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卡耐基全系列丛书 相信大家都知道吧!6本txt下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们在实践中遭到失败,除了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外,还有诸多主观原因,主要是: 
  决心不大,信心不强。有没有决心和信心,这是事情能否成功的前提条件。古人云:“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畏首畏尾,身其余几。”缺乏决心和信心的人,往往忧柔寡断,常常错失良机,这正如俗话所说“太刚则折,太软则废,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没有自信,那么,他就会连一点小困难也克服不了。俄国大诗人普希金说道: 
  “大石拦路,勇者视为进步的阶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只要相信自己的力量,树立必胜的信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是一定会获得成功的。企业经营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急躁轻率,盲目蛮干。有些人不研究事物发展的必经过程和阶段,不了解其发展规律,抱着急于求成的心情轻率地盲目地蛮干,结果遭到了失败。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想快反而慢。”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发展进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并要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只有那些勤于思考,善于安排的有心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需要有一种百折不挠坚持到底的坚强意志,不能被困难所吓倒。闻名于世的大作曲家贝多芬说:“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己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从事任何一项事情,先要决定志向,志向决定以后,就要全力以赴毫不犹豫地去实行。 
  骄傲自大。自卑,不会有出息;自大,非坏事不可。人贵有自知之明,盲目自大自负,对己有害无益,对人对事有损无补。在我国古代,最崇尚谦虚,力戒骄傲。《尚书·大禹谟》中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一个人之所以犯错误,往往不是因为他什么都不懂,而是因为他自以为什么都懂。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 
  犯错误,遭受挫折和失败,这是坏事。错误和失败造成的困惑是痛苦的。但是,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错误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它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错误和失败是迈向成功的阶梯。任何成功都包含着失败,每一次失败是通向成功不可跨越的台阶。我国老一辈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峰。”老科学家严济慈认为,失败,是达到成功的大路,因为每一次发觉虚假的东西后,便使我们诚恳地去寻找真实的,指出一些错误方式以后便会小心避免再犯。有志气有作为的人,并不是因他们掌握了什么走向成功的秘诀,而恰恰在于他们在失败面前不唉声叹气、不悲观失望。大发明家爱迪生经过6000余次的失败,最终才发明了电灯,给世界人民带来了黑夜中的光明。他在总结这段活动时说:“我对电灯问题,钻研最久,试验最苦,但是从未灰心,更不信它试验不成!失败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著名药物学家欧立希发明一种名叫砷矾纳明的新药,这种药能够治疗梅毒病和昏睡病。他在试制过程中,遭受过605次失败,这使他痛苦万分,但他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坚持试验,终于在606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因此,欧立希把这种新药命名为“606”。一盏电灯要试验6000多次,一种新药要试验606次,这中间经历了多少艰辛!然而,最后的成功正是孕育在千百次的失败之中。其实,成功与失败并没有绝对不可跨越的界限,成功是失败的尽头,失败是成功的黎明。失败的次数愈多,成功的机会亦愈近。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人。成功与失败的差距只在完全做对一件事情和几乎做对一件事情。 
  其次,错误和失败是对人的意志的严峻考验。不明智的人,在成功面前就会骄傲自满;清醒的人,在失败面前更能锻炼自己的意志。我们在逆境中的表现是对我们是否成熟和气质优劣的最好的检验。真理在燧石的敲打下闪闪发光,失败就是锤炼人意志的燧石。那些献身于人类伟大事业的创造者,在接连不断的挫伤和失败面前,不但没有被压倒,反而变得更加坚强,表现出了坚定不移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的英勇气概。 
  一次欢乐的体会不可能永恒存在,它是有始有终的,那么当欢乐的体验消失后,多少总会有不快的事情出现,甚至是一些大的痛苦出现。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欢乐之后出现意外,也是基本的生活规律。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人,会福星高照,连着走运,令人羡慕不已。不过这是极其罕见的,它往往只存在于人们的幻想里,或者是文学作品之中。即便是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半个,那么这种好事也不能伴随其终生。或大或小的痛苦,总会出现在他的生活中。烦恼、苦闷、不顺心的事,迟早会出现,这是由生活的本性所规定的,也是生活本性的表现。 
  从上述的角度讲,在人的一生中,痛苦与快乐是交替出现的,这二者有其一必有其二,相互转化,相互衬托,相互补充心理上的空白。痛苦与欢乐构成人生的节奏。贝多芬在给别人的信中曾这样说:“我们这些具有无限精神的人,就是为了痛苦与欢乐而生的。几乎可以这样说:最优秀的人物通过痛苦才能得到欢乐。”所以,尽管人们极力追求幸福,追求快乐,同时人们极力躲避痛苦,但是人生有痛苦则是无论如何也躲避不了的事。人们能够做到的,只是如何缩短痛苦,减少、避免那些由于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痛苦。而在遇到痛苦之后,则力求化解痛苦,争取幸福。 
  从情感上讲,痛苦是人人所厌恶的。肉体上的痛苦,或者使人疼痛难忍,或者给人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有一些肉体上的痛苦,还会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创伤。灵魂中的痛苦,较之肉体上的痛苦,对于人来说,是更加难以忍受的。它或者是自我的谴责,无尽的悔恨,痛不欲生;或者是感到人生的艰难,怀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或者是处于一种难堪的境地,进退不能,左右不得;或者是受到外在的压力,使人感到自己没有任何前途;或者是心中不平,使人倍感不公。诸如此类的痛苦,是任何人都极力想要避免的。 
  然而从理性上来看,痛苦不完全是人生的仇敌,不能把它视为绝对的恶事。应当看到,那些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痛苦,是有双重品格的,它既是人生中难以完全避免的,也是人在争取幸福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动力。因为推动人们奋斗的力量,不仅仅是对幸福的渴望,同时还有痛苦对人的刺激。人们厌恶痛苦,就会为摆脱痛苦而奋斗。从历史上看,只有那些处于重重压迫之下,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阶级、人群,才会起来闹革命,为争取起码的人生权力而斗争; 
  对于一个人来说,摆脱痛苦的欲望比获得幸福的欲望会更强烈。 
  幸福对于处于痛苦之中的人来说,常常是一种奢望,人们往往是以摆脱痛苦为第一步。由于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痛苦的摆脱,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就是进入了幸福的境界。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许多生活在边远山区、经济落后的农村的孩子,其刻苦学习的精神,远比一些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富裕家庭中的孩子要强。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看到农村的环境、生活条件,比起大城市来说,要艰苦得多。他们强烈的要求变换自己的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而在目前来说,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可靠、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大城市的孩子,在其学习的动力中,没有变换生存环境这个动力,如果他再没有更加崇高的理想,那么其学习的劲头,当然就无法跟那些农村的、穷困山区的学生相比了。 
  这种现象表明,痛苦、艰难,其本身虽然不是构成幸福的条件,但是,它是促使人们奋发努力的一种力量来源。这就是中国古代所讲的“穷则变”。毛泽东所说的“穷则思变”也是这样种思想的发挥。古代的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就是艰难困苦,不堪忍受;“安乐”就是安逸舒适,快乐惬意。“生于忧患”,就是困苦磨炼了人的意志,催人奋发向上,使人生命力顽强,朝气蓬勃。“死于安乐”,就是说安逸舒适的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