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曾国藩日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人不能太无耻。

所以,曾国藩那怕是脑子中已经有了成形的思想,他也得,先去闯过现实利益的这道槛,去向当时享有名望的人物求教。

在某种程度上,这个求教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自我推广的延续。你不自我推广怎么成?这世上没人替你义务打广告,你非得自己来不可。

(5)一生的人格分裂

七月十四日,阴雨,问唐镜海读书之法。

晏起。饭后走梅世兄处,明日渠扶梓南归,今日走去探问一切。旋至许世叔处送行,又至周华甫之母处拜寿,又至胡润芝处,问伊扶梓归葬事宜。胡送余《陶文毅全集》二部。又至唐镜海先生处,问检身之要,读书之法。先生言当以《朱子全书》为宗。时余新买此书,问及,因道此书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不宜视为浏览之书。又言治经宜专一经,一经果能通,则诸经可旁及。若遽求兼精,则万不能通一经。先生自言生平最喜读《易》。又言为学只有三门,曰义理,曰考核,曰文章。考核之学,多求粗而遗精,管窥而蠡测。文章之学,非精于义理不能至。经济之学,即在义理内。又问:经济宜何如审端致力?答曰:经济不外看史,古人已然之迹,法戒昭然。历代典章,不外乎此。又言近时河南倭良艮峰,前辈用功最笃实,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动,坐作饮食,皆有札记。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者皆记出。先生尝教之曰:不是将此心别借他心来把捉才提醒,便是闭邪存诚。又言检摄于外,只有整齐严肃四字。持守于内,只有主一无适四字。又言诗文词曲皆可不必用功,诚能用力于义理之学,彼小技亦非所难。又言第一要戒欺,万不可掩著云云。听之,昭然若发蒙也。又至陈筠心处、金竹虔处、岱云处,始归。夜写三十个。

这段记载,事实上无关紧要,但却被史家视为曾国藩日记中最重要的记载。如果有哪个史家没有提及这一段,并照葫卢画瓢你摘我抄重复一遍,那么他肯定不是个正经史家,最多不过是个历史爱好者。

但实际上,曾国藩的学问远比他所求救的唐镜海或是倭仁高出不知凡几,说是到了随心所欲不愈矩的地步,也不为过。而且曾国藩所亲身以历的人生哲学,与这一套有着明显的差距,但说到底,理学仍然是当时的主流学派,曾国藩纵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和理学走得太远,这导致了曾国藩一生都处于人格分裂的状态之中,他已经愈越了理学这一标杆,却不得不假装自己仍然蹲在理学的槽子里揾食,目的就是让公众信服。

因此我们还得象每个史家一样,把一段现成的文字抄录过来。解释一下到底啥玩艺儿叫理学。

由于百年来国人孜孜不倦、夜以继日的抹黑,理学已经臭遍了大街,但哪怕理学被抹到黑透臭透,但它迟早仍会咸鱼番生,因为它偏偏是正确的。

事实上,这个理字,不过是一个代称,与孔子所谓之仁,与孟子所谓之义,与苏格拉底所谓美德,与王阳明所谓之良知,都没什么区别,就是对社会自然终极规律的一个描述而已。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乃至人生之中的准则,人类如果想活得不是那么郁闷,就必须穷理,也就是花大功夫弄清楚这个准则规律,到底是什么,然后躬身实践。这个穷理的过程,一如孔子要弄清楚什么叫仁,一如孟子要弄清楚什么叫义,一如苏格拉底要弄清楚什么叫美德,一如王阳明要弄清楚什么叫良知,恰恰也正如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表述,你永远也达不到你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这个不懈的追求与探究之中。

这么一说,我们就知道曾国藩与唐镜海之间的思想距离。曾国藩他老人家很快就会狂收冰炭孝敬,以偿还亏欠下来的巨额债务,这个索贿收贿的过程,你能用理学解释得通吗?

解释不清,于是理论和实践就成了两张皮,说一套做一套,永远也摸不到曾国藩人生成功的门道。

为什么理学理论在别人那里,表现出和实践脱节,而在曾国藩身上却合而为一呢?

答案是,曾国藩是真的把理论参透了,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并回落到实践中来,他在体验自己的思想与实践,想脱节也难。而唐镜海也好,倭仁也罢,这两位老兄的理学思维始终未成形,所以他们没办法将此付诸实践。但由于此二人者,在理学的思想领域是探索得除曾国藩之外最深远的,所以他们在当时也捞得盆满钵满,只是历史上的名气,就没办法跟曾国藩相比了。

在此后的继续探究中,我们会发现,曾国藩之所以登上了智慧的极颠,是因为他出于治家理帐的必须,掌握了一门说起来再也简单不过的数学工具:聚类分析。

所谓聚类分析,就是将事物分成几类,然后进行分析的学问。这门学问听着简单,但真正掌握的人,少之又少,当然听说过这门知识的人很多很多,但真正会应用的,就更少。相信唐镜海与倭仁也曾偿试使用这个工具,但他们铁定比不了曾国藩更专业。

替曾国藩想想吧,他家中那么巨额的债务亏空,财务表上的款项该是多么的繁复?曾国藩必须要对如此繁复的帐目作出清醒的分析,否则他就没办法再活下去了。正是这种生活的窘状成就了曾国藩,寻常人等,断是缺乏这个机缘的。

总之,理学的表述是没错的,但如何去探究终极的智慧或真理,这取决于每个人所运用的思想工具了。曾国藩胜人一筹,所以他是曾国藩。

(6)家居风水很重要

七月二十七日,晴,天气渐冷,因风水之故欲易吾房。

早起。饭后又走翰林城处,邀渠同出门看房子。日内,缘翰城言余现所居棉花六条胡同房冬间不可住,翰城善风水,言之成理,不免为所动摇。且言八、九两月不可移徙,故找房屋甚急,而讫无当意者,心则行坐不定。本日,又与翰城看数处。午正归,走文昌馆,为吴蔼人之年伯寿分,申正归。西垣来,邀同至小珊处,遇芸渠,畅谈,二更始归。自二十四日起,以房子故,心不定,不能用功,仅阅《宣和遗事》四卷而已。(天头,是日,接家信。)

曾国藩一生,始终对神秘的事物充满了敬畏。因为他知道,人力所能掌控的范畴,太过于狭窄,而人所面对的整个世界和社会,又因为变量几无穷尽,而超出了人类逻辑思维的极限。具体来说,在一件事情与另一件事情之间,其间所存在的联系过于细微而环节繁复,已经不是逻辑思维所能解释。

就拿风水来说,有人对他说他现在的寓所风水不好,立即就让他手忙脚乱。如果有谁认为他这只是单纯的迷信,那就错了。

要知道,人在这社会上的存在,又或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取决于极细微极细微的心理活动,正所谓道心唯危,人心唯微,这种精微不是能够用数学来表态的,更不是能够用感性的语言来表述的。如果我们一定要作出一个解释的话,那么这事很简单,一旦有人认为你家的风水有问题,就会一传十,十传百,所有人都会坚信你迟早要出问题,正所谓千夫所指,无疾而终,你再没问题,这时候也非得出问题不可。往最小最小里说,如果你的上级老板听说你家风水有问题,那么他就会无意识的,把最倒霉的差事往你头上派,你说你还怎么个混法?

到了晚年的曾国藩,功成名就,一身正气,那时候的他是不需要理会什么风水的。他老人家就是最好的风水,他居住过的地方,都会被视为风水宝地。但他现在太年轻,还压不住风水,只能被风水所压倒。

这些道理,实际上仍然带有浓重的牵强成份,如果让曾国藩来替我们解释,或许他会有更让我们豁然开朗的观念,但他只是手忙脚乱的到处找房子,顾不上跟我们扯闲皮瞎解释,那我们就没得办法了。

刚说过了风水你不信真不行,看看,真的出事了吧。

八月二十五日,是日儿跌伤眼睚。

黎明起,为九弟点生书。温《巧言》、《何人斯》、《巷伯》、《谷风》、《蓼莪》,共五章。饭后,岱云来,邀同至月乔处拜寿。归,圈《汉书》《李寻传》,赵广汉、伊翁归,韩延寿、张敞传。早刻,写对联一付。走月乔处吃饭,三更始散。是日儿子跌伤眼睚,因手中有箸,跌去,著抵眼角,入皮半分,青肿见面。幸祖宗神灵,为之默佑,若移过半分,则凿入目中矣。

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这孩子真是不省心啊。他手中拿着筷子时跌倒,倒下时筷子插入眼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