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方哲学初步-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续不断的问题,往往一个自以为是理论很快就被人视为破绽百出的思想麻袋。正当康德如日中天、红得发紫之时,一个年轻的德国人冷不丁地冒了出来,从右边对康德的二元论大施拳脚。

    这个人叫做费希特(J。

    G。

    Fichte,1762—1814)。费希特出身贫寒,全靠别人的赞助才得以完成学校教育。大学毕业后,他当上了指导教师,生活依然是朝不保夕。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康德的著作,便鼓起勇气找到这位大哲学家。

    康德先生帮助他发表了一篇有关批判宗教启示的论文,它的成功使费希特获得了耶拿大学教授的职位,此后他便专心从

…… 241

    西方哲学初步732

    事哲学研究,并因阐述康德哲学而声名大振。费希特明确地肯定,康德哲学的真谛在于,承认主体(或自我)是求知的基础因素,强调了主体在认识中的积极能动作用。可是,他也毫不客气地指出,将现象与本质、思维与存在分裂开来是康德哲学的最大弊病,而这种二元分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承认了一个神秘的物自体的存在。根据他的看法,这个自在之物纯属画蛇添足的虚构物,只要将它一笔勾销,那么,不可认识的本质、现象和本体的对立等等问题也就自行消解了。

    费希特自己哲学的基本目的就是,试图描绘取消了康德的物自体之后,世界如何能够存在的问题。从理论逻辑来看,去掉了自在之物,世界上就只剩下人所感知的那个现象界,这自然就消除了现象与本质、思维与存在的分裂;但这样一来,世界的存在与人对它的感知岂不就成了一回事?费希特正是这样认为的,这似乎是柏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的一个翻版,不过费希特的论证更富思辨色彩。

    费希特哲学的核心概念是“自我”与“非我”。

    “自我”指认识的主体和自我意识,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康德的纯统觉。

    “非我”则是自我之外、与自我相对立的认识对象和客体。费希特从自我出发,推演出三个基本命题,从而构成其充满主观唯心论特色的自我哲学。

    第一命题是“自我设定自身”

    :自我不必依靠任何别的东西而独立存在,它自己产生自己,自己规定自己,它从来都是第一性的、绝对无条件的存在,是知识得以产生的根据。

    不难看出,这是一个相当独断的前提。设定了自我,跟着便有了第二个命题“自我设定非我”

    :第一性的、独立存在的自我

…… 242

    832西方哲学初步

    创造其对象(即客体)

    ,客体世界作为自我的派生物而存在。

    最后接踵而至第三个命题:“自我设定自身和非我”。

    费希特把上述三个命题分别称为正题、反题和合题。正题确立了自我,反题肯定了自我与非我的区别与对立:当自我创造了非我以后,非我变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存在,反过来排斥和限制自我,成为主体难以操纵的异己力量,客体世界沦为人的对立面。然而,主体本身是积极能动的,在合题中自我终于克服了对立面的非我,而回复到自身,并在自身中实现了自我与非我的同一,即达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在这个论证中,费希特所突出的显然是主体的能动性。

    他把自我规定为能够创造自己对象的主体,它既设定了自身又树立起非我的客体世界,并最终使二者消除外在的对立,达到辩证的同一。这种一元性的自我哲学表面上似乎能克服康德的二元论,但它自身却又是问题百出的:精神性的自我如何能够创造出自身进而创造物质的世界?因此,费希特的哲学在根底上是站不住脚的,不过,他的辩证法思路却对后来的黑格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费希特在耶拿大学有一个同事谢林(F。VonScheling,175—1854)。谢林才华早显,文采飞扬,年仅23岁就取得了教授的职位。

    他的思想开始时深受费希特的影响,曾与之一起批判康德的二元论。但不久他就不满于费希特以自我为核心的主观唯心主义,并逐渐形成自己围绕着“绝对”概念而构筑的客观唯心论——同一哲学。

    谢林觉得,将自我视为创造一切的最高本原,完全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因为,自我说到底只是认识的主体(或思

…… 243

    西方哲学初步932

    维)

    ,而纯粹的非我也就是客观世界(或存在)

    ,二者都只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东西。既然如此,那么人们就不能说它们二者具有一个设定一个、一个包含另一个的关系。那就是说,在它们之外必定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绝对无条件的东西,只有它才能成为统一自我与非我的根据。这个东西便是谢林所谓的“绝对”。这个“绝对”是一种不自觉的精神力量,在其中思维与存在、自我与非我之间混然无分、毫无差别,它们共同构成一种原始的“绝对同一”。

    “绝对”

    同时具有把自己提升为自觉的精神力量的欲望,正是这种欲望使“绝对”产生不自觉的运动,进而突破毫无差别的“绝对同一”阶段,分化出思维与存在、自我与非我,最后形成千差万别具体事物。当然,这些从“绝对”中派生出来的东西,最终总要回归到它们原始的出处——“绝对”之中去。因此,归根到底思维与存在的差别是相对的,同一则是绝对的,其同一的根据就是“绝对”自身的永恒同一。

    谢林的这套同一哲学带有一点斯宾诺莎式的唯理论痕迹,同时也混合了费希特的能动性概念,它是通过一系列繁琐的逻辑论证来完成的,其中包含许多空洞的冗词和大量荒唐琐碎的细节。但是,就是这些先验的玄思,也未曾做得滴水不漏、无懈可击的地步。存在于谢林体系中的一个根本的理论难题是,既然“绝对”本身是毫无差别的东西,那么它又怎么能过渡到有差别的存在和事物呢?谢林本人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且令人奇怪的是,到了晚年他居然干起了自打嘴巴的事情来,不再热衷于自己的先验哲学,反而转向了宗教神秘主义,主张信仰上帝去了,因此,原先的那个客观的

…… 244

    042西方哲学初步

    “绝对”

    也最终演变为上帝了。

    发现谢林的难题并倾全力去解决它的是辩证法大师黑格尔。

    黑格尔是谢林在图宾根大学的同学。

    1801年,30岁的黑格尔来到耶拿大学,再次与谢林共事,此时的谢林虽比黑格尔小5岁,却已是闻名遐迩的的副教授了,而黑格尔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争得一个收入没有保障的编外讲师。

    后来,他分别在德国几个大学任教授,1829年,59岁的大哲学家荣升柏林大学校长,而他的哲学也最终被钦定为普鲁士国家的官方学说。

    黑格尔的思想深受费希特和谢林哲学的影响,其逻辑起点也在于批判康德的思维与存在割裂的二元论。他认为,物自体是一个抽象空洞而多余的概念,必须加以摒弃。

    当然,他不同意费希特用以代替物自体的自我,也没有完全采纳谢林的绝对,不过,他们俩的观念对他都有很大的启发,由此他形成了自己哲学中的最基本的概念——“绝对理念”

    ,并在绝对理念的前提下论证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从而构筑起德国唯心主义最庞大森严的哲学体系。

    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理念也就是客观思维。思维在这里不单指人的思想,更主要的是指人的主观以外存在的观念与思想。根据他的看法,感觉仅仅能感知个别事物和现象,只有思维才有可能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共性和本质;这样一来,共性和本质一定符合思维,思维因此也就成了事物的共性和本质了,正因为这样,黑格尔便把思维称为“客观思想”和“绝对理念”

    ,成为世上所有事物能够存在的内在根据。这样一种观念与人们的常识显然是相抵触的:人们普遍相信,思

…… 245

    西方哲学初步142

    想是对事物本质的抽象或反映,事物的存在是思维得以成立的根据;黑格尔却将这种关系颠倒了过来,把思想当成了事物存在的本质和根据了,把反映在概念中的事物的一般本质变成的决定具体事物的精神实体。这显然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说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