙皇叶卡特琳娜一世(执政1725—1727年)和叶卡特琳娜二世(执政1762
—1796年)都是通过联姻入主俄国的,俄国历代沙皇也大都有长期侨居或游历欧洲
的习惯。
对于普通的俄国居民来说,他们移居国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原因,俄国
是一个将野蛮落后的农奴制保存到19世纪中期的国家,一些农民不堪忍受而逃亡国
外。另外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直至20世纪初,出现了一个一些获得人身自由但失
去土地的农民、手工业者和领地工人移居北美和南美国家的高潮。文化原因,俄国
文化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相对西欧是落后的,因此从18世纪起有许多贵族子弟和
平民子弟长期在欧洲国家学习,又如俄国艺术学院资助画家长期居住在意大利从事
艺术创作。战争原因,自彼得一世(执政1682—1725年)时代始,俄国一直在为
“出海口”、“天然疆界”与西欧列强争霸,许多俄国人为躲避战乱或因边界的变
动而移居国外。政治原因,因反对专制制度的统治和沙皇政权的迫害,因统治阶级
内部的权力斗争或政见分歧而移居国外。
俄罗斯学者认为,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因政治原因移居国外的人是伊凡四世的
近臣安德烈·米哈伊洛维奇·库尔宾斯基(1528—1583年),他因反对伊凡四世的
特辖制改革而被迫1564年12月逃亡立陶宛,并且在国外与伊凡四世通过信函进行政
治论战近20年之久。但仅就政治原因而言,它在19世纪30-40年代前的俄国侨民中
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这是因为在此之前,具有批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